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琴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一綱領性文件為深度閱讀教學制定了菜單,明確了目標與要求。然而在當下,如何使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基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閱讀期待中感悟文本
閱讀期待,指的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及包含的期望。顯而易見,閱讀期待在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的氛圍營造、閱讀的效度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小王子》閱讀指導課上,筆者在給學生看封面、了解作品、了解作者、整體感知主要內容后,學生閱讀興趣就被激發(fā)出來,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閱讀期待。這時,筆者趁熱打鐵帶領學生聚焦此書中的重要章節(jié)——第21節(jié)“馴化”,連續(xù)追問,解讀文本。
師:同學們,小王子和狐貍的這些話,其實都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 “馴化”。)
師:“馴化”什么意思?文中的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馴化意思相同嗎?指什么?(是指建立聯(lián)系)
師:馴化容易嗎?
師:大家想想,狐貍覺得自己得到了好處,你們覺得狐貍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樣子的好處呢?(與小王子間情感建立起來了,在內心深處為對方負責。)
在閱讀課尾聲,筆者還繼續(xù)追問:“世界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貍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故事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有的時候,本質的東西用我們的肉眼很難看得清楚,只有用我們的智慧才看清楚,想明白。
最后,筆者又問:“這本書里的‘本質’是指什么?”一步步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得出答案——愛與責任。
一路追問,學生從理解“馴化”到悟出這本書的本質,已在閱讀期待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閱讀逐步完成。巧用閱讀期待,連續(xù)追問感悟文本,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樂趣,還能將閱讀引向深刻。
閱讀反思中感悟文本
長期缺乏深層次的訓練,學生將很難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情感世界的深度體驗,也很難談得上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閱讀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得讓學生再次挖掘文本、感悟文本,讓閱讀走向深刻。
學生看完《草房子》后,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反思。
師:陸鶴在你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漂亮嗎?為什么?
師:作者對禿鶴光頭的描寫非常生動傳神。有一個讓人受不了的地方是:孩子才十幾歲,如此的光頭,跟打上了蠟一樣??墒牵诘谝徽伦詈笠痪湓?,作者卻如此說:“純凈的月光照著大河,照著油麻地小學的師生,也照著世界上一個最英俊的少年……”
師:難道是由于秘方的有效,成了英俊的少年?想想:在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翻開書,翻到第一章《禿鶴》最后兩張紙,認真讀一讀吧!
師:別看禿鶴外表倔強,而善良上進、關心熱愛集體才是他可貴品質所在。
顯而易見,活用閱讀反思讓學生感悟文本,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深化學生對文本理解有重要意義。
閱讀批判中感悟文本
當下,不少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總是不放心,總是覺得學生無法很好地走進文本,無法與文本主人公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于是,教師繁瑣的分析在課堂上比比皆是。其實,殊不知,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走進文字,在字里行間徜徉,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啟迪,審美情趣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是將學生的閱讀姿態(tài)由傳統(tǒng)的欣賞者姿態(tài)引向解讀者行為,是符合時代精神的一大突破。
在看完《魯賓遜漂流記》后,筆者讓學生談談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有的說他是一個聰明而又具有堅強毅力的人;有的說他是一個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人;有的說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大英雄;有的說他是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學生將魯濱遜身上的閃光點說得很全面。
說完后,筆者又補充道:“同學們可能不知道,笛福塑造的這個人物,不可避免地帶有相當?shù)木窒扌浴1热?,魯濱遜在海島生活的日子,實際上就是早期資產(chǎn)階級殖民史的縮影,是為追逐利潤,為擴大市場向全世界進發(fā)的歷史。它并非春風化雨、和風送暖,而是伴隨著血與火、刀與劍。魯濱遜去非洲搞販賣貿易,即是證明。又如,我們贊賞笛福否定教會禁欲主義的歷史意義,但是作者似乎又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魯濱遜眼里,一切可用的標準在于有用,包括上帝在內。人類情感中相當重要的親情關系在他那里并不占重要地位,三個孩子的誕生和妻子的去世也沒有讓他有什么激動之處。他最關心的,仍然是向殖民地的進軍和對財富的強烈占有?!?/p>
學生聽了豁然開朗,覺得有道理,對魯濱遜這個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也明白要用審視的目光對待名著,要從傳統(tǒng)的欣賞者姿態(tài)向解讀者姿態(tài)轉變。所以,我們閱讀名著不能僅停留在主動地汲取精華,還應用批判的眼光發(fā)現(xiàn)不足,將閱讀引向深刻,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