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東, 周 鷺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重慶 北碚 400715)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將實踐育人作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均強調了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盵1]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也明確強調要扎實推動實踐育人,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構建“黨委統(tǒng)籌部署、政府扎實推動、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著力實施”的實踐育人協(xié)同體系,將實踐育人納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各地各高校也圍繞做好實踐育人工作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此背景下,積極地吸收和借鑒國外高校實踐育人方面的有益做法,顯得尤為必要。
“服務-學習”作為一種實踐育人模式,屬于美國公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并且在美國本土不斷發(fā)展并逐漸影響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也引起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和實務工作者的關注。美國的“服務-學習”模式最突出的特色是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和社區(qū)志愿服務高度融合互滲,作為一種以多方共贏為價值指向的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有著重要啟益。
把握美國“服務-學習”模式的深刻內涵,是探究這一實踐模式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啟益的邏輯起點,而了解設計有效的“服務-學習”步驟,旨在對這一模式內在的運行過程及機理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肯德爾認為從文獻中可以找到147種關于對“服務-學習”的界定[2],其內涵可先從“服務”談起。洛杉磯教育廳在《服務-學習的歷史》一文中提到,“服務”一詞已經演變了幾個世紀,可追溯到16世紀的英國,表示“有益或者友好行動的實例”和“傾向于福利或利益的行為”。早期的“服務”曾被用在宗教的意義上,即通過“服從,虔誠和好好工作”來服務上帝。到了1700年,這個定義已經被擴展為“包括公共或軍事服務的長期的責任”。1990年,喬治·布什總統(tǒng)從重振美國公民教育的立場簽署了《國家和社區(qū)服務法案》,國家層面的“服務-學習”取得突破性進展。1993年,《國家和社區(qū)服務信托法案》獲得審批,并由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簽署,它將“服務-學習”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一種方法:首先,通過深思熟慮后組織的服務中,學生和參與者通過積極地參與活動進而使自身得到學習和發(fā)展。一是在引導下開展并且滿足社區(qū)的需要;二是和小學、中學、高等教育機構或者與社區(qū)服務項目、社區(qū)合作;三是幫助培養(yǎng)公民責任感。其次,整合并加強了學生的(核心)學術課程,或者社區(qū)服務項目中有教育的內容。此外,為學生或參與者提供系統(tǒng)的時間來反思服務經歷[3]。全美青年領導委員會則認為,“服務-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利用學術知識和技能來解決社區(qū)真正的需要。比如學生在河邊撿垃圾是服務,在顯微鏡下研究水樣是學習,理科生收集和分析水樣、記錄結果,并且呈現(xiàn)這些調查結果給當?shù)氐奈廴究刂茩C構——那就是“服務-學習”[4]。總之,基于視角的差異,對“服務-學習”模式的內涵界定有所差異,但綜觀多種界定,大都認為美國“服務-學習”模式就是在美國政府、社會、社區(qū)、學校、教師和學生等的多方積極參與下,把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和社區(qū)志愿服務相結合,充分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社區(qū)服務以滿足社區(qū)真正的需要,通過系統(tǒng)性反思,以達到共贏效果的一種實踐活動模式。
“服務-學習”課程的實施必須首先設計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的程序,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Lourdes Snchez-Lpez針對面向特定用途語言的服務-學習課程,提供了外語服務-學習教學大綱(樣本)、指導性反思和小組討論(樣本)、學生評估調查和現(xiàn)場指導評價表(樣本)的設計。其中外語服務-學習教學大綱(樣本),包括了學時要求、外語服務-學習描述、課程目標、服務-學習協(xié)議、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評價說明、任務安排表、閱讀作業(yè);學生評估調查和現(xiàn)場指導評價表(樣本),包括人際關系的處理、知識訓練和技能、個人素質、創(chuàng)新、口頭交流等能力、總體表現(xiàn)、綜合評價: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反饋調查[5]。此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Barbara Jacoby為教員提供的關于設計有效的“服務-學習”的步驟。Barbara Jacoby 將“服務-學習”課程設計為六個步驟,并在每個步驟下提出相關問題或注意事項。
第一步:設計過程——根據預期結果調整教學方法。在課程設計中,第一個問題是,“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會和預期學習成果相一致?”此外需要注意以下問題:“參加‘服務-學習’課程后,你想讓你的學生學到什么?”“通過‘服務-學習’,最理想的學習成果是什么?為什么?”“你想讓他們獲得什么新觀念?”
第二步:成功的社區(qū)伙伴關系——原則和服務類型。作為教師,通常意義上,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服務-學習”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非常強調教師和社區(qū)伙伴共同工作、共同作出決定。如果他們所做的工作不值得花這樣多的時間和努力,那這個“服務-學習”就不會成功。關注成功的社區(qū)伙伴關系的相關因素有助于了解五大原則——5個“Cs”,也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承諾(Commitment)、適合(Compatibility)、文化理解(Cultural understanding)和改變(Change)。
第三步:尋找合適的社區(qū)伙伴并且和學生一起工作。建立社區(qū)伙伴關系是“服務-學習”的步驟之一,社區(qū)關系建立的成功與否也決定著“服務-學習”的成敗。找到一個合適的社區(qū)伙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到校園里“服務-學習”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并盡可能找到與你合作的社區(qū)組織的名單。
第四步:確定和評價服務設計——特點和實例。教學大綱的最后一個步驟是評估學生的服務和學習,這是需要和社區(qū)合作伙伴一起撰寫的。一門“服務-學習”課程中的成績和學分不僅僅是體現(xiàn)服務的過程,而且是為了展示所學知識。你不是因為作為一名學生讀了一篇課文而獲得學分或成績,而是因為你展示了你所學的知識。
第五步:制定教學大綱——評估學習。一個好的“服務-學習”的課程大綱包括普通教學大綱的所有常規(guī)內容,不同的是以下內容:“服務-學習”的定義和基本原理;為什么“服務-學習”是這門課的一部分;“服務-學習”的性質;學生的角色和責任;閱讀和分配的任務;活動反思(需要記住的是一些學生面對的是嶄新的概念);與社區(qū)伙伴一起對教學大綱草案進行分級、審查和修訂。
第六步:避免在溝通和預期設計中的易犯錯誤。有兩個設計上易犯的錯誤要避免:一是和社區(qū)伙伴缺乏溝通,二是和社區(qū)伙伴不同步的期望[6]。
美國的“服務-學習”模式屬于其公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長期受到美國制度文化和公民教育文化的浸染而有著鮮明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有機結合性、多方參與性、系統(tǒng)性反思和結果共贏性。
相對于傳統(tǒng)的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服務-學習”模式并不是只側重實踐的過程,忽視專業(yè)的針對性,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將自身的學術知識或者相應課程的知識應用到社區(qū)服務中,服務的過程也是自我知識應用鞏固的過程,這也是“服務-學習”的關鍵。為了更加清晰地說明美國“服務-學習”的服務與課程有機結合特征,可通過Fiske和Edward B所分析的“以學校為基礎的服務學習是什么和不是什么”[7]來了解,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以學校為基礎的服務-學習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從表1可以看出,以學校為基礎的服務-學習特別強調課程的學習和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也特別關注社會實踐課程化的問題。因此,對教育學不熟悉的教員需要通過幫助和培訓,以便成功地將服務-學習融入到他們課程教學中去,同時他們需要明白根植于課程的服務學習經驗和實際上非課程的志愿者經驗之間的區(qū)別[8]。美國實行“服務-學習”的學校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有關于成績和學分評定的完善標準。對于有“服務-學習”的學校,“服務-學習”計劃通常是學校核心課程的一部分——至少一個年級中包括一個學科領域(如社會研究,科學,英語)。通常“服務-學習”要求包括除課堂學時外必須達到規(guī)定的課外小時數(shù),或者參加一定數(shù)量的課程。此外,“服務-學習”的經驗可能是畢業(yè)的要求[9]。
美國的“服務-學習”模式,積極參與者不僅有學生、社區(qū)、教師,還有學校、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如很多學校為“服務-學習”提供專業(yè)化的平臺,針對“服務-學習”設計專門的網頁。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官網介紹了“服務-學習”的相關情況,針對學生、教員、社區(qū)合作伙伴、問題解答、相關新聞等內容[10]。杜克大學的官網上詳細介紹了“服務-學習”的概況、任務、課程,展示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教員以及家長入口、研究倡議等等[11]。哈德遜谷社區(qū)學院也開設了關于服務學習和公民參與的中心網頁,目的是支持將服務整合到課程中去[7]。政府也實行各項措施支持“服務-學習”的發(fā)展,如1990年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簽署了《國家和社區(qū)服務法案》,隨后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美國聯(lián)邦政府機構——國家和社區(qū)服務團體,1993年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簽署了《國家和社區(qū)公益服務信托法案》。美國各州也頒布相應政策支持“服務-學習”,如馬里蘭州制定75小時的學生“服務-學習”計劃,包括準備、行動和反思,這也是高中畢業(yè)的要求。明尼蘇達州的學區(qū)向每人征收1美元籌集“服務-學習”的費用,每年提高近400萬美元的費用[12]。各社會組織也積極參與到“服務-學習”之中。如全國青年領導委員會的使命是通過服務學習,為年輕人、學校和社區(qū)創(chuàng)造一個更公正、更可持續(xù)、更和平的世界[7]。在學生、社區(qū)、教師、學校、政府和社會組織等的多方參與和共同努力下,美國“服務-學習”也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發(fā)展。
相對于一般的社會實踐,美國的“服務-學習”模式特別強調系統(tǒng)性反思的重要性,系統(tǒng)性反思不僅僅是老師和學生對服務-學習的總結,而且是貫穿“服務-學習”模式的整個過程,這也是“服務-學習”模式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系統(tǒng)性反思,可以幫助學生將他們所做的服務活動和學習的內容清晰地聯(lián)系起來。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反思成為發(fā)展學生復合、整體的思維以及解決問題和深化理解的一種實用方法?!胺?學習”對老師有一定的要求,老師將反思構建到“服務-學習”的所有階段,也就是從規(guī)劃到評審階段。反思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如通過課堂討論、寫作以及將理論和經驗進行比較的方式得出。當學生得到老師的幫助,在實踐中探索他們的課程和分析經驗時,其實也在培養(yǎng)他們思考知識的能力[13]。也只有通過系統(tǒng)性反思的過程,學生才能在“服務-學習”中有更大的進步。正是系統(tǒng)性反思在“服務-學習”中的關鍵性作用,美國學者對其作了大量研究,其中有學者將系統(tǒng)性反思的方式進行對比,以尋求“服務-學習”反思的最佳方式。如Amanda Sturgill和Phillip Motley對比了有指導的和自由的反思、對話和自由表達反思、公開和私下反思的不同效果[14]。
通過實行“服務-學習”模式,其達到的結果是共贏的。這種共贏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和社區(qū)兩個主要的參與者,還體現(xiàn)在對學校、政府、社會等的積極影響。Christine I. Celio, Joseph Durlak和Allison Dymnicki通過對62項研究包括11837名學生的數(shù)據分析顯示,和控制組的學生相比,參加“服務-學習”項目的學生在五個方面有重大意義的獲得,即自我態(tài)度、對學校和學習的態(tài)度、公民參與、社會技能、學術表現(xiàn)。通過“服務-學習”模式,對培養(yǎng)高質量的公民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社會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和滿足社區(qū)真正的需要方面,“服務-學習”的影響是最明顯的。如表2(“+”代表有相對明顯的積極影響),可反映出課堂教學、一般社會實踐、志愿活動和“服務-學習”的不同影響,其中“服務-學習”模式的積極影響是最大的。
表2 課堂教學、志愿活動和服務學習的不同影響
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高校進行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1]2017年6月2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也強調,“強化實踐育人,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提升、全面發(fā)展”[15]。雖然美國“服務-學習”模式浸染著美國公民教育的理念,其要培養(yǎng)的公民和我國“立德樹人”的目標有根本的區(qū)別,但“服務-學習”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模式,其蘊含的“服務”與“學習”有機結合的理念對我國的高校實踐育人有著重要啟益。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16]。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都非常強調“學以致用”,“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17],而“服務-學習”不僅是“學以致用”,更強調“學中致用”,即強調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應用于社區(qū)需要,既能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技能,又能滿足社區(qū)的需要,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這也是“服務-學習”區(qū)分于課堂教學、一般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的地方。目前我國在高校層面的社會實踐與專業(yè)相結合的還比較少,以體驗式的參觀考察為主,如參觀紅色文化基地、博物館等,真正參與其中的較少,也沒有突出課程的專業(yè)性。鑒于此,將學生專業(y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更能體現(xiàn)實踐的針對性,激起大學生學習興趣和社會實踐的興趣,也能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重要方式。如學習外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可以在國際論壇上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學習社會工作的大學生可以與社區(qū)建立服務聯(lián)系等,既有服務,又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獲得感。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yè)和理工農醫(yī)類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進行了規(guī)定。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規(guī)定,“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xiàn)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扑枷胝卫碚撜n現(xiàn)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扑枷胝卫碚撜n實踐教學?!睂Ω咝嵺`育人的學分及課程安排進行了進一步明確。目前來看,各地各高校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圍繞實踐育人課程化和學分化做出了積極探索,成效也比較顯著,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性有了提高,但是實踐教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時間相比還不完全充分,課程資源的整合還不夠,或者進行的社會實踐也只是以形式為主,學生以完成學分任務為主,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深度還需要大大提升。美國“服務-學習”模式,從設計“服務-學習”課程的過程中就體現(xiàn)了對學生課程成績、學分的考察要求。因此,美國的“服務-學習”模式有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成績和學分的評定有比較完善的標準,學校、老師和學生對此也非常重視。針對我國高校的社會實踐,也需要進一步課程化和學分化,將其定位為必修課程,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和積極參與。將高校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化和學分化,需要從整體上規(guī)劃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活動方式、課程考評方式等等。除了普遍性的社會實踐課程內容,針對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還需要特別注意因材施教,以達到相應年級、專業(yè)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匹配度,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從高校的角度來看,社會實踐的目標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提升,還要實現(xiàn)從情感上育人。美國“服務-學習”課程在設計過程中,強調教員要明確想讓學生學到什么、獲得什么新觀念,其中就包含著對學生情感的教育。相對于高校的理論課程,社會實踐活動與現(xiàn)實接觸更加緊密,學生更容易受到實踐活動的影響。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盵1]檢驗社會實踐活動是否能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不僅僅看是否有學生的真正參與,還需要實踐活動是否具有相應的“思想含量”。只有具有一定“思想含量”的社會實踐才具有實效性,因此高校要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融入到社會實踐各環(huán)節(jié)。賦予社會實踐更加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在目標上體現(xiàn)、社會中踐行、反思中升華。也就是國家、學校在制定社會實踐的相關文件、課程大綱時要在目標上體現(xiàn)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踐行;學生在反思中既是對課堂理論的再現(xiàn),也能夠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升華。賦予社會實踐更加豐富的思想內涵,作為隱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像“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能夠潛移默化地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
美國“服務-學習”模式,參與者有學生、教師、學校、社區(qū)、政府以及社會組織,學校為“服務-學習”提供專業(yè)化的平臺,政府頒布各項法令和政策支持“服務-學習”的發(fā)展,各社會組織為“服務-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我國高校實踐育人的有序開展,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前提和保障,政府需規(guī)劃相應的頂層設計,完善社會實踐的政策;社會的大力支持是重要平臺,社會可提供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機會,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學校的大力支持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需完善相應課程體系,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提供系統(tǒng)化設計;教師的大力支持是重要保障,教師需結合學生專業(yè)對其社會實踐全程指導,提供建議和分配任務;學生的積極踐行是最終落腳點,學生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自身專業(yè)進行社會實踐。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社會實踐活動將不能有效進行。同時,政府與社會、社會與學校、學校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加強聯(lián)系和合作,為社會實踐的有序開展搭建好橋梁,以最大化促進我國高校實踐育人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