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芬
【摘要】當今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是教育核心問題?!案叻值湍堋憋@然已經(jīng)是社會的負擔,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超過“智商”,甚至更多的家長認為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具備“情商、智商、財商”的素養(yǎng)。有德知法,是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基礎,本文從體驗式課堂探究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體驗式課堂;道德與法治
有德知法,是培養(yǎng)一個健全型人才的基礎。如何讓學生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筆者認為體驗式課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參與的活動情境,是加強體驗的有效途徑。
“成才先成人”,小學是基礎教育的核心,特別是在低年級階段,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應該說,沒有一種純道德的生活,只是有源于兒童的生活,只有這個才能引發(fā)孩子們內(nèi)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
一、貼近生活,注重體驗
總所周知,學生品德情操的形成主要是源于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只有學生自己在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這種情感是真實可信的,覺而非淺層次道德認識。這些情感的形成有助于學生認識社會、體驗生活,這也是社會實踐中的核心課程。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進行情景教學,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實的感官世界,讓他們對生活保持熱愛,促進他們主體人格的形成。
二、走進社會,學會實踐
大量利用學校以外的資源,讓孩子們走出學校,去社會中學習,去體驗,以拓展他們的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逐步提升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搭建了校外實踐基礎平臺,如教學《購物有學問》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領學生深入至超市里進行實地體驗購物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購物的真情實感,親自感受購物的學問。
道德存在于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可能出現(xiàn)于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的"純道德",也不具有非道德的生活。這主要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在學習生活中,只有學生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此情感真實而非淺層次道德認識。
所以,一切品德的形成都將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體驗的基礎之上,而非游離于生活之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孩子教育時,必須要激勵學生通過自身的行為,觀察生活中的真實部分,從中獲得真實感受,在他們心靈中獲得共鳴,這樣必然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學生在學習交流、學習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是討論。在課堂實踐中,討論可以是四人小組的,也往往是一大部分集體的;討論通常具有隨機性,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交流溝通;討論可以讓孩子們表達自身的的感受、思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不斷提升表達能力與交流溝通能力等。在品德課上進行激烈的討論,教師必須要有目的進行,避免流于形式的討論。
道德與法治課上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討論以此來找到切入點和他們的興趣所在。實踐表明,討論是品德最常見的實踐方式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交流技巧。通過不斷的嘗試,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展現(xiàn)出以下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為本,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重點在德育,讓學習能夠朝著社會性方向發(fā)展。主要幫助學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樂于助人的道德品質(zhì),使其成為品德高尚的好學生。二是以學生教育為主線,使得兒童的教育與社會實際組織緊密得聯(lián)系在一起,必須要避免成人化教育。三是積極推行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導進行親身體驗,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正確思想觀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品德價值觀,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計劃的制定非常重要,往往會會出現(xiàn)各類問題,即使有計劃的活動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滿足實際需要。假如是大部分學生的共性問題,那么必然是教學組織中存在問題,如果是學生的個性問題,就要深入探究其中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計劃或教學方式方法。此外,對于部分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可以讓學生自行解決,這是最好的途徑。
四、強調(diào)多元化,突出活動性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三活”原則。即師生關系的靈活,課堂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教學方法特色鮮活。
1.師生關系平等靈活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各種所需要的角色,不能僵硬地認為就是師生關系。我們一般都將老師尊稱為“恩師”,即為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這也體現(xiàn)了師生關系上是平等的,彼此尊重人格,這也是教學中的重要原則,而處理好師生關系也是學生生活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也是保證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的基礎。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看到:在樓梯口、圖書館、上學路上,小學生向老師敬禮,問聲“老師好”。但是,老師僅僅點頭致意,甚至看也不看揚長而走。這就使得學生滿腹不解,留下不良影響。
2.創(chuàng)設活動,保證實踐與力量學習相結合。在教學中,由于學生性別、喜好、年齡等各有不同,因此創(chuàng)設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①依照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組織教學活動。②依照學生的年齡階段設計活動。根據(jù)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好動不易接受理論教學,注意力往往無法長時間集中,主要以學習興趣及自身的喜好為導向,老師要以此組織教學過程,如趣味游戲、手工制作、小競賽等。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使教學活動更具有真實性。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大量活動開展時,教學重點就在行為習慣的訓練上。由于所組織的活動往往可以為學生提供了動手的機會,為他們展現(xiàn)自己的動手能力搭建了平臺,假如行為習慣訓練不進行,那么許多的學具就會變成玩具,失去了教學意義。
在學生討論教學時,筆者要求不但要專注于老師講課,更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中找到與教學實踐不符的地方,發(fā)現(xiàn)教學對象的興趣點,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在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逐漸普及的今天,電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也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限的活力,進一步強化了教育效果。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科目,它的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道法課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nèi)容所約束的,作為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也應該多種多樣,百花齊放。我們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還要有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教育孩子要有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
品德教育不該局限于教材、書本,生活是最好的體驗課。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真實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具體的事例中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們的心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
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去創(chuàng)設具備情境的體驗式課堂,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從內(nèi)心接受、喜歡品德與法治課,讓小學思想品德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