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
茶圈流行這么一句話:“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鼻罢叽淼氖且环N霸氣、剛勁的氣質,后者則是內(nèi)斂、柔順。
實際上,現(xiàn)實的情形遠沒有這么簡單。除開茶樹品種方面的差異,山場、制法、泡法甚至貯藏方式的不同,都會對茶的風味品質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形成豐富多變的感官體驗。當然,這也是武夷巖茶令人著迷之處。
水仙之所以能在武夷諸名叢中“艷壓群芳”且與肉桂同列巖茶“茗門望族”,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老樅”——因樹齡及周遭生態(tài)環(huán)境所賦予的特殊“樅味”,教人流連不已,欲罷不能。
然而,茶的風格并無“標準”可循,幾乎是“干茶干味”。于是,對于部分茶友尤其是剛剛接觸巖茶的人來說,當遇到一些很有“個性”的老樅水仙時,往往感慨“喝不懂”,甚至埋怨“茶不好”。盡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且對茶都有的不同理解?!吨杏埂氛f:“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边@里的“味”不只是酸甜苦辣成之味,還有“道”。人之目、耳、鼻、口,各司視色、聽聲、嗅氣、嘗味之職,唯“味”有“道”。飲茶屬飲食,亦有“味”有“道”。
這款采制于2017年的“天雋”老樅水仙,就曾讓“茶小白”們深感困惑。
山場:博采眾長
“惑”從何而來?
有人言其“香氣不顯”,有人言其“入口太躁”,有人言其“口感過濃”……總之,一句話:茶不“對味”。
難道真的是茶有問題嗎?
主人高穎并不以為然,她對自家茶很自信。
追根溯源,回歸山場。較之強調(diào)山場“出身”的肉桂,老樅水仙雖也注重山場,但并不過分強調(diào)。在高穎看來,名山場(如大名鼎鼎的“三坑兩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固然不可復制,但產(chǎn)量很有限,茶價自然就居高不下。“要讓好茶(巖茶)進入尋常百姓家,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就要藉由拼配來實現(xiàn)。更何況,愛‘拼(配)才會贏,這是茶界的共識?!?/p>
她坦言,這款水仙的原料采自白云禪寺至三仰峰沿線的幾處山場,沿途坑澗、峰巒、窠巖及崗上等地形皆有,算得上“博采眾長”了。
“英雄莫問出處”。山場雖各有千秋,但條索卻十分勻整,緊結壯實,泛著烏黑油潤的光澤,這是半喬木的水仙茶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且得山川精英秀氣之所鐘。
做茶:也是一種態(tài)度
茶,從一片鮮葉,變成一盞香茗,通過制茶師的手,構建起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做茶,絕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也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態(tài)度。
《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成就巖茶“香、清、甘、活”之巖韻,除了天賜的佳境外,靠的正是精工細作的“工夫”。其中,又以烘焙最考驗“工夫”,清代梁章鉅曾激賞云:“武夷焙法,實甲天下?!贝銦捯慌莺脦r茶的奧秘正是在于文火慢燉。
按照傳統(tǒng)制作工藝,從毛火到成茶,需要經(jīng)歷四道火的陶冶,其間跨越了春、夏、秋三季的100多個日日夜夜。這是一段漫長的等待,也是一種堅守,因為茶師始終相信“慢工出細活”這一簡單樸素的哲理。一天一點的等待,醞釀出濃郁飽滿的甘活滋味??梢哉f,等待是對巖茶最長情的告白!
沖泡:擇器有工夫
同樣,品味巖茶也須等待。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教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碑敳柽M入茶客們的杯中時,已是來年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品巖茶品的是時間,因而它還有個別稱叫:工夫。
人們常說,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來自土地,第二次來自茶師,第三次來自飲者。這意味著,茶將在水中迎來最絢爛的綻放,因而擇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不論是專業(yè)審評,還是生活日常,愛茶人首選容量110毫升的蓋碗。投茶量,審評為5克(茶水比1:22),而一泡市售巖茶通常為8克(茶水比4:55)。茶水比的增大,無疑會成倍增加茶湯的濃度,加之遵循傳統(tǒng)烘焙工藝并不以香見長而以味、韻取勝。因此,這款老樅水仙給人的第一印象并不驚艷,甚至還有點不盡人意。
“我們不妨做個試驗。”高穎說。她又剪開一袋,投入一只玲瓏的白瓷小壺中,容量為210毫升。這只小壺系仿秦權壺,系紫砂壺經(jīng)典器型。
品賞:不慍不火
容量的增加,使茶水比降低了近一半(較之蓋碗泡法),且壺口小更聚香。接下來,這款茶色香味韻的表達,開始令人感到欣喜,漸入佳境。
素雅的瓷盞里,亮起一泓金黃明澈的亮色。細嗅香氣,是愉悅的花香,但又不盡然,花香里還蘊藏著些許細微的木質清香。
輕抿一口,茶湯稠滑柔順,卻不失“骨鯁”,且香融湯中,渾然一體。仔細捕捉,蘭花香、青苔味、木質味,彼此交融。當茶湯滑過舌面,便很快在喉底洇潤開來,進而回甘生津。
似與不似之間的曼妙感覺,這也正是品賞“巖韻”最大樂趣所在。又連續(xù)品了四道,至第六道時,它那細膩的花香,醇柔的湯感,依然如初。微閉雙目,細細咀嚼,滋味沉穩(wěn)內(nèi)斂,就像一首意味深長的哲理詩,耐人尋味。
細嗅杯底,冷香優(yōu)雅,回味雋永?!叭藢α?,器對了,茶也對了?!备叻f輕放茶杯,淡淡地說。
從“對味”到“知味”,方為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