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電影發(fā)展基金與香港電影工業(yè)的轉型

      2019-09-10 07:22:44易蓮媛
      文藝論壇 2019年1期
      關鍵詞:香港電影轉型

      摘 ?要:為應對電影工業(yè)的嚴重滑坡,新成立的特區(qū)政府改變了港英政府在文化領域長久以來的自由放任政策,于1998年設立了“電影發(fā)展基金”,以資助有利于香港電影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項目。經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該基金運作的方式與覆蓋的范圍從影視周邊措施拓展到直接介入電影生產,為其提供融資或制作費用。盡管它并沒有,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協助香港電影工業(yè)重回頂峰,但它培養(yǎng)了新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本地電影工作者社群的存續(xù)。更為重要的是,從發(fā)展基金目前的運作方式來看,其目標是在變化了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環(huán)境中,將香港發(fā)展成為電影投融資匯聚的中心及華南地區(qū)的電影中心,開發(fā)粵語市場。

      關鍵詞:香港電影;電影發(fā)展基金;轉型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香港電影工業(yè)進入了嚴重衰退,1999年,港產電影的本地票房從高峰期1992年的12.4億跌至3.4億,影片數量則從1993年的頂峰234部跌至136部,觀眾人次也從最高點1988年的4504萬跌至1996年的1384萬{1}。而對于這樣一個以外銷為主的電影工業(yè)來說,更為致命的問題是其主要海外市場臺灣、韓國和東南亞集體失守{2}。在這種情況下,新成立的特權政府改變了以往港英政府在文化領域的自由放任政策,于1999年設立了“電影發(fā)展基金”(下文稱“發(fā)展基金”),以資助有利于香港電影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項目。今天,“發(fā)展基金”的主要服務范圍包括“為中低成本的電影提供部分融資、為小型電影制作提供資助、加強在內地和海外推廣香港電影、加強在電影制作和發(fā)行各方面培訓人才的措施及提高本地觀眾對香港電影的興趣和欣賞能力”{3}。

      從香港電影的現狀來看,“發(fā)展基金”似乎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但問題在于,評價特定文化政策的實際效果是否能夠脫離整體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環(huán)境?當文化工業(yè)的某個部門因更宏觀性的因素陷入困境時,單憑政府在單一領域的扶持政策能否重現輝煌?抑或協助該工業(yè)在新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環(huán)境下調整定位?為回答以上的問題,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電影發(fā)展基金的歷史、主要支持項目和運作方式,然后整理了香港電影工業(yè)近年來的主要數據以及政府自身和媒體對“發(fā)展基金”實際效果的反思與批判,最后在此基礎上指出因為香港電影的衰落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電影工業(yè)一系列宏觀政治、經濟、文化及技術環(huán)境的后果,“發(fā)展基金”沒有能力協助其回到原有的歷史地位,而是在保持本地電影工作者社會網絡繼續(xù)存在的基礎上,將香港發(fā)展成為華語、亞洲地區(qū)電影創(chuàng)投、融資和版權交易的中心,世界電影工業(yè)的重要節(jié)點,以及華南地區(qū)的電影中心,開發(fā)粵語市場。

      一、香港電影發(fā)展基金的軌跡及基本運作方式

      至今,香港電影發(fā)展基金已運轉了近二十年。從其運作的方式與覆蓋的范圍來看,以2007年為界,可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fā)展基金”并未直接介入電影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是從周邊措施入手提高香港電影整體的工業(yè)水平,試圖將其從一個自發(fā)的、主要依賴人際社會網絡而組織起來的電影工業(yè){4}改造為具有自覺意識和規(guī)劃性的“文化產業(yè)”。第二個階段則設立“電影制作融資計劃”“電影制作資助計劃”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直接為電影生產提供融資、資助服務。

      第一個階段的措施包括開展培訓計劃、研討會,制定獎勵計劃,進行調查研究、編纂業(yè)界文件等,并贊助本地影片參加海外影展,或者在海外舉辦大型的“香港電影展”進行商業(yè)推銷,也協調本地電影拍攝活動{5}。然而,電影發(fā)展基金的這些舉措并未扭轉本地電影工業(yè)的頹勢。1999年到2006年,香港電影從年產量136部、本土票房3.45億{6}跌至年產量47部、本土票房2.3億(而且這個數字包含了合拍片,如果是純港產片則只有1.9億){7}??梢哉f,作為一個產業(yè),香港電影工業(yè)已難以維持自身的正常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進一步的介入和扶持就顯得更為重要。2007年,特區(qū)政府成立了電影發(fā)展局,同時向“發(fā)展基金”注資3億元,開始為中低成本電影提供部分融資,即“電影制作融資計劃”(下文稱“融資計劃”);2015年,特區(qū)政府再次向“電影發(fā)展基金”注資2億元,在其下推出新計劃以資助小型電影的制作經費,即“電影制作資助計劃”{8}(下文稱“資助計劃”);再加上“發(fā)展基金”原來資助的電影周邊項目“其他電影相關計劃”{9}。2007年至今,這三項計劃分別為撥款1.5163億{10}、0.1248億{11}和3.1093億港元{12}。2014年《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十》生效,其中與香港電影有關的內容作出新規(guī)定:純香港制作的粵語電影,只要通過審批,加上普通話字幕即可以內地發(fā)行,而既不需要經過進口電影的程序,又無需普通話配音,為香港電影在一億多人口的兩廣粵語區(qū)開放差異化電影市場創(chuàng)造了政策條件。因此,2016年6月,特區(qū)政府又向“發(fā)展基金”額外注資2000萬港元,以資助在內地發(fā)行宣傳本地生產的粵語電影{13}。

      以上計劃中,“融資計劃”與“資助計劃”均有比較嚴格的資質限制。除了影片計劃本身預計能夠獲取在香港境內向公眾放映的核準證明書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融資計劃”要求申請人必須是電影制作公司。申請人、監(jiān)制及導演或其中任何組合要在申請日期之前曾總共制作至少2部院線電影。同時,影片應為預算制作費不超過2500萬港元,片長達到80分鐘或以上、商業(yè)上可行的劇情片或動畫片,并獲得了令政府滿意的第三方融資。而且,監(jiān)制、導演、編劇、男主角和女主角五個主要工作人員和演員類別中的三項中,至少有一名為香港永久居民。它與“資助計劃”的區(qū)別在于:首先,“融資計劃”是政府的投資,電影上映之后政府要按投資比例分享收益,而“資助計劃”則是政府單方面的資助,不要求返還;其次“資助計劃”的主要對象是預算不超過1300萬港元的低成本影片,而“融資計劃”則是2500港元以內的中低成本制作;再次“融資計劃”主要支持劇情片和動畫片,而“資助計劃”則將“紀錄片”也包括在內;最后,“融資計劃”只要求五個主要工作人員和演員類別中的三項中至少有一名香港永久居民,而“資助計劃”則要求每個類別中都至少要有一名香港永久居民{14}??梢哉f,“資助計劃”比“融資計劃”更強調對本地電影工作者社區(qū)的培養(yǎng)。

      “發(fā)展基金”向“融資計劃”和“資助計劃”撥款的上限分別為600萬{15}和200萬(或不超過電影制作費用的20%,以較低金額為準){16},不足以覆蓋全部制作費用。從2013年開始“發(fā)展基金”嘗試為電影工業(yè)新人的超低成本制作提供全額資助,以培育電影人才,這就是香港的商務及經濟發(fā)展局的創(chuàng)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被選中的團隊可以獲得“發(fā)展基金”的支持,以商業(yè)片模式拍攝首部劇情電影。該計劃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分為大專組和專業(yè)組,選拔電影創(chuàng)作及制作計劃。其中大專組設兩個獎項,專業(yè)組設一個獎項,兩個組別的優(yōu)勝者所受資助的上限分別為325萬和550萬。參賽資格被很謹慎地限制在由成熟團隊支撐的本地新人導演團隊中,即參賽團體中必須包括一名導演、一名監(jiān)制及一名編劇,其中導演不限一人,而且導演和監(jiān)制不可以由同一人擔任,導演必須是從未拍攝過80分鐘以上的商業(yè)電影的年滿18周歲的香港永久居民,但監(jiān)制必須以出品人/監(jiān)制/導演/攝影指導/美術指導身分完成最少兩部曾在香港公映的電影,而且必須是曾擔任過一部影片監(jiān)制的年滿18周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其中大專組參賽團隊的導演必須是本地或海外專上學院或專科學校電影/電視制作或相關??频膶W生或畢業(yè)不超過十年的畢業(yè)生,參賽團隊也必須經過本港特定專上學院推薦參加{17}。專業(yè)組參賽團隊的導演必須是具備電影制作或相關經驗的本地電影業(yè)人士,如曾在香港主要的電影短片比賽中獲獎,或是由海外回流的電影從業(yè)者。參賽團隊必須經本地電影專業(yè)協會/機構推薦參加{18}。參賽團隊須提交電影創(chuàng)作及制作的計劃書,內容包括電影賣點簡介、完整電影劇本、詳盡的制作計劃、演員和工作人員人選、制作開支預算及市場銷售預測等{19}。

      二、香港電影發(fā)展基金的效果評判

      成立近二十年來,“發(fā)展基金”并未協助香港電影工業(yè)重現往昔的輝煌。如表1所示(表附后),2012—2016年間,包括合拍片{20}和港產片{21}在內的香港電影年產量始終在50部上下浮動(包括20部左右港產片),其工業(yè)活躍度遠遠無法與高峰期相比。而且,除中國內地之外,這一工業(yè)在各個市場上都表現欠佳,臺灣、東南亞等傳統(tǒng)海外市場基本丟失殆盡??梢哉f,今天的香港電影工業(yè)已經從全球性的制作中心轉型為主要面向中國內地市場的供貨基地。而“電影發(fā)展基金”的“融資計劃”“資助計劃”和“首部電影計劃”所主要支持的港產片在本地及海外市場的份額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正因為香港電影工業(yè)的現實發(fā)展狀況與設立“發(fā)展基金”時設定的目標有一定的差距,早在2012年10月,香港特區(qū)政府審計署署長的第五十九號報告書就指出了該基金運作中的一系列問題。首先,從2005年到2012年,“發(fā)展基金”72%(1.482億港元)的撥款給予了“電影相關項目”,而只有28%(0.581億港元)撥給“融資計劃”。而且,所有的撥款中,有50%流向了香港影視娛樂博覽、亞洲電影大獎、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和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四個項目,使得能夠投向電影制作和人才培訓的資金變少。其次,“發(fā)展基金”對本地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甚至可以說沒有起到扶持本地電影生產的目的,盡管近五年來,每年有五部左右香港電影能夠進入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但只有一部香港電影通過此項目獲得融資。最后,“融資計劃”的收回率比較低,獲得該項目支持,在2012年之前上映的10部電影,政府整體的融資收回率只有44.2%{24}。該報告披露之后,本地媒體基于香港商業(yè)社會的運作邏輯,也對“發(fā)展基金”提出批評,認為其用公共財政收入支持私人產業(yè),是浪費公帑的行為,而且“發(fā)展基金”的投入沒有得到有效回收,經濟上的失敗意味著其無意義{25}。

      三、維護本地創(chuàng)作社群,協助香港轉型融資、

      創(chuàng)投中心和區(qū)域性制作中心

      針對以上質疑,“發(fā)展基金”也做出了一些調整,提高“融資計劃”的支持力度,并在2014和2015年設立了專門針對本地新人電影工作者底層本制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和“資助計劃”。但問題在于,“發(fā)展基金”是否有能力協助香港電影生產重現繁榮?對本地電影人及創(chuàng)作的支持目的為何?以及資助那些看起來與本地電影創(chuàng)作關系不緊密的“其他電影相關計劃”是否超出了“香港電影發(fā)展基金”的工作范圍?

      Michael Curtain在一項從全球文化工業(yè)角度切入華語圈影視工業(yè)的研究中指出,香港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的急轉直下是一系列宏觀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技術變遷的結果,而不可以簡單歸之為香港電影自身創(chuàng)作質量的下降。具體說,香港狹小的本土市場使它只能嚴重依靠海外市場,而海外市場又具有高度的不穩(wěn)定性。20世紀60年代東南亞的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及其嚴重后果破壞了香港電影在當地的發(fā)行-放映網絡,使其嚴重依賴于冷戰(zhàn)背景下把香港電影視為“國片”、又在“戒嚴”政策下限制好萊塢進入的臺灣市場,而隨著臺灣的“解嚴”和新自由主義思潮下對其文化領域的放松管制政策,好萊塢影片不僅暢通無阻地進入臺灣,而且依托其實現橫向整合的跨國巨頭建立起強大的發(fā)行-放映網絡,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片商依賴人際關系網絡而形成的香港電影發(fā)行網絡在壟斷資本面前很快潰不成軍。再加上一度成為香港電影重要海外市場的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加強了對外國影片的限制和本地創(chuàng)作的扶持,香港電影同樣在與好萊塢和韓國本土影片的競爭中失敗{26}。事實上,在所有政府放松了對好萊塢管制的地區(qū),本土電影工業(yè)都遭受了新自由主義政策下“解放”出來的巨量資本利用“文化勞動的國際分工”而迅速膨脹的全球好萊塢的重大沖擊{27},只不過有的地區(qū)因其相對較大的本土市場而有后退的縱深,甚至能在其沖擊下發(fā)生新變,如印度和中國內地{28},而香港電影工業(yè)沒有這種幸運。所以說,作為一系列宏觀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香港電影無法再現歷史的輝煌。

      然而香港電影工業(yè)的幸運在于,同樣作為全球性文化領域解除管制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內地也有條件地向其放開市場。有關這一政策給香港電影工業(yè)帶來的實際影響,學界已有非常成熟的討論,此處不再贅述。主要的疑問在于,對于香港電影這個主要面向外部市場的文化工業(yè)來說,為什么與中國內地的合拍的結果不同以往?筆者就此,從2013年起在香港電影業(yè)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很多受訪者都提到,以往香港電影是面對很多分散的小市場,電影生產是尋找這些小市場的最大公約數,而內地則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市場,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只能全情投入其中。很多電影工作者表示,創(chuàng)作適應內地市場的影片并不重要,香港電影一直以來都是商業(yè)導向,關鍵問題是因為內地市場的龐大,以及相對于以往海外市場內地電影工業(yè)自身的活躍程度、電影工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才能以及內地的電影拍攝條件,大部分的電影創(chuàng)作活動都是在內地進行,本地的電影工作者的社會網絡逐漸解體。也就是說,香港電影的生產,正在跟“香港”這個城市“脫域”。以往黃金時代培養(yǎng)起來的電影人主要在內地活動,工作非常繁忙,而本土新人參與電影攝制的機會急劇減少,而以往的香港電影工業(yè),主要是依賴于行業(yè)實踐而非專業(yè)院校來培養(yǎng)新人{29}。這一改變對香港本地電影工作者社群的延續(xù)打擊是巨大的。

      正因為香港電影的相對衰落是宏觀環(huán)境的變化,政府的特定政策并不能扭轉這一形勢,微觀來說,香港電影目前的具體困局在于本地生產的大規(guī)模外遷——與香港制造業(yè)的消失屬于同一結構性問題——而導致的本地新人缺乏進入電影業(yè)的機會,“發(fā)展基金”的任務與其說是復興香港電影,不如說是維護本地生產網絡的繼續(xù)存在,為新晉電影工作者提供機會。而上文提到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和“資助計劃”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如表2所示,盡管近五年來每年獲得“發(fā)展基金”資助影片的絕對數量并不高,但在于本地生產的港產片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事實上也起到了維護地方生產網絡,培養(yǎng)新人的作用。其中,也有《狂舞派》《一念無明》在大眾市場或專業(yè)評獎中有比較好反響的影片。而且,因為電影產業(yè)高風險的特殊性,及其超出經濟收益之外的外部效益——比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的藝術素養(yǎng),政府資助應該要做的是填補資本因恐懼短期風險而后撤之后留下的空白,致力于城市的長期利益,而不是與資本一同逐利。

      同樣也是因為香港電影工業(yè)的衰落是宏觀環(huán)境改變的結果,“發(fā)展基金”真正有能力實現的是順應結構性的變遷而為香港電影工業(yè)找到新的定位。在一個訪談中,香港電影發(fā)展局局長馮永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希望香港地區(qū)可以成為一個電影投融資匯聚的中心”和“華南地區(qū)的電影中心”,并以粵語片為特色,開發(fā)這個兩億人口的市場{30}。而從設立以來,“發(fā)展基金”中有相當的項目是為支持這一目標而存在的。比如1997年開始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后來亦受到“發(fā)展基金”的資助。這意味著該基金的目標不僅是要維護香港作為世界重要的電影制作中心的地位——香港電影工業(yè)近年來的發(fā)展說明這一目標是很難實現的,還在于利用香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特殊位置,將其發(fā)展為全球電影工業(yè)的融資、發(fā)行和版權交易中心。比如,從2000年開始舉辦的“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是“影視展”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舉辦十五屆,成為亞洲首要的電影融資平臺。歷年的成功案例囊括了來自香港、中國內地、臺灣地區(qū)、韓國、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成功案例。陳德森的《十月圍城》(2010)、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陸川的《南京!南京!》(2009)、寧浩的《瘋狂的賽車》(2009)、奉俊昊的《骨肉同謀》(2009)、魏德勝的《賽德克·巴萊》(2011)、張榮吉的《逆光飛翔》(2012)、翁子光的《踏雪尋梅》(2015)、楊超的《長江圖》(2015)和周申、劉露的《驢得水》(2016)等{31}。而近年來,“香港國際影視展”中都有常設項目,推廣、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影視制作與合作業(yè)務。

      注釋:

      ①陳清偉:《香港電影工業(yè)結構及市場分析》,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36頁。

      ②Michael Curtain,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③{13}{14}參見電影發(fā)展局網頁http://www.fdc.gov.hk/tc/services/services2.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④{29}Lily Kong,” The Social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ng Kong’s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11.2005.1, 61-76.

      ⑤鐘寶賢:《香港電影業(yè)的興衰變幻 (1997—2007)》,《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

      ⑥陳清偉:《香港電影工業(yè)結構及市場分析》,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6頁。

      ⑦香港電影影業(yè)協會2007-2008年票房報告,香港電影資料館藏。

      ⑧參見電影發(fā)展局網頁http://www.fdc.gov.hk/tc/services/services2.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⑨具體參見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other_film_related.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⑩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film_financing.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11}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film_production_grant_project

      s.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12}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other_film_related.htm ,2017年10月21日瀏覽。

      {15}參見http://www.fdc.gov.hk/sc/services/services5.htm,2017年11月5日瀏覽。

      {16}參見http://www.fdc.gov.hk/doc/sc/fdf/Grant_Scheme_Guide_to_

      applications_sc.pdf ,2017年11月1日瀏覽。

      {17}包括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專業(yè)教育學院(李惠利)、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和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

      {18}包括: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及其屬會、香港影業(yè)協會、香港電影制作發(fā)行協會、香港電影商協會、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協會、影意志和香港藝術中心。

      {19}參見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網頁http://www.createhk.gov.hk/fffi/tc/ ,2017年10月22日瀏覽。

      {20}包括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也包括香港與內地以外地區(qū)合拍片,后者在2014、2015和2016的數量分別為2、4、3.

      {21}根據香港影業(yè)協會所編輯的《香港電影資料匯編》,“香港電影”包括“港產片”與“合拍片”,其中“港產片”指所有出品公司均為香港注冊公司,而“合拍片”指出品公司中有一家為香港注冊公司,以及監(jiān)制(出品人)、導演、編劇、主要男演員和主要女演員這五個有效職位中50%以上的崗位由香港永久居民擔任的影片。

      {22}東南亞市場主要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

      {23}其他海外市場主要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24}參見香港特區(qū)政府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九號報告《創(chuàng)意香港 政府對電影業(yè)的財政支持》 http://www.aud.gov.hk/pdf_ca/c59ch05.pdf, 2017年10月31日瀏覽。

      {25}《電影發(fā)展基金任業(yè)界緊住搶 <歲月神偷>變公帑神偷》,《蘋果日報》,2012年11月15日,參見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21115/18067536, 2017年11月2日瀏覽。

      {26}Michael Curtain,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27}Toby, Miller, NitionGovil, John, McMurria, Ting Wang & Richard Maxwell, 2005, Global Hollywood 2,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8}易蓮媛:《全球好萊塢的地方化空間——印度與中國大陸的多廳影院》,《文化研究》第2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30}馮永訪談:《都跑去內地拍戲了,香港電影人才短缺了嗎?香港電影發(fā)展局秘書長馮永:香港電影不缺人才,缺的是給新人的機會》,參見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3/1141061.html, 2017年11月4日瀏覽。

      {31}參見:《HAF電影計劃往績》,https://www.haf.org.hk/upload/files/201710_Project%20Accomplishment_TC.pdf,2017年11月4日瀏覽。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 孫 嬋

      猜你喜歡
      香港電影轉型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對話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樣”
      綜藝報(2019年11期)2019-06-25 02:58:39
      論1930年代上海與香港電影的多元互動關系
      藝術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56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聚焦轉型發(fā)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香港電影:似水年華,如“影”隨形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灃芝轉型記
      許冠文喜劇與香港電影本土化
      電影新作(2014年3期)2014-02-27 09:11:32
      武清区| 会昌县| 桐柏县| 房产| 垫江县| 永兴县| 海口市| 安化县| 长葛市| 定日县| 永泰县| 开封市| 腾冲县| 昂仁县| 进贤县| 松江区| 武定县| 呈贡县| 鄂温| 镇原县| 新丰县| 八宿县| 奇台县| 永春县| 班戈县| 汕头市| 绥江县| 竹溪县| 鄂尔多斯市| 泗洪县| 施甸县| 台北市| 阿坝县| 林西县| 长武县| 丹巴县| 乡城县| 永丰县| 弥勒县| 镇巴县|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