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芳 史耕山 張靜
摘 要: 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作家關注自我身份認同問題,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空間性特征。一方面,傳統(tǒng)的線性因果敘事難以實現(xiàn)他們對多重語言空間和文化空間的探索和表達,因此少數(shù)族裔小說在結(jié)構(gòu)上常常表現(xiàn)出典型的空間形式。另一方面,他們執(zhí)著于書寫迥異于傳統(tǒng)英國文學的地理空間與想象空間,表現(xiàn)出少數(shù)族裔作為邊緣群體對生存空間的不確定性和無根性的焦慮。少數(shù)族裔作家通過作品,表達了改變單一的文化結(jié)構(gòu),重構(gòu)“英國性”,建構(gòu)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未來文化空間的決心。
關鍵詞:少數(shù)族裔;空間敘事;身份;英國性
中圖分類號:I1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7356(2019)-02-0044-04
二戰(zhàn)后,移民逐漸成為英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少數(shù)族裔在總?cè)丝谥械谋壤絹碓酱?。?jù)英國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的統(tǒng)計結(jié)果,有色的少數(shù)族裔在常住人口中的比例已從1991年的5.9%增加到2011年的14%[1]1。與美國族裔人口的復雜多樣性相比,英國的有色少數(shù)族裔人口的構(gòu)成相對穩(wěn)定,大多來自前殖民地地區(qū),大致可以劃分為亞裔、加勒比裔和非裔。其中亞裔約占總?cè)丝诘?.5%,來自加勒比地區(qū)和非洲的黑色人種約占3.3%[1]5。隨著移民人口的增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少數(shù)族裔文化也正在逐漸融入以單一性為特征的英國文化,為其補充異質(zhì)、多元的新鮮成分。以文學領域為例,前有奈保爾、拉什迪、石黑一雄等人為代表的“移民三雄”,后有第二代族裔作家?guī)炖孜?、阿里、列維等人,他們?yōu)橛膶W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過,有色人口的增加和少數(shù)族裔文化的繁榮也暴露了英國社會身份認同問題。2011年英國的人口普查首次關注了常住人口對民族身份的認同狀況,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91%的常住人口認同至少某一種英國身份(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和不列顛)[1]10。但是,這種身份認同也往往遭遇民族、膚色、語言、階層等多重困境。族裔身份與民族國家身份的關系即“英國性”的問題是困擾少數(shù)族裔人群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英國性”是包括文學在內(nèi)的英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域所集中探討的問題。對于浸潤在原民族國家文化的少數(shù)族裔移民和成長于英國的移民后代而言, “發(fā)端于18世紀早期的英國鄉(xiāng)紳貴族,并在《1707年聯(lián)合法案》之后由以階級為標志的身份認同發(fā)展成為民族性的認同”,以“土地、階級和種族”為基礎的“英國性”顯然無法將其容納進來[2]。因此,在文學的領域內(nèi),族裔作家群的崛起同時伴隨著一種自覺的身份建構(gòu)意識和對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的異常關注。
具有異質(zhì)性的少數(shù)族裔文學為英國文學帶來了新的階層、語言、文化及新的話語權(quán)訴求,這種訴求在作品中表現(xiàn)為族裔作家對迥異于傳統(tǒng)英國文學的地理空間與想象空間、現(xiàn)實空間與超自然空間的執(zhí)著書寫。無論是對倫敦的都市想象還是對印度的歷史書寫,或者對西印度群島以至非洲的記憶,都反映了少數(shù)族裔作家作為英國社會的邊緣群體對生存空間的不確定性、無根性的焦慮,同時也記錄了他們從艱難尋求自我身份的痛苦過程。因此,小說文本的空間形式和文本中呈現(xiàn)的地理空間與想象空間的沖突是小說空間敘事的重要表征,與少數(shù)族裔作家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建構(gòu)密切相關。
一、小說文本的空間形式
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小說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二戰(zhàn)后,屬于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作品的范疇,非常重視敘事技巧和敘事結(jié)構(gòu)。同時,由于少數(shù)族裔作家對時空的斷裂感和矛盾沖突的深刻體驗,傳統(tǒng)的線性因果敘事難以實現(xiàn)他們對多重語言空間和文化空間的探索和表達。因此,少數(shù)族裔小說在結(jié)構(gòu)上常常表現(xiàn)出典型的空間形式。
加勒比裔作家卡里爾·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1959-)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空間形式格外明顯。出生于加勒比的圣基茨島、成長于英格蘭的菲利普斯,強烈的身份錯位感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主題豐富的作品,涉及奴隸貿(mào)易等等。他筆下的故事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特征,從形式上看既有桔瓣式、鏈條式結(jié)構(gòu),也有圓圈式結(jié)構(gòu)。他的作品常采用時空交叉、主題并置的空間形式,即桔瓣式空間形式。這種形式的作品往往將幾條時間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并置或并列,每個故事看似隨意、凌亂,實則“都集中在相同的主題、人物或情感上”[3]。換句話說, “即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中的主人公的 不同經(jīng)歷并置,作品往往是對多位不同性別、不同種 族和不同民族的敘述者的跨時空的流散經(jīng)歷的描述,也因此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跨世紀的、碎片式的、多重故事線相交織式的特點?!盵4]他的小說《更高的地面》(Higher Ground,1989)由三個發(fā)生在完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故事構(gòu)成,分別發(fā)生在19世紀的非洲、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和二戰(zhàn)后的英國。雖然主人公之間彼此并無直接聯(lián)系,膚色有黑有白,故事的主題卻共同指向種族歧視和壓迫帶來的個體及族群的苦難。被迫與奴隸販子合作的非洲人、被囚禁在美國監(jiān)獄中的非裔美國人和生活在英國的加勒比移民和波蘭猶太女性,而這些要素彼此間“通過反應參照而獲得空間形式”。[5]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渡河》(Crossing the River,1993),既有主題并置的桔瓣式結(jié)構(gòu)特征,也類似鏈條式結(jié)構(gòu)。小說中的四個故事雖然彼此獨立,整篇小說卻由開篇和后記中的非洲老人聯(lián)系起來,每個單篇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別是老人的三個子女和販奴船長,故事的地點與《更高的地面》一樣,仍然發(fā)生在非洲、美國和英國三個地理空間,故事之間的時間跨度達兩百多年。
菲利普斯慣于把非洲和加勒比黑人的苦難史與猶太人所遭受的歧視和大屠殺聯(lián)系起來,呈現(xiàn)人類歷史的循環(huán)往復,也使得他的小說具有了圓形結(jié)構(gòu)的空間形式?!堆谋举|(zhì)》(The Nature of Blood,1997)一書采用了多個故事的平行敘事,主題并置的同時隱含了圓形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人類精神和情感的共通性。在此書中,菲利普斯毫不隱諱地探討了大屠殺問題,以及種族歧視、偏見、仇恨和孤獨。不管是集中營的幸存者德國猶太人伊娃,或者拋妻棄子前往以色列建國的斯特凡,還是被空運到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亞猶太黑人邁爾加,他們面臨的都是多重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以及難以定義的“家園”。
小說文本的空間形式往往與多重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相關,因此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多重的地理空間和想象空間。作為移民或移民的后裔,他們和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往往走過了從渴望認同英國傳統(tǒng)到回歸本民族傳統(tǒng),再超越這二者確立一個既非傳統(tǒng)英國性、也非原住國的身份的過程。
二、文本中的地理空間與想象空間
對空間的書寫是保留時間記憶和經(jīng)驗的一種方式,對于曾在至少兩重文化空間中遷移的族裔作家而言,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永遠難以擺脫原住國的空間記憶和體驗。學者伯曼曾指出, “20世紀70年代的文化中心主題之一,是恢復種族歷史,將這種名譽恢復看作個人身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盵6]但是,對于移民英國的有色族裔而言,恢復個人的種族身份并非從一開始就是自覺的行為,而是一個異常艱難痛苦的過程。因為這涉及他們對原住國的生活體驗、文化傳統(tǒng)的空間記憶與英國社會的矛盾沖突。
巴基斯坦裔小說家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1954-)的一系列作品就不斷地再現(xiàn)和強調(diào)空間記憶和文化沖突為印巴裔移民帶來的身份錯位。錯位的原因往往是印巴移民積極融入英國中產(chǎn)階級社會未果,被迫回歸印度傳統(tǒng),尋找新的身份定位。他的代表作《郊區(qū)佛爺》(The Buddha of Suburbia,1990)在討論印度移民對民族傳統(tǒng)的認同問題時,呈現(xiàn)了英國和印度(巴基斯坦)在地理空間和想象空間上的沖突對立。哈龍和安瓦是五十年代來英國攻讀學位然后定居倫敦郊區(qū)的印度人(印巴分治前),為了積極融入這個社會,幾十年如一日努力地糾正口音、積累單詞。但是,遭遇不斷的種族歧視和無盡的生活挫折之后,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回歸記憶中的印度傳統(tǒng)。在政府任職的哈龍迷上了瑜伽、冥思甚至中國哲學,在社交活動中扮演起靈魂導師的角色。開雜貨鋪的安瓦則陷入另一個泥沼,遁入郊區(qū)的雜貨鋪和清真寺,拒絕與外部交往,不惜以絕食的方式強迫女兒接受包辦婚姻,嫁給自己從印度找來的女婿錢格茲。但是,他們這種對民族傳統(tǒng)的回歸并非源自對印度的熱愛,因為他們拒絕返回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印度——“印度是個爛地方,我干嘛要再回那里?那里又臟又熱,想做事情寸步難行。”[7]97換句話說,他們所執(zhí)意回歸的是,僅是在自我想象中建構(gòu)起來的印度,這個印度并非實體的地理空間,而是一種想象空間,且只能是一個想象空間。正如哈龍所言,“我們這些老派的印度人越來越不喜歡英國了,我們已經(jīng)回到了一個想象中的印度?!盵7]111
反過來,倫敦和英國也是身在印度的知識分子們的想象空間。安瓦的女婿錢格茲來自印度的大戶家庭,他來倫敦前所要求的嫁妝在安瓦等人看來非??尚Α獊喩た履系罓柸?。因為錢格茲對英國,特別是倫敦的想象完全來自所謂的“經(jīng)典作品”,是小說作品中所描繪和建構(gòu)起來的空間,而非真正的地理空間和現(xiàn)實空間。正因如此,錢格茲初到倫敦時整日無所事事,流連于書店、畫廊、歌劇院等地,拒絕接手安瓦的雜貨店,因為后者是他拒絕承認的印巴裔移民在倫敦的真實生存空間。哈米爾、安瓦與錢格茲雖然屬于兩代人,卻表現(xiàn)出相似的認知沖突,無論是前者無處安放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還是后者無法面對的異國都市,都在地理空間與想象空間的層面出現(xiàn)了嚴重的沖突。身為第二代移民的作家?guī)炖孜髟鞔_地指出,“對于移民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錯位和陌生始終是他們的存在狀態(tài)?!盵8]
三、身份問題
多重空間的并存、對立與沖突與少數(shù)族裔的自我身份的認同密切相關。不過,對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而言,錯位的不僅是地理空間或想象空間,還在于膚色、語言、文化所導致的身份認知差異和階層固化??贫髡J為,與美國的種族主義相比,“具有英國性的更加排外的身份帶有‘階級上的、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優(yōu)越性的含義’。”[9]蘇西·托馬斯也指出“庫雷西的所有作品都突出強調(diào)了一點,種族會對階層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反之亦然?!盵10]
盡管如此,對第二代移民而言,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無論別人是否認同,大都堅信自己“英國人”的身份。《郊區(qū)佛爺》的敘事者,母親為英國白人的克里姆在小說開篇就曾宣稱:“我叫克里姆·阿米爾,差不多能算得上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人們常認為我是那類可笑的英國人,就像是從兩種古老歷史里冒出來的新品種。但我不在乎——我是個英國人……,在倫敦南郊長大,正準備走向某個地方。”[7]3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白人相比,英國有色人口的工作性質(zhì)和社會階層的固化、標簽化現(xiàn)象格外嚴重,社會等級向上的空間小、流動性差。這看似是英國的普遍問題,愛爾蘭移民的早期境遇常被拿來作比。但膚色與“英國性”關系極為密切。實際上,克里姆這種看似堅定的“英國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在現(xiàn)實中其實面臨著重重危機。作為混血兒,他不但在學校時常被欺侮,舞臺演出時也只能扮演黑皮膚、纏著兜襠布的原始人“莫格利”,為了演得逼真,他只好模仿錢格茲的言行舉止。
牙買加裔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的處女作《白牙》 (White Teeth,2000)的故事也發(fā)生在族裔混居的倫敦,同樣直接談及了“英國人”和“英國性”的問題。身為德國和波蘭移民后裔的中產(chǎn)階級,馬庫斯·薩爾芬認為英國人就是白人,白人才是英國人。父親為英國白人勞工階層,母親為牙買加人的艾麗·瓊斯與薩爾芬一家人交往,原因是“她想要他們的英國性。他們的薩爾芬性。純正的英國性?!盵11]328在思想尚未成熟的艾麗看來,薩爾芬一家比英國人更英國,同樣身為移民,他們似乎從未被“英國人”的問題所困擾。但是,假如白人才是英國人,即便艾麗成為薩爾芬家的一員, “英國性”也沒有她的容身之地。膚色如同一道門檻,一道屏障,將她結(jié)結(jié)實實地擋在了外面。面臨同樣身份認同困境的牙買加裔作家安德莉亞·列維(Andrea Levi,1956-),在作品中宣稱: “如果英國性定義不了我,那就重新定義英國性?!盵12]對英國性的重新定義,必然包括打破18世紀以來的英國文化傳統(tǒng)?;谕恋?、階層和種族的英國性顯然無法容納有色移民,因此少數(shù)族裔若想將自己納入其中,只能寄希望于將英國性改造為認同差異,接受多元文化的英國性。扎迪·史密斯在作品中通過孟加拉裔的米拉特、馬吉德兄弟等移民二代的生活軌跡,指出站在英國文化的對立面(加入激進組織)或被英國文化徹底同化都是行不通的。現(xiàn)代社會就如同“偉大的移民試驗”,到處都是“陌生人,膚色有棕有黃有白”[11]326,但是作為試驗的結(jié)果,未來必定是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根變得不再重要的時代”[11]527。
四、結(jié)語
由于介于兩種甚至多種文化之間,英國的少數(shù)族裔作家對時空的斷裂感和多重空間的矛盾沖突有深刻的體驗,他們作品往往呈現(xiàn)出鮮明的空間性特征。但是,空間性與自我身份的認同問題密切相關。他們在文學作品中反映了少數(shù)族裔人群作為英國的邊緣群體對生存空間的不確定性、無根性的焦慮,也記錄了其艱難尋求自我身份,試圖改造和重構(gòu)單一的“英國性”,從而改變英國傳統(tǒng)中的文化帝國和中產(chǎn)階級精英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Ethnic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2011,2012. http://www.ons.gov.uk/people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culturalidentity/ethnicity/articles/ethnicity and nationalidentity in england and wales/2012-12-11.
[2] ?羅晨,王麗麗. 帝國的重建——從曼布克獎看當代“英國性”問題[J]. 外國文學,2013(4): 59.
[3] ?龍迪勇. 空間敘事研究[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163.
[4] ?張建萍. 論卡里爾·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變[J]. 當代外國文學,2012(3): 67.
[5] ?約瑟夫·弗蘭克. 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M]. 秦林芳,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8.
[6] ?馬歇爾·伯曼.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云散了——現(xiàn)代性體驗[M]. 徐大建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44.
[7] ?哈尼夫·庫雷西. 郊區(qū)佛爺[M]. 師康,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8] ?王進. 哈尼夫·庫雷西小說《身體》旳敘述聲音和身份隱喻[J].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4(秋): 88.
[9] ?格倫·C.勞瑞. 族裔特性、社會流動與公共政策:美英比較[M]. 施巍巍,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104.
[10] ?Thomas Susie. Hanif Kureishi: A Reader’s Guide to Essential Criticism[C]. Basingstoke: Palgrave Mcmillan,2005: 74.
[11] ?Smith Zadie. White Teeth[M]. London: Penguin Books,2001.
[12] ?布魯斯·金. 英國文學的國際化(英文影印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
Abstract: English minority writers pay extra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elf-identity, as a result their literary works show distinct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on is not enough for them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multip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spaces, thus their works feature spatial forms in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istently write about geographical space and imaginary spac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Spatial writing presents the uncertainty and rootless anxiety of minorities as a marginal group about the living space. At the same time, English minority writers express through their works their determination to change the singular and unitary cultural structure, reconstruct the "Englishness" and construct a multicultural space where diverse cultures coexist.
Key words: minorities; spatial narration; identity; English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