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比例責任的“類型化”研究路徑

      2019-09-10 07:22:44景艷張里安
      重慶社會科學 2019年10期
      關鍵詞:侵權責任類型化

      景艷 張里安

      摘 要:比例責任研究涉及兩個核心問題:如何處理“因果關系不確定性”以及“比例責任”的具體適用。近來有國外學者嘗試以“類型化”的方式處理“因果關系不確定性”并建立比例責任的類別劃分方法,這一方法對比例責任研究的推進極具價值,但分類的標準及系統(tǒng)性尚待完善,尤其在分類標準上,用損害類型不明、侵權關系主體不明、因果關系不明和復合型來規(guī)劃比例責任的分類更切實有效。以此分類標準為參照,對理解比例責任與我國侵權責任法的歸責諸位原則的異同及引入后造成的責任分擔形態(tài)上的變化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比例責任;侵權責任;因果關系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 D923.8 [文章編號] 1673-0186(2019)010-0061-009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19.010.006

      比例責任(Proportional Liability)是侵權責任分擔的一種形態(tài),其研究近些年在深度與廣度上均出現(xiàn)值得注意的推進,尤其伊斯雷爾·吉利德、米歇爾·格林 、伯恩哈德·科克(Israel Gilead, Michael D Green, Bernhard A Koch)三位學者的研究值得留意①。他們在比例責任研究涉及的兩個核心問題——如何處理“因果關系不確定性”和“比例責任”的具體適用上均有開創(chuàng)性的思考:首次嘗試以“類型化”的方式來處理“因果關系不確定性”,且為“比例責任”的適用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規(guī)則。這些對于我國在侵權責任法語境中進行比例責任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一、比例責任的“類型化”

      司法實踐中依據“舉證標準”的證據規(guī)則來應對“因果關系不確定性”的傳統(tǒng)做法,常會導致出現(xiàn)侵權人“全有或全無”(all-or-nothing)的責任結果。后來有些國家開始采用比例因果關系,至少40年前學術界就開始從不同方面研究比例責任。1989年美國的約翰·馬克迪西 (John Makdisi)教授,基于“因果關系的可能性”最早提出了“因果比例關系”,以因果關系的“可能性”而非“實然性”來劃分責任[1]。在他看來,受害人如果能舉證證明其所受到的損害與侵權人侵權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達到51%及以上的可能性,將給予受害人全部賠償;對于舉證只達到49%及以下可能性的就全部不賠償,顯然不公平。其后關于比例責任的研究有細化但尚缺乏重要的突破[2],例如約瑟夫·金(Joseph King)教授提出了“機會喪失理論”,艾倫·羅斯特倫(Allen Rostron)教授提出了“市場份額責任”。直到2005年,“歐洲侵權法小組”才(EGTL)在“歐洲侵權法原則”(PETL)研究中主張在適宜案件中引入比例責任規(guī)則。

      (一)“比例責任”類型化的意義

      值得留意的是,侵權責任畢竟有很多種責任規(guī)則,每項規(guī)則實現(xiàn)侵權法的目標又各有側重,比例責任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某種類別中的優(yōu)選規(guī)則未必是另一種類別中的優(yōu)先規(guī)則,所以首先確認比例責任的具體類別就顯得特別重要。吉利德等三位學者的研究高度重視對比例責任的類型化處理,其使用的四個類別(各類別又細分為諸多子類別)在層次、覆蓋面和選用案例的妥帖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以“類型化”的分類方式處理比例責任,其問題意識在于:

      其一,理論上,分類有助于將復雜的比例責任情況做出必要的梳理和澄清。比例責任同時涉及侵權責任的復雜理論及實踐問題,需要根據傷害的時間鏈條、侵權人與受害人的關系、因果關系不明的損害和范圍等角度來對比例責任加以分類處理。

      其二,實踐上,各國已經累積了一些分類的經驗,譬如“選擇性責任”“替代責任”“市場份額責任”“機會喪失規(guī)則”等,這些經驗既包括接受因果比例責任的,也包括反對因果比例責任的?!稓W洲侵權法原則》總則中第3:103條第一款規(guī)定了我們所說的“選擇性責任”,處理“侵權人不確定”的類型?!稓W洲侵權法原則》總則中第3:103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受害人不確定”子類型中“環(huán)境污染或藥品案件”。《歐洲侵權法原則》總則中第3:105條規(guī)定了“不確定的部分因果關系”如“多名侵權人造成受害人所有損害”子類型受害人損害的所有部分由有責任的多名侵權人造成。經由對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將可建立更為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分類方式,這勢必會有利于整合成更全面的比例責任結構。

      (二)“比例責任”的具體分類

      分類方法是比例責任適用的前提與基礎。使用分類方法首先標記特定案例中比例責任的類別、領域、界限,也是比例責任研究的不二法門。他們將適用比例責任的情形分為A、B、C、D四個主要類型:A類、C類基本上是以受害人所受損害的時間順序加以分類;B類是按照損害程度進行分類,每一子類別都選用了典型性的案例作范例說明;D類則沒有具體范例。前三類分別是“不確定原因造成的過去傷害”“損害中不確定的部分”“潛在風險造成的未來損失”,那些不能和前三類完全匹配的案件,將納入D類。A類和B類包括不確定原因造成的過去傷害,損害已經出現(xiàn)但不能確定損害是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還是其他侵權或非侵權行為造成的,包括受害人的過失或自然災害。A類和B類的區(qū)別是,A類是處理那種根本不能確定侵權人行為是受害人損害原因的情況,而B類處理的是那種需要建立一種證據標準來確定侵權人造成了受害人損害,但不能確定哪一部分損害是侵權人造成的情況。C類則包括那些因果關系不明的未來損害案件。復合型案例均歸入D類。每個子類別大都有相應的案例。

      A類包括“不確定原因造成的過去傷害”,受害人過去受到的傷害可能來自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其他非侵權行為或者受害人自己的過錯。具體又可分類為:A1子類型是“侵權人不確定”,又稱為“選擇性責任”,指多個侵權人都可能導致受害人損害,但不能確定實際導致受害人損害的侵權人;A2子類型指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聯(lián)性,多采取“市場份額責任”,是多個侵權人造成多個受害人損害的情形,但具體是哪個侵權人造成受害人損害不能確認;“環(huán)境污染或藥品案件”歸到A3子類型“受害人不確定”中。A3子類型指因環(huán)境污染、藥品等類似的危險源增加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受害人數(shù)不能確定;A4子類型“疑難案件”,可以確定受害人,但不確定具體侵權性的行為是由哪位侵權人實施的。在此類案例中很可能受害人既不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侵權人也不是侵權人;A5子類型采取“機會喪失”規(guī)則,這一類型中,如果不能確定侵權人對受害人確有傷害,從因果關系上也不能確認侵權人的行為增加了受害人的某種風險,但是如果侵權人的行為減少將會降低受害人遭受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或機會,受害人就可以得到全額賠償。

      B類是“損害中不確定的部分”,無法確定受害人損害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造成,哪一部分是由其他原因要素造成。B類具體分為:“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由多名侵權人造成”的B1子類型,這類型能確定受害人的所有損害是由多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但不是某侵權人單獨所為;又分為B2子類型“受害人的一些損害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此子類型可以確定受害人損害中的一部分則是由非侵權人的其他因素或者受害人自己的過失造成的。

      C類“未來損害不確定”指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是否會引起受害人未來損害的情形。具體分類又為: C1子類型是指“未來危害完全不確定”,意思是不能確定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未來是否會對受害人造成損害的情況;C2子類型是指“未來危害的程度不確定”,這類可以證明侵權人侵權行為導致了受害人過去的傷害,或者可能導致受害人未來的損害,但這種傷害在未來發(fā)展的程度或者嚴重性上不能確定[3]69-73。

      二、各國比例責任的適用情況

      各國比例責任的適用情況,目前吉利德等三位學者提供的信息最為齊全,他們對十六個國家在因果關系不明的情況下適用的具體情況有較為詳細的調查和比較。

      比較是詳細按照上述分類中的A、B、C、D四種類型的子類別開展的。比較的方法如下:先以選定的某個子類型典型案例作為范例,調查各國對這一類案例適用的主要責任形式——有(無)責任、共同責任(連帶責任)、因果比例責任和其他責任形式。通過詳細列表具體明確列出了各國對各個類型案例所采取的責任形式。這一比較的具體操作中也有兩方面的局限性:一是選定范例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選擇的范例案例不足夠有代表性,對各國法律適用的分析就不一定有效。二是調查有局限性,在同一案例上,有些國家可能有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責任形式,究竟采取何種責任形式,尤其對于是采用比例責任還是其他責任形式,尚未有清晰的結論。

      (一) 世界各國比例分類情況

      總體上,這十六個國家的比例責任的真實情況如下:

      第一種情況是“不承認也不適用”。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在理論上不承認也不適用比例責任,原因大多是司法界囿于傳統(tǒng)司法實踐中對因果關系的堅持,但調查表明,這些國家的理論界卻并非如此,這與學者要直面因果關系的真實現(xiàn)實適用有關。捷克、丹麥、德國、希臘、挪威和南非屬于此類。在這些國家的A1、B1、B2類型案例中,仍然適用“全有或全無”規(guī)則。

      第二種情況是“不承認法理但事實上局部應用”。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在面對“因果關系的不確定性”時,官方不承認以比例責任為準則,但現(xiàn)實司法實踐中“非官方”的適用情況大量存在,常用的主要做法是:在A5子類型案件中,利用比例責任中“機會喪失”規(guī)則來代替比例責任,或者在法官的自由裁量中暗用比例責任。法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瑞士屬此類情況。

      第三種情況是“部分承認和應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司法實踐更具靈活性,對“比例責任”的接納度也較高,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做法。例如在以色列,在處理“因果關系不明”的A4子類型“疑難案件”中,在承認因果比例責任的一般規(guī)則方面曾取得過重大突破。甚至在司法實踐中把A4子類型“疑難案件”進一步細化、精準定位為A3子類型的“受害人不確定”和A2子類型的“因果關系的侵權人和受害人不明”。奧地利、英國、以色列、荷蘭和美國屬于此類。

      (二)世界各國比例責任分布原因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影響各國比例責任的分布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各國侵權責任的構成存在差異。尤其是,在不少國家,“因果關系”作為傳統(tǒng)侵權責任的構成需要四個要件(侵權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過錯)之一,這勢必會影響比例責任的適用。因為比例責任大多是在“因果關系不明”的情況下適用。由于無法證明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很多國家采用傳統(tǒng)的“全有或全無”規(guī)則,這無疑增加了比例責任適用的困難。

      二是各國的歸責原則不一。多數(shù)國家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比例責任不僅要比較原侵權人之間或多名侵權人之間的過錯,而且還可能涉及各自的原因力大小,其既體現(xiàn)了過錯原則中比較過錯的方式,又兼有無過錯原則的因果推定下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的方式,導致很多國家不能確定比例責任應和哪類歸責原則相匹配,因此很多國家不愿采用。這也難怪,比例責任畢竟是一個新型的責任形態(tài)表述,很多國家由于固守傳統(tǒng)的連帶責任和按份責任,不愿接受按照一定比例分擔責任的做法。

      我國從2009年至今司法實踐已經采取比例責任規(guī)則,民事侵權案件中涉及“比例責任”的案件就有1 662件,尤其在機動車交通事故、醫(yī)療事故、產品責任和環(huán)境污染等侵權責任分擔領域內已有廣泛應用。我國法學界關于比例責任的研究已有初步積累,而且已經關注到比例責任的類型化問題[4]。如何借鑒上述三位學者的類型化思考,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經驗,創(chuàng)造有中國特色的更為系統(tǒng)、科學的分類方式,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比例責任的分類改進

      國外三位學者的“類型化”處理基于他們對比例責任概念的自覺。他們鑒于比例責任概念“使用較為隨意并存在多種含義”的情況,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界定。在廣義的概念上,他們認為對比例責任概念的界定是圍繞著“因果關系不確定性”進行的:“比例責任”是指在侵權人和受害人之間,不管是基于比較過錯、比較原因力,還是同時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最終原侵權人之間或多名侵權人之間按一定比例分配既定損害的侵權責任。應該說,這個概念的界定是比較周密的。

      (一)現(xiàn)有比例責任分類分析

      德國、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傾向于基于比較原因力來劃分比例責任;法國、俄羅斯、中國澳門、美國的少數(shù)州、澳大利亞、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波蘭等國家和地區(qū)則傾向于基于比較過錯;瑞士、意大利、荷蘭、埃塞俄比亞、美國的大多數(shù)州、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同時基于比較原因力和比較過錯,按比例分配侵權責任[5]??梢钥闯?,他們的比例責任是從兩個維度來認定的,一是侵權人和受害人之間同時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以此分配比例承擔責任,減免侵權人因受害人過錯的那部分責任;二是多名侵權人之間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按一定比例分配侵權責任。在狹義的概念上,“比例責任是侵權人基于其侵權行為對受害人造成損害范圍或者損害程度的因果可能性,承擔侵權責任”[3]2。兩相對照,廣義概念界定更具學術性,而狹義概念的界定則可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司法實踐指南。這對解決傳統(tǒng)“全有或全無”規(guī)則和因果比例責任的司法困境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但也得承認,這一分類法仍存在著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核心問題是分類標準尚不夠統(tǒng)一。例如未能始終嚴格遵循受損害的時間順序來做分類,比如A類是“過去損害”、C類是“未來損害”,B類卻是“損害中不確定的部分”,而不是依據時間順序的“當前損害”。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夠統(tǒng)一,在參照適用時容易造成困擾,如此一來在司法適用上不免令人不知所措。又譬如某一“環(huán)境污染”案件屬于A類“過去損害”中“受害人不確定”子類標準的分類方式,同時又符合B類“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由多名被告造成”的標準,此時應該參照A類還是B類?看來,要想把比例責任的類型化處理得更嚴密、系統(tǒng),只依據簡單的時間鏈條來做分類的依據還很不夠。

      (二)比例責任分類的改進

      我國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主要是損害、過錯和因果關系,筆者嘗試從這三個維度來透視比例責任。侵權關系主體不明對應的是侵權人和受害人過錯認定的比例責任問題、因果關系不明對應的因果關系的比例責任問題、損害類型不明對應的是損害的比例責任問題,可分為侵權關系主體不確定、因果關系不確定、損害不確定和復合型來規(guī)劃比例責任的類型。筆者在吉利德等三位學者的分類基礎上,嘗試結合中國侵權責任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對比例責任做具體分類:

      甲類是“侵權關系中主體不確定”,當無法認定誰是侵權人、誰是受害人時,可歸屬于“侵權人不確定”或“受害人不確定”的子類別。在我國,第一子類型“具體侵權人不確定”常發(fā)生在不明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案件中。按照傳統(tǒng)的侵權法的公平原則,法院通常判定相關的侵權人公平分擔受害人的損害,如“重慶煙灰缸”一案。然而很多無辜的賠償人并不認同法院的判決,不愿賠償。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不能按照傳統(tǒng)公平責任“一刀切”所有相關“侵權人”公平分擔,應該依據先進的技術查明具體的侵權行為人或者查明較具體的可能侵權人,并依據其侵權行為的可能性比例,裁判其比例責任。第二子類型“受害人不確定”的情形常見于環(huán)境污染或藥品案件。由于包括環(huán)境污染在內的第二子類型范圍較廣,受害人不能準確查明。對于已查明的受害人損害的賠償,侵權人則按照各自侵權行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擔比責任。

      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的因果關系不確定和不能確定具體致害原因,可以分別歸為乙類“因果關系不確定”中的“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聯(lián)”和“具體致害原因不明”兩個子類別。大規(guī)模產品責任案件與第一子類型“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聯(lián)”相對應。如“辛德爾案”[6],原告辛德爾因母親服用 DES 而罹患癌癥。到原告起訴時已經無法辨明到底是哪些廠家的DES導致了她的損害,原告于是以5家當時占有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yè)為被告提起訴訟。在同類產品大規(guī)模侵權中,受害人不能絕對證明其所使用的產品到底是哪些廠家生產的,受害人可以以當時占有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yè)作為被告提起訴訟,最終各被告按照其市場份額承擔比例責任。第二子類型“具體致害原因不明”的情形常出現(xiàn)在醫(yī)療損害責任糾紛中。如在“(2014)柳市民三終字第6號”案件中,司法鑒定機關認為醫(yī)院的診療行為基本符合醫(yī)療規(guī)范,但存在一定過失,不過該過失與患者目前情況無直接因果關系,不能確定患者具體致害原因。法院最終采信鑒定意見認定:醫(yī)院的過錯參與度考慮不超過5%,判決被告承擔5%的比例責任。

      丙類則是損害不確定,包括五個子類:損害全部不確定;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由多名侵權人造成;受害人的一些損害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未來危害完全不確定和未來危害的程度不確定。第一子類型“損害全部不確定”主要是受害人只能證明其確實受到損害,但具體損害全部不能確定,通常發(fā)生在機會喪失案件中。如在格雷森訴歐文馬爾房地產公司(Grayson v. Irvmar Realty Corp.)一案中,一個學歌劇的學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失了聽力,導致她喪失了從事歌劇職業(yè)的機會。此案中“損害全部不確定”,法官只能比照她從事這一職業(yè)的概率來確定損失的數(shù)額,判決侵權人承擔受害人喪失從事此職業(yè)機會的概率比例責任。第二子類型“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由多名侵權人造成”在連環(huán)交通事故案件中尤為突出。受害人在第一交通事故中受到損害,接著又發(fā)生第二次、第三次碾壓。由于不能確定受害人的損害是由哪起事故所致,只能確定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由三次事故的多名侵權人共同造成。此類案件通常是根據交警對多起事故責任分別進行責任認定,并根據各個侵權人的責任比例分擔比例責任。第三子類型“受害人的一些損害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常見于第三人過錯的情形。如提供勞務者因第三人過錯受害“(2016)晉09民終924號”案,受害人的損害由第三人過錯造成,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60%的比例責任。第四、五子類型主要是針對保留訴權的損害賠償責任,如某些案件的后續(xù)治療費,損害擴大的損失等。

      以上各種類型混合時可以歸到最后一類,丁類:復合型。丁類是綜合以上三大類中的某些情形,情況比較復雜。

      四、比例責任與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及責任分擔形態(tài)

      筆者的這一分類,旨在將比例責任切實、有效地引入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體系與司法實踐中。在侵權責任法體系中理解比例責任將更能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這也是比例責任分類改進的契機。尤其,隨著當代司法實踐中對科學性、精準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比例責任對深入理解我國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優(yōu)化侵權責任的分擔形態(tài),有著特殊的作用。這一點還未在學術界形成充分的重視。

      (一)比例責任能融合多種歸責原則

      有鑒于此,有必要首先將比例責任與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四種歸責原則做一比較。

      第一,比例責任與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過錯程度來歸責,以過錯來確定責任范圍。若加害人存在過錯,受害人無過錯,加害人則承擔全部責任;若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存在過錯,應比較加害人和受害人的過錯程度,即比較過失,最終確定加害人應該承擔的責任范圍和受害人自負的責任。另一種是根據原因力和過錯程度來確定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權法中多次提及的“相應的責任”的情形,責任的大小是依據比較過錯程度和原因力來確定的。從過錯責任原則上看,比例責任就是通過比較過錯程度,比較原因力,或者是兩者兼用的方式確定責任的分擔。因此啟用比例責任既符合我國的過錯責任原則,也會更直接精確。

      第二,比例責任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當因果關系不明時,法律基于一定的基礎事實推定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大陸法國家以此建立了過錯推定原則,英美法則采取了“事實本身證明”原則。某些情況下,過錯推定原則和因果關系推定需要結合在一起運用。如在共同危險行為中,各國侵權法多采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即推定數(shù)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各行為人之間依照各自過錯程度和行為的原因力大小分擔自己的責任份額。如果引入比例責任原則,就可以直接適用分類表里的“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聯(lián)”類型。此類比例責任融合了因果關系推定和過錯推定原則,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一是在舉證方面無須再證明行為人過錯,簡化了責任的確認;二是在責任分擔方面無須對外先承擔連帶責任,只需通過比較過錯或原因力就可以確定內部分擔責任份額,因此比例責任簡化了責任分擔的方式。

      第三,比例責任與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通常是100%地承擔侵權責任,這其實是比例責任的極端情況。嚴格責任歸責的基礎主要是危險[7],因此嚴格責任歸責適用于眾多的危險責任,如高度危險責任和飼養(yǎng)動物致害責任。嚴格責任“雖然嚴格,但非絕對”[8]。法律規(guī)定在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是嚴格責任的免責事由。一旦免責,行為人不承擔侵權責任,這其實是0%比例責任。

      第四,比例責任與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基于民法的公平原則而來,是基于道義上的補償原則。嚴格來說,公平責任原則不能獨立成為強制力保證的侵權責任原則。例如在“侵權人不確定”的不明拋擲物案件中,傳統(tǒng)侵權法通常將公平責任作為損失分擔的方法,要求所有可能的侵權人平分補償被害人的損失,實際上此種公平責任并不能服眾,也欠妥當[9]。如果按照比例責任,比較所有可能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或原因力,計算可能侵權人的責任比例,以此裁判其承擔比例責任,將更符合侵權法的預防與救濟功能,也更能體現(xiàn)侵權法分配正義的精神。因此,相比之下,比例責任原則比公平責任原則更科學、更精確。公平責任原則很可能會成為被比例責任原則首先替代的歸責原則。

      (二)比例責任較優(yōu)于現(xiàn)有責任分擔形態(tài)

      至于比例責任的引入導致的關于責任分擔形態(tài)的變化,值得留意的是:在責任分擔形態(tài)上,比例責任既可以適用于侵權人和受害人之間的責任分擔(即與有過失情形);也可以適用于多數(shù)人侵權責任分擔。侵權行為中的與有過失情形下,按照比較過錯程度與比較原因力大小的結果,將損害責任分給雙方當事人,即采用過失相抵的比例責任。

      在多數(shù)人侵權責任分擔形態(tài)上,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相比,比例責任的責任分擔方式更直接、更廣泛、更明確、更精準。

      首先,比例責任較連帶責任在最終責任份額分擔上更直接。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連帶責任,通常是先確定所有侵權人連帶責任,然后再確定各侵權人之間的責任份額。某些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后,可以通過追償?shù)姆绞桨幢壤謸熑?。連帶責任最大的問題是可能讓最終分擔責任份額非常小的侵權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和全部受償不能的風險[10],造成較大的不公平[11],而且后續(xù)的追償問題也較為復雜。如果采用比例責任原則,就不會導致輕微過錯的“連帶責任人”承擔與自己過錯不成比例的責任,可以一次性直接分割數(shù)個加害人的責任,這樣就簡化了責任的多次承擔方式。

      其次,比例責任較按份責任的適用更廣泛。在典型的分別侵權行為中,按份責任就是按照侵權人各自行為的原因力、過錯,確定侵權人承擔的責任份額。按份責任的責任比例就是最終責任份額,因此按份責任是比例責任在多數(shù)人分別侵權行為中的一種具體責任分擔形態(tài)。比例責任適用的范圍不僅包括共同侵權人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的責任分擔,而且還包括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的比較過錯和比較原因力的具體責任分擔,因此適用范圍更廣泛。

      再者,比例責任較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分擔更明確。不真正連帶責任因為有一個最終責任人,造成一般先由中間責任人承擔責任,由其再向最終責任人追償責任的情況??梢姡徽嬲B帶責任是因中間責任人和最終責任人之間的責任分擔不明確,加重了中間責任人的責任負擔,也會增加其訴訟成本。在責任分擔上,比例責任會直接按照共同侵權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來做劃分,因此最終劃分的比例更明確。

      最后,比例責任較補充責任在統(tǒng)計上更精準。補充責任有兩種:完全補充責任,直接侵害行為具有全部的原因力,承擔全部的最終責任,補充責任人不承擔最終責任,因此補充責任人享有100%的追償請求權;有限的補充責任,補充責任人按照其過錯程度或者行為的原因力,承擔相應比例的補充責任[12]。如果適用比例責任,就可通過比較過錯和原因力的方式直接確定補充責任的比例,既精準地確定了責任人的責任比例,又節(jié)省了受害人按順序行使請求權的時間成本。

      當然,比例責任的適用尚未臻完善,尤其在我國侵權責任法語境里更是如此,其分類的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與侵權責任歸則原則的關系、引入后造成的責任分擔形態(tài)的變化等還需細密、深入的探索,這正是筆者進一步的致思方向。

      參考文獻

      [1]? John Makdisi. Proportional Liability: A Comprehensive Rule to Apportion Tort Damages Based on Probability[J].67 N. C. L. Rev. 1603, 1989: 1067-1072.

      [2]? Joseph H King Jr. Causation, Valuation, and Chance in Personal Injury Torts Involving Preexisting Conditions and Future Consequences[J]. 90 YALE L. J. 1981: 1353. Allen Rostron. Beyond Market Share Liability: a Theory of Proportional Share Liability for Non-fungible Products[J]. UCLA Law Review, 2004: 151.

      [3]? Israel Gilead, Michael D Green, Bernhard A Koch. Proportional Liability: Analy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M]. Berlin / 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13:69-73.

      [4]? 金福海.侵權法的比較與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55-164.

      [5]? 梁清.原因力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139-143.

      [6]? Sindell v. Abbott Labs. [J]. 607 P. 2d 924, 943 (Cal. 1980).

      [7]? 歐洲侵權法小組.歐洲侵權法原則:文本與評注[M].于敏,謝鴻飛,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0.

      [8]?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1.

      [9]?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9.

      [10]? ALI.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hird, Torts: Apportionment of Liability[M]. § D18 Liability of Multiple Tortfeasors for Indivisible Harm. Comment c. Rationale2000: 48.

      [11]? Spier (ed.). Unification of Tort Law: Caus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M].2000: 147.

      [12]? 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74.

      (責任編輯:易曉艷)

      猜你喜歡
      侵權責任類型化
      我國警察盤查行為類型化分析
      行政訴訟類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為視角
      行政法論叢(2018年2期)2018-05-21 00:48:36
      從路況報道看廣播“類型化”新聞的要素構成
      傳媒評論(2018年11期)2018-02-16 07:32:00
      透過電影《八萬里》淺談西藏電影類型化思考
      云計算LaaS模式中著作權侵權責任探析
      第三人干擾婚姻關系之法律認定
      消費欺詐的構成要件及侵權責任問題研究
      法制博覽(2016年12期)2016-12-28 13:29:59
      論人工智能產品侵權行為責任認定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4:02
      網約出租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09:46:13
      論侵權責任的違法性要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45:36
      隆尧县| 华阴市| 临朐县| 崇仁县| 望都县| 灵武市| 五寨县| 丹凤县| 长岛县| 梅州市| 罗源县| 静宁县| 柘城县| 滦南县| 庐江县| 娱乐| 乐昌市| 隆林| 博客| 嘉峪关市| 工布江达县| 富民县| 绥德县| 平远县| 永平县| 福州市| 长阳| 芜湖县| 竹山县| 德江县| 南汇区| 若羌县| 吉林省| 贞丰县| 曲麻莱县| 桦川县| 营山县| 辽中县| 舟山市| 莱芜市|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