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兵
一、調查背景
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明確說明,對不能到校就讀、需要專人護理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采取送教進社區(qū)、進兒童福利機構、進家庭的方式實施教育。以區(qū)縣為單位完善送教上門制度,為殘疾學生提供規(guī)范、有效的送教服務。為落實提升計劃,山西省在2016年(晉教基[2016]3號《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由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明確指出,積極推進殘疾兒童少年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學校教育的相互融合,完善送教服務工作體系,實施全納教育,讓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都能夠平等地接受適合其需要和發(fā)展的教育。
二、調查的目的、對象與內(nèi)容
3、調查的目的
我校成立于2014年12月,2015年逐步開始實施送教上門工作,2016年全面推進送教上門,時至今日,我校堅持送教上門工作沒有間斷,本次問卷調查,旨在了解適齡殘障兒童需求、家庭情況、家長意愿、了解他們對送教上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為我校開展送教上門工作提供依據(jù)。
4、調查的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是針對我縣6---15周歲適齡殘疾兒童進行調查。
3、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主要以問卷法和訪談為主,調查內(nèi)容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家庭情況、學生及家長需求、對送教上門服務的意愿、對學校送教上門工作的建議等等。
三、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適齡殘疾兒童共48人,男28人,女20人;智力障礙17人,肢體障礙28人,精神障礙3人。這些殘疾兒童不能入學的主要原因是殘疾程度比較嚴重,都被評定為壹級或二級中重度殘疾;其次是生活方面不能自理,需要家長照顧和陪讀,家長因生活原因顧及不到學生;個別家長還存在自卑的心理對學生進行非正常的保護。
(二)調查分析: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多數(shù)家庭對學生的期望值很低,照顧學生以爺爺、奶奶為主,多以照顧吃喝為主,文化康復等方面知識教育少之又少。多數(shù)家庭生活比較貧困,個別孩子家長也是殘疾,沒有工作能力,只能依靠政府或親戚救濟,還有一部分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四處就醫(yī),債臺高筑,家徒四壁,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孩子只留給老人照管,在加之孩子殘疾程度較重,家長普遍放棄了對孩子的康復教育。
(三)調查結論
1.送教家庭大多數(shù)是低收入家庭或低保戶,生活質量相對較差,經(jīng)濟收入主要靠農(nóng)業(yè)或外出打工為主。
2.送教學生殘疾程度種類復雜,情況嚴重,個體之間差異性大。
3.家長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康復訓練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
4.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多想著送教主要是對家庭經(jīng)濟上的幫助,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多不在意。
四、問題與思考
(一)問題
我校自成立以來堅持送教下鄉(xiāng)上門服務,取得了一些成果,獲得了家長和孩子的認可,但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
1.送教的頻次和時間,送教上門服務,我們只能采取從班級中抽取部分老師送教下鄉(xiāng),導致在送教頻次和送教時間上得不到保障。從調查訪談中可以看出來,家長還是希望能夠多來家中為孩子進行康復和文化方面及生活認知等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即使是孩子程度特別嚴重,不能接受教育的家長也希望看到老師陪同孩子說話、聊天的得到社會的認可。
2.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不夠,我校教師都是從普校轉崗來特教工作,缺乏多重殘疾、重度殘疾兒童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對中重度殘疾兒童的教育和康復無從下手,導致送教過程中送教的實際內(nèi)容與殘疾兒童的需求不相符合。
3.家校配合密切度差,學校的送教上門,能夠帶給殘疾兒童的康復和教育是非常有限的。家長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是最長的,所以家校的配合對殘疾兒童的康復和教育是至關重要。根據(jù)調查結果,我們了解,大多數(shù)家長對殘疾兒童的康復和幫助是少之又少,不能鞏固特教老師送教的成果。
(二)建議:
1.成立專業(yè)性強的送教隊伍。在送教上門過程中多以特教學校的老師為主,專業(yè)性的康復師或者是專業(yè)的醫(yī)師老師幾乎沒有,單憑特教老師的送教是遠遠滿足不了殘疾兒童的需要。因此,需要成立一個專業(yè)性強的送教團隊,才能發(fā)揮最好的送教效果。
2.提高送教老師的專業(yè)性的培訓。目前送教上門服務主要由特教學校承擔,而特教老師缺乏中重度殘疾兒童需要的專業(yè)技能,只能依據(jù)現(xiàn)有的特教教材傳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在康復訓練、認知發(fā)展、溝通能力等方面欠缺太多。因此,加強送教老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迫在眉睫,也是解決送教上門殘疾兒童的需求一個重要問題。
3.創(chuàng)新送教形式,拓展送教渠道。送教上門都是一對一的服務,其針對性和有效性較強,但由于殘疾兒童較多,路程較遠,送教上門次數(shù)和時間較少,這也是制約送教服務一個現(xiàn)實的瓶頸。因此,利用手機微信等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結合殘疾兒童個體條件,給予家長和孩子遠程的教學和康復指導,可以緩解送教上門時間不足,送教條件不便的現(xiàn)狀。還可以采取普校和特校分工合作承擔送教任務,由殘疾兒童就近所在的普校和特校聯(lián)合,解決送教上門師資薄弱的問題,更好的落實送教上門工作。
4.加強對殘疾兒童家長的指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了解孩子最多的人。因此要充分激發(fā)和挖掘家長的潛能,樹立家長的信心,指導家長掌握相應的教育方法和康復手段,學校和家長密切配合,提高送教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第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
[2]山西省教育廳等.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http://www.sxedu.gov.cn 2016-1-22
[3]夏樂峰.區(qū)縣送教上門工作現(xiàn)狀的調查——以揚州市江都區(qū)為例[J]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2):39-42
[4]陳會云 曹曉軍.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問題及對策[J]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高教).2017(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