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養(yǎng)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有極強的感染力,一個家庭道德標準可由家風來體現(xiàn)。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家風不僅僅可以促使家庭成員向著更高道德水準看齊,還可以使家庭成員在文明、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fā)展。
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一個家庭的氣質(zhì)和風氣。所以家風是中性詞,不一定是定向思維的正面意義。家風可以是勤奮簡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有時也可以是狡詐刻薄,游蕩為非。在古時人們就有對家風的稱譽或貶損。
《魏書》中說:“刁氏世有榮祿,而門風不甚修潔,為時所鄙?!薄端鍟分姓f到:“子實不才,崇基不構(gòu),干紀犯義,以墜家風,惜哉!”從枚舉的例子中也不難看出,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從道德角度來講為人廣為傳承的也都是一些優(yōu)良的美好品質(zhì)。
家風作為一個家庭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其必須有典范作用,即“榜樣性”,后代在蘊含了長輩日久經(jīng)年的為人處世哲學之中不斷學習,最終成為一個道德品質(zhì)合格的人。這種習慣性教育比學歷教育還要深刻,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當然上文也提到了,家風并不一定都為褒義,社會之中難免會有個別陋習在某些家庭內(nèi)部得以保留。這樣的傳承是學歷教育,社會學習過程難以改變的弊端,所以對一于一個家庭來說,擁有正確的家風、門風是不可或缺的。
中華文明其底蘊博大精深,對于人類社會為人處世之道的見解也是精髓。自從漢朝起就推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視為“八德”。“八德”作為當時人們的行為準則廣泛存于家風之中,所以中華民族也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對于我們國家的未來整體形象,樹立良好的家風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的社會最終建成目標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當然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xiàn)要靠我們所有人一起努力來完成,共產(chǎn)主義社會固然美好,但是對我們每個人的素質(zhì)要求是較高的,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家風的建設(shè)上。可是現(xiàn)在的社會還存在個別不利于我國發(fā)展的不良風氣。
李克強總理說:“為官發(fā)財,應當兩道,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fā)財?shù)哪钕搿!边@句話擲地有聲的在警醒在職的公務人員,當官不能發(fā)財是黨性宗旨決定的。同樣作為每個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之中留給子女寶貴的精神財富才是贏得了家人長久的榮譽和尊重,為家庭創(chuàng)造了和諧健康的氛圍。一個好的家風是披沙揀金、世代積累,是嘉言懿行,代際沉淀,猶如血脈臍帶,代代相傳,延綿不絕,成為人們精神成長進步的行為準則。家之興替,在于禮儀,不在于富貴貧賤。
我們的國家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成就卓越,高樓林立,街道繁華。就在這一片蒸蒸日上的發(fā)展中我們卻忽略了最最簡單的日常養(yǎng)成。在一日的喧囂過后,繁華的街頭留下的不是整潔,而是遍地的垃圾和脫口即出的痰。告誡與懲罰其實并不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本不該發(fā)生的事的辦法。其實從小就接受不要將垃圾隨手丟掉和不要隨地吐痰的教育才是根除陋習的關(guān)鍵,當然對于仍這樣去做的人進行說服教育也是可以糾正的,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引起重視,致使這樣的陋習延續(xù)至今。
所以家庭中應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通過學習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傳遞下去,造福當代、惠及后人。接力棒在我們手中,我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
無論是大到國家政治,小到日常養(yǎng)成都不難看出家風的影響力。中國人比西方更重視家庭,對于家庭的付出幾乎可以說是窮盡一生之力。但是每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樹立良好的家風是我們可以帶領(lǐng)家庭走向幸福的捷徑之路。
有大家才有小家,每當我們?yōu)橹袊鴫舳鴬^斗時,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代代中國人民為了希望不斷奮斗的精神也將永遠傳承。希望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在國家復興之際我們早己有撼人心魄的實力去承接復興使命。F4850063-2722-4016-81BD-AA15B132FF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