于利花
路遇跌倒老人扶不扶?這在崇尚“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的中華文化語境里本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從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許云鶴案”,一件件扶老人反被訛詐的事件刺痛著人們的神經(jīng),也在那些原本篤定助人為樂的好人心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扶不扶?事實上,在某些人心里,這個問題已經(jīng)由“必須扶”這樣只有一個答案的單選題搖身一變?yōu)椤翱梢苑?,可以不扶?“要有條件地扶”“不能扶”的多選題。
然而,近日杭州姑娘姜雅婷在面臨這樣的選擇時沒有猶豫,果斷選擇“扶”,不光“扶”,她還送老人回到了家中。2018年11月18日下午,一場秋雨令杭州的空氣為之一新,而雨后濕滑的路面對行人卻不太“友善”。在湖州街人行道,就有一位耄耋老人不慎摔倒在雨坑里。這時,剛結束兼職工作的姜雅婷恰巧路過,她沒有猶豫就扶起了老人,還在旁人多次阻攔下堅持打車送老人回家。姜雅婷的事跡被報道后迅速走紅網(wǎng)絡,受到網(wǎng)友們廣泛贊譽。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對于一個有著正確人生觀和道德觀念的人來說,“扶不扶”的答案是唯一的:必須扶!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被秋雨洗過的杭州,連空氣都是柔軟的。而大長腿姑娘和老奶奶在雨中組成的“最萌身高差”更能溫暖人心。12年前,因彭宇攙扶老人而引起的一系列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紛,時至今日仍然觸痛著人們脆弱的神經(jīng)。以至于“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居然成了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議題。雖然此事已過去了12年,但法官一句“如果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音猶在耳,貽害至今。按照此邏輯,當年雷鋒不知“撞倒”了多少人!可悲的是,彭宇案后,人們的心里始終籠罩著扶老人可能會被訛詐的陰影,很多人有心幫助卻因害怕惹上麻煩而不敢攙扶。今天,杭州姑娘姜雅婷用她的善良照亮了我們的心靈,為我們驅(qū)散了陰影,讓我們看到中國的道德并沒有“倒退50年”!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近年來社會上確實發(fā)生了多起利用他人善心來作惡的行徑。從假借摔倒訛詐司機或行人到假扮乞丐開展職業(yè)乞討,再到利用災難事故騙取捐款,丑陋的人的卑劣行為透支著人們的善心,讓大家在類似的情況下不得不保持質(zhì)疑的立場和戒備的態(tài)度。筆者認為,質(zhì)疑是明智的,畢竟人心揣摩不透;戒備是合理的,畢竟風險確實存在。但是我們的質(zhì)疑和戒備不應成為冷漠的借口。當一個年老體弱的人摔倒在面前而我們無動于衷、當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向我們伸出雙手而我們麻木不仁時,那么我們就放棄了生而為人的“人性”,放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放棄了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守望相助。誠然,“做好事有風險,學雷鋒須謹慎”有一定道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做好事、不學雷鋒。因為雖然“扶不扶”只有一個答案,但“怎么扶”卻有很多選擇。在扶老人之前做好冷靜判斷,在扶老人時做好自身保護,既是對需要幫助者的雪中送炭,也是應對那些利用他人善心作惡者的“護身法寶”。
正如她在微博里面所寫到的,“善良最大的意義,就是去維持這個世界的溫暖”,在摔倒的老人面前,杭州姑娘姜雅婷選擇了唯一應有的答案——扶老人。她用她堅定的選擇,用她的善良溫暖了杭州城,溫暖了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