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
【選題的由來】
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呈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能力和方法。做為歷史教師應堅持正確的歷史結(jié)論必須建立在全面把握史實的基礎之上。在近代中國沒有哪一個事件能像義和團運動那樣,包含著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價值和互相沖突的目標,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大清政局下,帝國主義侵略和近代化交織,愛國主義和盲目落后相伴。至今,在中國史學界對義和團運動的認識也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義和團運動本身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師教學難,學生學后模糊等問題出現(xiàn)。每次授課后,學生往往會提出許多的疑問,諸如義和團爆發(fā)同洋教是什么關系?如何理解義和團運動中的迷信行為?清政府為何會向列強宣戰(zhàn)?《辛丑條約》中列強為什么沒有割地和口岸的要求?為彌補教材的不足,破解教學中學生的疑惑,本節(jié)課引入了“辯證”的思維方式,通過大量史料還原重構(gòu)歷史,力求讓歷史事件更鮮活生動。一方面充分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史料實證意識,促進學生歷史方法論的元認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營造同體悟、探究和批判的歷史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歷史多一份敬畏之心。對傳統(tǒng)教學中清政府對列強的不抵抗或投降賣國的說法進行糾偏,引導學生重新去思考義和團激烈、極端、迷信的排外方式。將義和團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放在一起講解,既讓學生清楚兩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同時也讓學生懂得愛國需要理性,斗爭需要策略,民族需要自省?!袄硇詯蹏笔潜竟?jié)課確定的教學立意。
【教學過程設計】 ?
一、義和團運動
19世紀末,甲午戰(zhàn)爭留下的傷口尚未愈合,列強又一次將魔爪伸向中國,面對這些危機,有一群人從田間,從碼頭,從城鎮(zhèn),從華北大地的塵土中走出來,走進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演一幕悲壯的挽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先了解一下義和團運動的背景。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義和團運動轟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現(xiàn)了被侵略者對于侵者郁積已久的憤怒,同時又包含著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抵抗。
——摘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插圖版)
教師:這則材料提醒我們,義和團爆發(fā)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銳引發(fā)的,這一矛盾在華北地區(qū)尤為突出,為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同長江以南相比,華北原本相對封閉,在19世紀最后幾年的時間里,華北出現(xiàn)驟變。隨著外國商品大量涌入和鐵路、輪船行業(yè)的興起,大批的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船工和纖夫紛紛失業(yè),造成眾多流民劇增,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旨在讓學生關注義和團運動的發(fā)源地和活動范圍,了解華北這一特殊的地域,為義和團運動止步于北方并末蔓延到南方做鋪墊。同時,將這一運動同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相關聯(lián),體會到這是一場由民族矛盾引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
“老百姓非常可憐。將近一年時間里滴雨未下。土地荒芫,根本無法開耕,莊稼也種不上,地太干太硬。其結(jié)果是,許多中國人無事可做,陷入了饑餓不滿和絕望狀態(tài),他們…,…愿意加入任何組織……?!?/p>
——摘自《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美]柯文[2]
民眾和鄉(xiāng)紳把自然災害的頻發(fā)歸因于外國人。他們堅決認為,外國人宣傳異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觸犯了神靈;外國人修路時毀壞了地下的“龍脈”,開礦時放走了山中的“寶氣”,從而破壞了風水。
——摘自《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徐中約[3]
連續(xù)干燥的天氣導致了“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悲慘場景時有發(fā)生,人們感到無比焦慮和恐慌,當各種祈雨活動毫無例外的失敗以后,生活中嚴重缺乏科學知識的民眾把災害源頭同洋人的入侵掛起鉤來。
教師:同學們回顧一下洋教在中國傳播的情況?分析洋教為民眾所痛恨的原因?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西學東漸基督教傳入中國,《黃埔條約》簽訂后,列強獲得了在通商口岸傳教的權利,《天津條約》之后,外國傳教士的勢力進入中國內(nèi)地,教民人數(shù)不斷擴大。許多教會和教民,長期仰仗洋人勢力,為非作歹,教案頻發(fā),在民眾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生活的苦難和旱災持續(xù)時間的不確定性,讓人們內(nèi)心恐慌的情緒加劇,于是,洋教及其中國教民就成了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教師:恐慌中的華北平原如同澆滿汽油的干草垛,隨時都有燃燒的可能,充當助燃物又是什么呢?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1900年夏,天津有人傳說,義和團的總師傅是個108歲的老人,法力無邊,曾潛入紫竹林的一幢洋樓,看到三個大甕,一貯人血,一貯人心,一貯人眼。
——摘自《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教師:對于材料的敘述,你認為是否屬實?當時的民眾是否相信?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心理?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此時的華北平原謠言四起,諸如:洋人井口投毒,攝人靈魂,挖取人心,生剝?nèi)似?,適時出現(xiàn)的謠言點燃了巨大的火藥桶,一場排教殺洋的運動在所難免。
【設計意圖】這些遙言的存在,反映了當時華北地區(qū)民眾內(nèi)心的一種恐慌,同時也折射出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深刻的矛盾。讓學生充分理解荒誕離奇的謠言讓民眾對死亡的恐懼轉(zhuǎn)化成了滿腔憤怒,與其被洋人殺死,不如放手一搏。
教師:觀看以下視頻(中國通史中的片斷),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義和團運動興起和活動范圍以及同列強交戰(zhàn)的主要地點?第二,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第三,同太平天國運動相比,義和團斗爭方式有什么特點?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迅速向直隸蔓延,在清政府的支持和利用下,圍攻了北京的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雖損失慘重卻久攻不下。這是為什么呢?拋開清王朝的搖擺不定和官員的曖昧不談,我們分析一下義和團的斗爭方式。
這些落后的小生產(chǎn)者,自發(fā)組建而成,缺乏統(tǒng)一的領導,手中拿著最傳統(tǒng)的棍棒和大刀,戰(zhàn)前往往通過一番花哨的儀式,比如燒香磕頭,念咒吞符,降神附體,把自己變成無所不能,刀槍不入的大仙,這些迷信的作戰(zhàn)手段,蒙蔽了當時的世人,究其真相,不過是氣功和催眠甚至巫術而已,在戰(zhàn)斗中結(jié)局可想而知。在中外勢力的聯(lián)合剿殺下難逃失敗的命運。
【設計意圖】教師借助視頻,讓學生了解了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過程。引導學生對義和團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從而得出義和團運動無統(tǒng)一領導、無政權、無綱領也無統(tǒng)一的軍隊,僅僅是一場自發(fā)、分散的農(nóng)民運動,其水平同太平天國運動相比相去甚遠。通過對斗爭中表現(xiàn)出的“迷信”做法,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迷信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影響和支配著每件事情甚至人們的一舉一動。借助多媒體手段,提升學生興趣,也培養(yǎng)學生捕捉信息和概括敘述歷史事實的能力。
有人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人說這是一場失控的暴民運動,有人說它體現(xiàn)了民族自強的精神,還有人說它是一場破壞文明的蒙昧主義鬧劇。下面,我們透過這則合約,看農(nóng)民在運動期間的訴求,來走近這個群體。
(義和團運動期間團民代擬的“和約”)一、各國前所索賠款,一概作廢。……六、康有為回國治罪。八、日本將臺灣交還中國。九、德國將膠州交還中國?!?、所有教士各歸其國,不準再來。十三、中國海關仍歸華人辦理。十四、各國使臣來中國者,照乾隆時所定之例,不許進京?!?、日本亦須照乾隆時例入貢?!恕⑺袞|西洋人與中國官場相見,須行叩頭之禮。二十、俄羅斯西伯利亞及各處鐵路,均須拆毀?!⒏鲊\來中國貨物合應加倍收稅。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須先稟明該處守口中國兵官,方準入口。二十四、大米不準出口?!?/p>
——摘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5]
教師:這則“和約”從哪些方面反映了反帝斗爭的愿望?有什么不足?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材料中抵制外來侵略的強烈愿望,比如說收回主權廢賠款,收回關稅和土地,反基督教文化等,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情感。然而,“和約”中盲目排外的天朝觀念和華夷觀念又反映了農(nóng)民階級的保守意識。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革命意識和保守心理同時存在,這是那個時代農(nóng)民階級作為小生產(chǎn)者自我擺脫不掉的桎梏。
【設計意圖】通過對上述“和約”的展示,優(yōu)于“扶清滅洋”的概念化討論。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為朝廷“和約”,這是一件偽造品,作為歷史材料,它卻真實反映了制造者的思想。當舊式小生產(chǎn)者自發(fā)地充當民族斗爭主體的時候,他們代表民族的同時又代表傳統(tǒng)。
教師: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代表傳統(tǒng)社會在民族矛盾面前的倔強和不屈,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視的。
此前,中國從無任何社會勢力,用如此強勁的聲音和視死如歸的氣概表示“最恨和約”。義和團的英雄壯舉,顯示他們“實為中國民氣之代表”,表達了中華民族不甘忍受西方列強通過強力和不平等條約奴役中國的意愿,激勵著中國人民始終不懈地堅持廢約反帝斗爭。
——摘自《義和團對不平等條約的影響》李育民
經(jīng)過義和團運動的打擊后,瓦德西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要把“華人置諸德國吏治理之下”,實在是“一種困難”,對中國實行瓜分實為下策:“并吞土地一事,與其謂為促進商業(yè),則毋寧謂為阻礙商業(yè)。”
——摘自《二十世紀中國史綱》金沖及(簡本,上冊)
由此看來,義和團運動的影響,第一,展示了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堅強決心和英雄氣概。這是一場群眾性反對不平等條約的先導,民眾第一次對傳統(tǒng)國際法中的反動原則和理論說“不”。第二,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從此以后,列強開始以華制華,中國的清王朝得以茍延殘喘。
義和團運動雖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在民族矛盾面前的倔強和不屈,然而,運動中破壞鐵路,輪船,砍斷電線,甚至在進入北京之后,燒殺劫掠,充分暴露農(nóng)民革命的迷惘和落后。
義和團稱傳教士為“毛子”,教民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等人被依次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等,凡為“毛子”全部在殺害之列。因為其仇視一切帶有“洋”字,與“洋”人有關的東西,所以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并下,皆死非命?!鄙踔劣小耙患矣幸幻痘鸩?,而八口同戮者……”。
——摘自《 歷史翻不過去》羅哲郁
【設計意圖】義和團的歷史地位是個極富挑戰(zhàn)的難題,融入太多的愛恨交加的復雜情感。歷史評價之前,應先對歷史史實有基本的了解和“理解”,避免簡單化、符號化。所以,通過鮮活生動的史料的引入,讓學生了解,它既是是一場民族英雄主義的展示,又是一場群眾非理性的爆發(fā)。它將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和侵略混淆在一起。
中國需要革命,但是中國需要建設性的革命,而不是生靈涂炭的革命。對于這種非理性的民族英雄主義,正如陳旭麓所說,”愛國主義永遠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但從愛國主義出發(fā)走向近代化和從愛國主義出發(fā)回到中世紀,確乎并不同義?!?/p>
二、八國聯(lián)軍侵華
義和團運動在晚清的華北制造了巨大的恐慌,最終也帶來了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和《辛丑條約》的簽訂。1900年6月,八國聯(lián)軍組建,在西摩爾率領下,從天津登陸,直奔北京而來。清政府恐慌之余,在6月21日向各國宣戰(zhàn)。這是一個國家向全世界最強大的11個國家同時宣戰(zhàn),與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的一貫表現(xiàn)格格不入,有人說這勇氣源于慈禧太后對列強要求她還政光緒的一種報復,有人說這是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給予的壓力,還有人說,是對列強無視中國主權的一種反抗,甚至有人說這是因為清朝大臣虛假的捷報,平添了慈禧太后的勇氣,不管這勇氣來自何處,結(jié)局卻以巨大的代價慘淡收場。8月,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當時北京除了守軍15萬人,還有30萬“刀槍不入”的團民,僅僅5個小時,全城淪陷,倉促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留下了可憐的京城臣民和絞殺義和團的上諭。北京城瞬間成了悲慘世界的縮影。
【設計意圖】清政府宣戰(zhàn)的原因在中外史學界眾說紛紜,或許原本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才讓慈禧做出了如些莽撞的決定。如果一一展示材料,難免過于繁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義和團運動時中國清王朝的政治狀態(tài)和面臨的困境,教師用總結(jié)性的語言提供給學生不同的視角。
“洋兵蜂擁而入,將居人無論男女驅(qū)逐,空手而出,衣飾財物,絲毫不準攜帶,合門財產(chǎn)并為洋人所占更有奸留婦女、戕殺男人者。人在倉促之間,不及防備,多被所擾。由是有閉門自焚者,有全家身殉者,有被逐無處投依自盡者,有被污羞忿捐生者。各街巷哭嚎之聲,遍處皆同。以京師合城而論,前三門外受災稍輕,城內(nèi)及北城受難尤重。死尸遍地,腐爛熏蒸,慘難寓目。……北京被占領以后,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
——摘自《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金沖及[6]
當硝煙散去,和談成了最終的歸宿。77歲高齡的李鴻章再次被啟用,甲午戰(zhàn)爭后他已經(jīng)被撤下了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頭銜,此時正賦閑在家。危難之際再次出山,經(jīng)過八個多月的談判最終與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教師:概括《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并分析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列表分析:(略)
瓜分狂潮的轉(zhuǎn)向避免了中國社會在肢解中淪為殖民地,而八國聯(lián)軍反抗的失敗卻急速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教師:《辛丑條約》同以往條約相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既無割地,也沒開口岸,滿足了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的侵略需求。這一特點除了與義和團斗爭關系密切外,李鴻章外交的策略同樣功不可沒。
他(李鴻章)要在國際公法里把中國由交戰(zhàn)國換成受害國;拳匪是叛逆;兩官被劫持;宣戰(zhàn)詔書是矯詔”;入侵洋兵是來華助剿叛逆……因此中國對來華助剿的洋兵固有賠償軍費的義務;但是助剿各國卻沒有對華要求割地的借口。
——摘自《從晚清到民國》唐德剛[7]
【設計意圖】從李鴻章談判過程中的策略和智慧等歷史細節(jié)的呈現(xiàn),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真實的李鴻章,讓學生體會到李鴻章不僅是中國工業(yè)近代化的中堅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讓學生對歷史人物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判。
然而在強權即公理的時代下,個人的努力在糜爛的政局下,僅僅是徒勞。辛丑條約簽字時,李鴻章不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恥辱的合約上,便將他的名字寫成了“肅”,作為朝廷,一級肅毅伯,他既承擔了歷史的責任,又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無奈。簽約后的他大口吐血,兩個月后撒手西去,臨終前依然心系朝廷,留下一折一詩,”
海外塵氛尤未息,諸君莫做等閑看”
“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告誡他的晚輩要關注瞬息萬變的國際社會,為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開出了醫(yī)治的藥方,將一個油干燈枯的清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
就在北方一片混亂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骙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就聯(lián)合起來與列強私自達成協(xié)議,自己轄區(qū)境內(nèi)不許義和團活動,洋人承諾不進攻所轄地區(qū),史稱“東南互?!?。雖然意味中央集權的削弱,卻換來一方國土的安寧??梢?,“理性愛國”永遠是晚清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時代精英們選擇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插圖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柯文.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江蘇人民版社,2000
[3]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4]柯文.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江蘇人民版社,2000
[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6]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唐德剛.從晚清到民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