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保柱 劉曉萍 周曉娟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田野調查法,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合肥拋頭獅舞法技藝、文化保護和傳承路徑等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發(fā)現,合肥拋頭獅的技術特點、歷史文化和表演器材等方面都有別于傳統(tǒng)的舞獅技藝,屬于典型的地域性舞獅.保護非遺項目合肥拋頭獅,除了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場地支持以外,應采取系統(tǒng)記錄拋頭獅舞法技藝、加強與舞獅項目與學校武館的合作、進行宗族回歸教育、團結鄉(xiāng)里開展拋頭獅等措施,優(yōu)化合肥拋頭獅傳承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合肥拋頭獅 ; ?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6180(2019)02-0054-0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它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傳承人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我國在2011年起執(zhí)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一項全球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我國也高度重視,國務院共批準公布了1 53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舞獅,又稱“獅舞、耍獅子”,是我國一項極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合肥市拋頭獅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一直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合肥拋頭獅傳承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由合肥雞鳴山下宗族鄉(xiāng)鄰世代相傳至今的,具有濃厚的區(qū)域宗族色彩.2010年,合肥拋頭獅成功申請為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其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1?合肥拋頭獅的現狀
合肥拋頭獅歷史悠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拋頭獅表演器材獅頭和獅身是分開的,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能夠通過相互配合,表演很多高難度動作.表演開始,舞獅頭者舉起獅頭,熟練協調地一甩一拋,獅頭便穩(wěn)穩(wěn)套在頭上,據說拋舉中這個“拋”的動作,就是“拋頭獅”名字的由來.拋頭獅伴奏器樂由大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組成,獨特之處是樂器中有一個海螺吹奏,在一片鑼鼓聲中,加入了海螺粗獷、肅穆的演奏后,增添了一股神秘氛圍.我國目前傳統(tǒng)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大流派.從舞法技藝和所用配樂道具來看,拋頭獅比較接近于南獅,樂器中海螺演奏,推測可能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廣泛開展的南獅有一些聯系.上世紀80年代以來,拋頭獅民間表演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表演藝人有的進城務工,有的年老體弱,傳承下來的舞獅道具也日漸破損.為了挽救合肥這一傳統(tǒng)表演技藝,2010年,安徽省收錄拋頭獅表演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合肥拋頭獅這一本地傳統(tǒng)民俗重獲新生.
2?南獅、北獅和拋頭獅技術對比分析
2.1?舞獅技術體系構成
舞獅運動是利用人體多種姿態(tài),通過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動態(tài)行進和靜態(tài)造型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入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yōu)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活潑等習性.舞獅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舞獅動作體系、舞獅評價體系、舞獅創(chuàng)編體系、舞獅審美體系以及競技舞獅音樂體系五大子體系.[4]
2.2?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動作技術區(qū)別
舞獅運動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演變,流派眾多,風格各異,舞獅的技藝方法也各有不同,主要分為南獅和北獅兩大流派.南獅和北獅在技術動作體系方面主要包括獅頭獅尾的基本握法,獅頭的基本手法,舞獅的基本步法,以及北獅引獅員的基本動作等內容.北獅表演重于“武獅”,舞動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南獅表演偏于“文獅”,動作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環(huán)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在發(fā)展過程中,南、北獅部分技術動作有將二者的舞法融合的趨勢.[5]
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基本握法?基本動作是構成舞獅技術體系最基礎、最本質的元素,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基本動作有明顯區(qū)別.南獅獅頭基本握法:單陰手、單陽手、開口式、閉口式;北獅獅頭基本握法:雙手扶位、單手扶位;拋頭獅獅頭基本握法只有雙手扶位.從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基本握法可以看出:北獅注重動作幅度大,舞法威猛;南獅注重表現獅子的傳神之態(tài),動作細膩;拋頭獅舞法中最具特征的是拋頭動作,所以獅頭基本握法雙手扶位是為了展現其特征.
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基本步法?南獅基本步法:行禮步、小跑步、大四平步、麒麟步、開合步、虛步、躍步、探步、金雞獨立步等;北獅基本步法:弓步、馬步、跑步、蓋步、錯步、顛步等;拋頭獅基本步法:行禮步、開合步、虛步、弓步、馬步、跑步等.從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基本步法可以看出:南獅步法區(qū)別較大于北獅,這是由于兩者不同流派舞獅的各自技術特征決定的,而拋頭獅的基本步法在南獅和北獅的基本步法中都有發(fā)現.
南獅、北獅和拋頭獅的人數和器材?南獅和北獅競賽人數、器材都不相同, 在正式的競技舞獅比賽中,規(guī)則要求南獅上場人數6-8人,其中,鼓樂4-6人,技術表演2人,參賽器材為單個面積只有直徑0.38米圓盤的樁陣;北獅上場人數最少5人,其中,舞獅4人,引獅員1人,參賽器材為呈“品”字型相互搭起的方桌3張. 南獅參賽多為單獅,通過獅頭獅尾相互配合完成動作,而北獅則有雙獅配合動作和引獅員與獅配合動作.拋頭獅表演有4-6人的鼓樂伴奏,舞獅4人,引獅員1人,器材也為相互搭起的方桌.從表演的人數和器材來看,拋頭獅和北獅比較接近.
南獅、北獅和拋頭獅歷史文化分析?合肥位于江淮流域,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不同,經過長期的歷史過程,形成了明顯與地理位置有關的文化特征,這種文化就是區(qū)域文化.區(qū)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傾向,從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區(qū)域文化的特性,合肥極具江淮文化的特征:兼收南北文化之長,既有中原文化的豪放,又具江南文化的婉約,具有極大的融合性特征.合肥的拋頭獅極具江淮文化特性,拋頭獅既具有南獅的“文”特征,也兼容了北獅的“武”元素:拋頭獅開場的拜四方舞法,是南獅的典型舞法;拋頭獅最具特征的獅頭拋甩動作,又和北獅甩頭亮相非常相似;拋頭獅既注重細膩傳神動作的表達,又兼容翻滾、跳躍、發(fā)威等大幅度難度動作的展示.所以,從拋頭獅的舞法技藝方面比較,拋頭獅兼?zhèn)淞四溪{和北獅的許多技術動作,也有鮮明的“拋頭”特征,可以說,拋頭獅是具有典型江淮文化特性的區(qū)域性舞獅.
3?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歷史悠久,地理形態(tài)獨特,民族文化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別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活動、審美觀念,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民族充沛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是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園.[6]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中華文明、確立我國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1?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大部分保護工作是學術性、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社會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程,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05年開始,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全國各地每兩年公布一批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迄今為止,國務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 219項.經過數年來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3.2?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法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家,1793年法國制定《共和二年法令》,明確規(guī)定法國領土內的任何一類藝術品都應受到保護.[7]日本是最早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就制定了三部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對日本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1950年的《文化財保護法》提供了藍本.日本政府撥??钣糜诜俏镔|文化遺產的登錄工作,使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了法律保障.[8]總體而言,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相對充足的保護資金,并且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早,發(fā)展快,己經總結出很多保護經驗和規(guī)范的管理方法.
3.3?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異同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外的不同.一是國外的保護資金相對較充足,而我國地大物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大,但經濟相對落后,保護資金相對短缺.二是我國在政府行為、管理人員素質、法律約束力等方面與國外存在很大差異.三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晚,保護的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都很欠缺.因此,既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又要根據我國國情,客觀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都是從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搶救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出發(fā)點.
4?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成功對拋頭獅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合肥拋頭獅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的成功,對其保護與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文化部門對其進行整理、紀錄、挖掘和培育等工作,這對其保護與傳承具有系統(tǒng)的指導作用.
4.1?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為拋頭獅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資金保障
合肥拋頭獅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前,基本依靠宗族和鄉(xiāng)鄰支撐,特別到上世紀80年代,拋頭獅傳統(tǒng)民間表演受到人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舞獅道具日漸破損、表演藝人進城務工等一系列影響,拋頭獅的傳承舉步維艱.合肥拋頭獅隨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成功,政府文化部門開始對其保護與傳承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提供相應的訓練場地和必要的經費支持,使合肥拋頭獅表演煥發(fā)了青春.
4.2?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擴大了拋頭獅的社會影響力
合肥拋頭獅在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后,參加了多場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文化表演活動,如合肥城隍廟新年民俗表演、三十崗三月桃花節(jié)、國際鐵人三項比賽開幕式.隨著合肥拋頭獅的精彩演出,其社會影響力也逐步提升,這對合肥拋頭獅保護和傳承起到推動作用.
4.3?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強化了拋頭獅傳承中的精神支撐
拋頭獅傳承過程中的精神支撐是其不斷傳承和發(fā)展的真正原因.合肥拋頭獅表演技巧復雜,部分動作難度非常驚險,從拋頭獅表演中可以看出當地鄉(xiāng)鄰勇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拋頭獅表演的技藝須家族民眾團結一致,它是宗族鄉(xiāng)鄰凝聚力的紐帶,隨著地方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拋頭獅表演又是宗族回歸感和認同感的載體.
5?合肥拋頭獅傳承路徑優(yōu)化的具體舉措
合肥拋頭獅傳承人老邁、后繼無人是其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嚴峻問題.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載體的有效保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方式的研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是合肥拋頭獅傳傳承路徑優(yōu)化的必由之路.
5.1?積極整理拋頭獅特色技術動作,系統(tǒng)保存
拋頭獅的舞法技藝兼?zhèn)淞四溪{和北獅的許多技術動作,同時在此基礎也有其鮮明的“拋頭”特征,特色技術動作非常明顯.所以,目前合肥拋頭獅傳承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傳承人的演繹,用文字記錄、語言描繪、影像留存等多種形式對拋頭獅的舞法技藝進行系統(tǒng)保存.
5.2?利用政府資金扶持,場地器材幫助,擴大拋頭獅隊伍
合肥拋頭獅屬于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文化和體育雙重屬性,應依靠文化部門和體育部門的支持,完善日常訓練場地,提升訓練表演器材,提高訓練表演人員經濟補助,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擴大拋頭獅訓練表演隊伍,提高訓練表演水平.
5.3?加強宗族教育,使拋頭獅作為宗族溝通的橋梁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年輕人來傳承并使之進一步繁榮,沒有年輕一代的繼承,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而埋入黃土,日漸凋零.[9]拋頭獅表演最初是以家族技藝出現,逐漸發(fā)展為井崗鎮(zhèn)鄉(xiāng)鄰共同參與的表演,在其發(fā)展脈絡中被深深地刻上了宗族鄉(xiāng)鄰凝聚力的烙印,同時也成為宗族鄉(xiāng)鄰回歸感和認同感的載體.加強宗族教育,動員宗族年輕人來傳承拋頭獅表演技藝,使拋頭獅作為宗族溝通的橋梁,可豐富合肥拋頭獅傳承路徑.
5.4?積極和學校武館合作,擴大社會參與力量
充分利用學校體育的優(yōu)勢,將合肥拋頭獅引入學校,進行適度的改良,打造成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特別是和一些有舞龍舞獅基礎的大專院校、體育院校和武館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引進拋頭獅教學,豐富體育課程體系,使拋頭獅走進大學校園,開辟傳承新領域.合肥拋頭獅表演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每逢重大喜慶節(jié)日期間,鼓勵和引導群眾自發(fā)組織起來,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競技和表演.在開展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和發(fā)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隊伍,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努力.
6?小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和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傳承中華文明、繁榮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合肥拋頭獅是頗具江淮地區(qū)特色和區(qū)域文化特性的區(qū)域性舞獅,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拓寬傳承路徑,為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開了發(fā)展空間,也為豐富傳統(tǒng)舞獅技藝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伍娟.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義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10.
[2]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保護[J].體育科學,2008,28(1):3-7.
[3]王卓.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4):27-29.
[4]段全偉.舞獅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5]于兆杰.中國舞獅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演變[I].搏擊,武術科學,2008.
[6]華志,盧兵.論我國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其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0,10(1):98-102.
[7]張恩慶.近代檔案立法的典范[J]. 檔案學研究,1994(2):88-89.
[8]夏磊.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J]. 現代商貿工業(yè),2011,23(1):234.
[9]殷鼎.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J].體育科技,2016(6):135-136.
編輯: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