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亭
【摘要】目的:探究足月新生兒黃疸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茵散輔助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實驗對象均選自本院203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200例黃疸足月新生兒,按照隨機表法分成實驗組(n=100)和對照組(n=100),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通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茵散輔助治療,分析比較兩種治療方案對患兒膽紅素、治療效果、持續(xù)治療時間的影Ⅱ向。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總有效率、持續(xù)治療時間以及IBIL、DBIL、TBIL水平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足月新生兒黃疸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茵散輔助治療所得治療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膽紅素,同時加速恢復。
【關鍵詞】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茵散,輔助治療,足月新生兒,黃疸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7-0053-02
新生兒中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為黃疸,是出生28天內膽紅素分泌異常誘發(fā)的疾病,主要是在鞏膜、黏膜以及皮膚上發(fā)生黃疸,該疾病的臨床表現為面頸位置出現淺黃色,部分患兒還會涉及軀干,如果病情嚴重還會增加患兒生命安全。新生兒各項機體功能尚未發(fā)育,無法使用成人的治療方案,需要選擇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方案開展治療?,F階段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案為藍光照射,該方式操作簡單且有一定效果,但極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配合其它方案進行治療。因此本次針對足月新生兒黃疸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輔助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了研究。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實驗對象均選自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200例黃疸足月新生兒,按照隨機表法分成實驗組(n=100)和對照組(n=100)。人組標準:患兒家屬全部簽訂實驗同意書,且該實驗獲得了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胎齡≥37周,并存有黃疸表現;排除標準:患兒家屬不同意,存在其它先天性疾病患兒,新生兒感染,胎兒宮內窘迫。實驗組中57例男患兒,43例女患兒,胎齡為37-41周,平均胎齡為(39.1±2.1)周;體重為2.4至4.4kg,平均體重為(3.3±1.4)kg;Apgar評分為8至10分,平均評分為(8.8±1.1)分;對照組中59例男患兒,41例女患兒,胎齡為38-41周,平均胎齡為(39.7±2.2)周;體重為2.5至4.4kg,平均體重為(3.4±1.2)kg;Apgar評分為7至10分,平均評分為(8.2±1.2)分。以上兩組患兒的臨床常規(guī)資料差異較小,未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治療,按照患兒詳情將其放置藍光箱內,并進行間斷性照射治療,每次10小時,間隔10小時后再繼續(xù),按照患兒治療詳情選擇是否繼續(xù)治療。予以患兒苯巴比妥片(生產廠家: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871),每天三次,每次5至8mg。如果患兒膽紅素嚴重異常,則要增加清蛋白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通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生產企業(yè):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70105)輔助治療,每天兩次,每次0.5g,患兒喂奶30分鐘后服用。
1.3gE察指標和評價指標錄兩組患兒的間接膽紅素(IBIL)、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以及持續(xù)治療時間。②經臨床治療5天后黃疸癥狀全部消失,且膽紅素低于1 19.7Umol/L則為顯效;經臨床治療5天后黃疸癥狀有所好轉,且膽紅素在119.7至171Umol/L則為有效;治療5天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或進一步加重為無效。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此實驗選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1.0處理相應數據,計量資料用(x±s)代表,檢驗值為t;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代表,檢驗值為x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對比200例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在治療總有效率上,實驗組為96.00%,對照組為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對比200例患兒治療前后的IBIL、DBIL、TBIL在IBIL、DBIL、TBIL水平上,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對比200例患兒持續(xù)治療時間實驗組的持續(xù)治療時間為(3.81±0.51)天,對照組的持續(xù)治療時間為(5.24±0.39)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特征包括:①新生兒的正常膽紅素每日大致為8.8mg/kg,而正常人每日則為3.8mg/kg。②出生時其膽紅素以及肝細胞會密切聯(lián)系,并減弱經過排泄路徑進入腸道功能,會增加肝內膽汁淤積風險,進而導致新生兒機體臟器的代謝膽紅素功能異常。③患兒的膽紅素運轉功能較差,再加上其肝臟酶系統(tǒng)未完全發(fā)育,會減少膽紅素的結合量,同時還會降低肝細胞進入未結合膽紅素能力,進而減弱膽紅素結合功能。④膽紅素腸肝循環(huán)過程中,會分泌較多葡萄糖醛酸昔酶,可以產生已結合的膽紅素,同時將其轉換為未結合膽紅素。同時腸道細菌較少,未能代謝腸道中的膽紅素,因此會顯著增加未結合膽紅素的吸收和合成。同時新生兒延長排瀉時間后,會增加膽紅素的吸收。根據以上特點顯示,足月新生兒極易發(fā)生黃疸,也就是極易受到高膽紅素血癥的入侵。因此治療足月兒黃疸的重要措施是加速膽紅素的排瀉、代謝以及減弱膽紅素的過度吸收?,F階段臨床常通過藥物和藍光照射治療,但是治療療效欠佳,需要配合其它方案進行治療,以確保臨床效果?,F階段常使用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輔助治療,該藥物的成分包括糞腸球菌、雙歧桿菌、長型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在機體結腸、直腸、盲腸中的含量較多;空腸與小腸中主要有糞腸球菌,此種細菌又包括耐氧乳酸桿菌、厭氧屎腸球菌等;而乳酸菌在這三種細菌中含量最高,大致為90%,但在大腸和回腸中含量較低。而足月新生兒近端腸道中存有大量葡萄糖醛酸昔酶,大部分屬于動物源性,會抑制腸道中菌群正常作用,因此治療過程中需予以患兒生理正常細菌。促進醋酸與乳酸的分泌以強化腸道蠕動,進而加速排便,改善胃腸功能,加速排出膽紅素。同時醋酸和乳酸還會平衡腸道的pH,有效抑制結合膽紅素分解和腸道酶蛋白活性,減弱腸肝循環(huán)頻率,有效改善腸道重吸收未結合膽紅素。
本次實驗結果中,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優(yōu)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的IBIL、DBIL、TBIL水平以及持續(xù)治療時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說明通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輔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膽紅素水平,減少治療時間。
總而言之,足月新生兒黃疸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輔助治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并加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