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峰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塑造完整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但長期以來,物化世界的缺陷、轉(zhuǎn)型時代的失落、理性教育的偏頗等弊端的影響,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能力智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蕪、精神家園的失落、個性的殘缺不全,造成了學生綜合素質(zhì)體系的不完整。因而,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zhì)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情感教育的先天優(yōu)勢
情感是作品中的生命。任何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法國文學家狄德羅說過:“沒有感情這個品質(zhì),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闭驗樽髌分袧B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教授作品之前,不單要下功夫鉆研教材,更要用心靈去感受作家與作品,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感動自己,并感動學生。初中語文教材都是選擇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并在各個時代流傳不衰的美文,這些作品其語言文字優(yōu)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情感教育的舊觀念及存在的問題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善的人”,它要促進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墒侨缃竦某踔姓Z文教學出現(xiàn)了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變成純粹的應試訓練。這樣的語文課堂又怎么會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
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中,要真正對情感施加影響,就要營造一種適當?shù)那楦薪逃h(huán)境。心理學家的觀點是:無目標的學習常常是無益的,而無情感的學習更是非常糟糕的。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過程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情感與價值觀”落到實處。
新課標的實施,改進了教師們的教學理念,使教師們認識到: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能夠?qū)W到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有情感的人。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與智育的關系是: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片土壤上,種子會萌發(fā)出幼芽來,孩子邊認識邊干得越多,對勞動快樂的激動情感就體驗得越深,他就會想知識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鉆研精神、學習勁頭也就越強烈。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瀧澤武九在談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時強調(diào):“不能無視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或者成為刺激,或者成為障礙?!彼么罅康膶嶒灲Y果證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了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就會受到壓抑。無論何等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卻很讓人懷疑。其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把課文里的情感都慷慨地說給了學生,學生對教師的說教都是先入為主,往往容易造成思維定勢,再動人再感人的情感也就無法體驗或感悟到了。例如,在分析《孔乙己》一文中的孔乙己時,教師們大多會告訴學生:我們要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思想。在教授《岳陽樓記》一文時,大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慷慨陳詞:我們一定要學習那些先賢們的崇高精神。以上這些例子,就是典型的情感說教方式,其危害是:學習者容易產(chǎn)生懶惰甚至是逆反心理,對什么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在眼前而又模糊不清,這種教育你說還有多少效果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情感教育像活水一樣融入課堂并收到較好的效果呢?
采取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其實,情感的培養(yǎng),主要應該注意把握心理暗示原則,即讓學生借助課程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獲得一種自己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運用輔助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
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其他的輔助手段,會起到良好的功效。以杜甫的《蜀相》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截錄展播成都杜甫草堂的近況,并用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的衰颯形象為情景,先從直觀上讓學生有一種肅穆、蒼涼的氛圍。教師此時相應的以深沉、傷痛的語調(diào)敘說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及詩人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再如教授毛澤東詞《沁園春.雪》一文時,利用多媒體先播放一首歌曲,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接著再啟發(fā)想象,學生的思維就會像脫韁的野馬,讓南方的天空一下子跟北方的山川河流一樣被冰雪所覆蓋,粉妝玉砌的美景便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xiàn)。這樣,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情感濃烈,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就會在心中回蕩。
探究質(zhì)疑,體悟情感
人類的情感是豐富的。在文學作品中,應該重視其豐富性的特點,也就應該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強化思維多元化;而不宜以求同思維,以統(tǒng)一標準去束縛學生的二度創(chuàng)作,甚至妄下斷言,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用公式化形式概括成幾段話教給學生,把復雜的情感糾葛加以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這些說教,往往千篇一律,課堂沉悶,情感空洞,只有通過探究質(zhì)疑,才能體會作品的真情實感。
因此,列寧同志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备腥诵恼撸群跚?。這些話正好道出了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