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偉
摘? 要:近年來,美術老師已經(jīng)在課堂中,用超輕黏土替代橡皮泥。超輕黏土是一種更為環(huán)保安全且便于塑形的材料,有著超輕的重量、柔軟的手感、獨有的芬芳、細膩的質地、極強的還原能力、豐富的配色力、永久的保存期以及易定型、耐受性強等多重特性。孩子們在玩耍它的過程中,能夠獲取豐富的造型經(jīng)驗和樂趣,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以充分發(fā)展。
關鍵詞:超輕黏土;新型環(huán)保材料;兒童
一、超輕黏土的材料介紹
為了提高兒童的動手能力,美術課上經(jīng)常使用手工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常見的手工材料有很多,如陶泥、橡皮泥、卡紙、廢舊物品、鐵絲等等,近幾年又興起一種新型環(huán)保手工材料——超輕黏土。
超輕黏土,最早誕生于德國并逐漸傳遍歐洲,后經(jīng)日本、韓國、臺灣傳至中國大陸。超輕黏土主要是運用發(fā)泡粉進行發(fā)泡,再與聚乙醇、交聯(lián)劑、甘油、顏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超輕黏土是一種無毒、自然風干的造型材料,捏塑起來更容易更舒適,更適合造型,且作品可愛。
近年來,美術老師在課堂中,引進超輕黏土替代橡皮泥。超輕黏土有著超輕的重量、柔軟的手感、獨有的芬芳、細膩的質地、極強的還原能力、豐富的配色力、永久的保存期以及易定型、耐受性強等多重特性。孩子們在玩耍它的過程中,能夠獲取豐富的造型經(jīng)驗和樂趣,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得以充分發(fā)展。
二、超輕黏土的特性
1.超輕、超柔、超干凈、不粘手、不留殘渣,可塑性強。
2.顏色多種,可以用基本顏色按比例調配各種顏色,混色容易,易操作。
3.作品不需烘烤,自然風干,干燥后不會出現(xiàn)裂紋。干燥速度取決于制作作品的大小,作品越小,干燥速度越快,越大則越慢。一般表面干燥的時間為3小時左右。作品完成后可以保存4~5年,不變質不發(fā)霉。
4.與其它材質的結合度高,不管是紙張、玻璃、金屬、還是蕾絲、珠片,都與其有著極佳的密合度。干燥定型以后,可用水彩、油彩、亞克力顏料、指甲油等上色,有很高的包容性,表現(xiàn)力非常強。
5.原材料容易保存,在快干的時候加一些水就可以恢復原狀。
三、超輕黏土的表現(xiàn)力
1.豐富的半隨機紋理。超輕黏土有拉扯出絲、干燥趨圓以及可以保留氣孔和褶皺的特性,這些特性在干燥之后可作為表面肌理存在。同時,因為拉扯出絲的特性,在不同顏色的黏土混合揉搓的過程中,出現(xiàn)類似流動型釉色窯變的效果。
2.結合性較強。在黏性方面,超輕黏土可以在濕潤的情況下,不借助其他膠質,粘接相對體積小或者質量輕的物體。超輕黏土的黏合方式,使材質本體上可以混合進更為豐富的語言。
3.色彩表現(xiàn)力強。超輕黏土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且色彩鮮艷,所以能利用多種顏色重疊,通過反復的揉、搓等手法,讓它產(chǎn)生漸變色。從而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審美,能激發(fā)起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興趣。
四、超輕黏土的基本技法
1.揉。將黏土放在兩只手心中間,雙手相對旋轉,用力均勻。
2.捏。雙手拇指和食指相配合,用力壓捏已成球型的黏土。
3.搓。將黏土放在雙手心中,兩手前后運動或一只手在桌面上壓搟黏土來回運動。
4.壓。用手掌或壓石,將黏土壓成薄薄的餅片狀。
5.剪。將黏土用剪刀剪出所需形狀。
6.挑。用牙簽挑出毛茸茸的效果,做動物和毛絨玩具用此法。
7.刻。用工具刀在黏土上劃壓出痕跡。
8.切。用工具刀將黏土切出所要的形狀、長短。
五、超輕黏土的課程目標
1.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捏、團、揉、接等方法自由地改變黏土的形體,激發(fā)學生塑造新的立體造型的興趣。眼、腦、手等各方面充分協(xié)調,使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得到發(fā)展。
2.通過充滿生活情趣的創(chuàng)作主題,引導孩子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陶冶性情,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品德情操,從而使孩子們對三維空間的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提高。
3.獨創(chuàng)與合作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體驗,促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萌發(fā)動手動腦的探索精神和團隊合作的互助精神。
六、超輕黏土的課程要領
1.超輕黏土的課時安排。先易后難,一個主題可多個課時。
2.超輕黏土的課前準備。確定主題、泥塊分割,顏色選定,工具配備。
3.超輕黏土授課的方式。分組教學、分工合作。
4.超輕黏土的課程內容概要。超輕粘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既可以進行平面創(chuàng)作,也可以進行立體創(chuàng)作。無論是造型與表現(xiàn)、設計與應用,還是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索,都可以開展教學。
七、超輕黏土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1.有利于學生身體的發(fā)展。學生的小肌肉群正處于發(fā)育階段,需要適量的鍛煉,超輕黏土正好符合這一要求。超輕黏土制作中需要運用團、搓、壓扁、粘合、拉、分泥、雕刻等基本技能,這些都需要雙手及五指配合,手腕轉動,小臂、大臂用力。合理的鍛煉使孩子肌肉群得到最佳發(fā)育,也促進了孩子手部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
2.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展。在制作黏土活動中,不僅教給學生美術技能,培養(yǎng)學生藝術才能,而且在促進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上有著獨特的作用。他們開始能運用超輕黏土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3.有利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發(fā)展。超輕黏土是柔軟的、可變化的、有體積的。學生可以揉成一團,搓成長條,分成小塊,粘成整體,還可以揉成任意形狀。因此,它特別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從中逐漸學會了各種操作技能,也體會到了無窮的樂趣。
綜上所述,將超輕黏土引入小學美術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小學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改革的理念。超輕黏土色彩豐富,制作過程和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且便于保存,易于教師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這對教學活動的實踐和學生美感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快樂塑造激情“創(chuàng)”想:談教孩子們制作超輕粘土的幾點感受[J].文理導航(下旬),2017(4):72.
[2]譚枝激.超輕粘土里的微觀世界:淺析課堂泥塑活動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5(15):197-98.
[3]楊晨路.淺析美術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以輕粘土教學為例[J].美與時代(中),2015(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