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2018年12月2日晚9點半左右,湖南益陽沅江市泗湖山鎮(zhèn)東安垸村發(fā)生一起殺人案,12歲的六年級在校生吳某因在家抽煙被母親陳某發(fā)現(xiàn)后用皮帶抽打,因此心生怨恨,從自家廚房拿出菜刀,向著母親連砍20余刀,導致其母當場死亡。后來警察帶著小吳去指認現(xiàn)場時,他還在笑,臉上沒有一點害怕的表情。警察問他:“為什么要殺媽媽?”他回答:“媽媽不好,我就是恨她?!睆墓_報道來看,弒母者吳某沒有絲毫的悔意。
這起少年弒母案,令很多人感到痛心。由于男孩吳某只有12歲,還未達到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因此已經(jīng)被釋放。男孩家長討論后決定把男孩送回校園繼續(xù)上學,多接受教育。這不僅引發(fā)了輿論不小的爭議,也引發(fā)了家長們的恐慌和強烈反對,如今村民都怕他。對于如何處置這個少年,網(wǎng)上已有諸多評論,我們只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這起弒母案的原因,看一看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
少年為何殘忍弒母
據(jù)調(diào)查,吳某還只有兩歲時,其母就外出打工,其他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養(yǎng),而爺爺奶奶嬌慣溺愛孫子。經(jīng)初步審訊,吳某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母親打后心生怨恨才動了殺機。從吳某的言行來看,他是一個內(nèi)心完全沒有愛的孩子,心理變態(tài)、人格扭曲、缺少法律意識。從調(diào)查情況來看,吳某應該屬于留守兒童,從小缺少母親的陪伴,成長過程中沒有與母親建立深厚的感情。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誰不打他不罵他,誰事事依著他,誰就是對他好。許多祖父母正是迎合了孩子的需要,對他們百依百順。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相對較嚴,對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滿足,對于不良行為習慣會進行責罰,這就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對他不好,不愛他,因而對父母產(chǎn)生抵觸心理,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關(guān)系疏遠。祖輩帶大的孩子祖孫之間的關(guān)系就密切,親子關(guān)系就相對淡薄;而且父母外出時間越長親子關(guān)系就越疏遠,孩子就會聽祖輩的,而不聽父母的。如果父母再采取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親子之間本來存在的情感裂痕就會擴大,孩子的怨恨抵觸心理自然膨脹,就易發(fā)生悲劇。這起案件雖然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guān)系,如關(guān)愛不夠、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欠缺等。但是,根源卻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當。
安全型親子依戀感缺失:導致孩子心理問題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小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這是一種糊涂的認識。孩子從小寄養(yǎng)在祖輩家里,這對孩子來說就等于被父母“遺棄”——第一次遺棄;等到大了再從祖輩那里接回來,這等于是祖輩的“遺棄”——第二次遺棄。由于從小沒有產(chǎn)生親子依戀感和安全感,孩子容易產(chǎn)生情感障礙和心理問題。
在兒童還未能獨立活動之前,母親就外出工作,孩子交由他人照看或入托等,常具有破壞性結(jié)果。半歲至一歲半,是孩子與父母形成鞏固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的敏感期。孩子從小被寄養(yǎng)的時間越短,親情彌補越容易;孩子被寄養(yǎng)回到父母身邊的年齡越大,親情的彌補越困難。
安全型依戀關(guān)系是最好的一種依戀關(guān)系。早期依戀缺損,會因埋下怨恨而產(chǎn)生敵視、對抗心理。因為安全型依戀的缺損,是一種愛的缺損,而在愛的缺損中長大的孩子,從小缺乏愛心,到青春期時會產(chǎn)生仇親心理,滋生出敵意、對抗等攻擊行為。在幼年期,和父母有過長期分離或不被父母關(guān)注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性格、工作、婚姻等問題,成為“問題孩子”,往往導致青春期或者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
事實證明,凡是有寄養(yǎng)史的孩子,都會給家庭教育和以后的學校教育帶來困難。所以,做父母的不要放棄自己的撫養(yǎng)權(quán),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想辦法多親近孩子,生他就要愛他,就要管他。一個生命健康地成長勝過世間所有的事。
只供養(yǎng)不教養(yǎng):為孩子埋下“雷區(qū)”
一般來說,隔代教育有利有弊,由祖輩帶大的孩子,有些是比較優(yōu)秀的,而有些則是被寵壞了的。在放縱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會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為。溺愛會在不知不覺中埋下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qū)”,遇到導火索,就會爆炸。
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缺乏是留守兒童最嚴重、最根本、最棘手的問題。沒有親情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而父母的關(guān)愛是其他任何親情都無法替代的。沒有父母指引,再加上祖輩溺愛,致使許多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行為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好等問題。親情的缺乏還會帶來不善交際、青春期叛逆等問題。
心理問題是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就越嚴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有:自卑心理障礙、孤獨抑郁心理、逆反心理、委屈心理、焦慮心理、怨恨父母等。這些心理問題是疊加的,不是單一存在的,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就會成為導火索,引爆是遲早的事。
家長教育: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不可或缺
祖輩要研習“孫子兵法”。隔代教育要研習“孫子兵法”,也就是要研究祖輩教育孫輩的方式方法。要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要給孩子立規(guī)矩,不要事事包辦,要訓練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做家務,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鼓勵孩子與小伙伴交朋友,多給孩子說說父母的故事,多與孩子的父母溝通,贊美孩子,并適當懲罰孩子。
父母要學會愛孩子。大多數(shù)父母認為愛孩子不用天天掛在嘴上,他們把對孩子的愛都埋藏在心底。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非常需要你通過語言或行為告訴他,你是愛他的。因為,當你批評或責備孩子時,他就會懷疑你對他是否有愛。特別是當孩子不爭氣時,父母埋藏在心底的愛就會變成表面的“恨”。由于父母恨鐵不成鋼,嘮叨、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還會產(chǎn)生“恨”,兩“恨”交鋒就會釀成悲劇。這樣的教訓太多了,家長一定要引以為戒,一定要掌握“愛”的藝術(shù),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孩子與祖輩長期生活,必然會減少與父母的相處。這種長期與父母不在一起的生活狀況會使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逐漸淡化、生疏,使得父母在子女逐漸長大后無法與子女真心地進行思想與感情的交流。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沒有互動、沒有交流,會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失去安全感,在孩子內(nèi)心深處留下陰影。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父母自己不帶孩子,孩子極易出問題。所以,孩子最好由父母自己撫養(yǎng)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必須由祖輩照顧孩子,父母也一定要及時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常回家看看,多與祖輩溝通,多與孩子交流。要記住,教育子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yè),育人比賺錢更重要,千萬不要弄反了。
父母要學會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與老師的溝通。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四種情況時,家長要和老師及時溝通:一是孩子在學校有知識不會時;二是當孩子有些想法時;三是與老師有誤會時;四是當學校有活動時。家長與老師溝通最好是主動溝通,定期溝通。最好的溝通方式是當面溝通,除了當面溝通,還可輔以手機、電話、微博、電子郵箱及QQ等其他溝通方式。
留守兒童父母與委托監(jiān)護人的溝通。在隔代育兒中,作為承上啟下的父母怎么跟老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聽得進意見呢?不妨試試下面幾種辦法:有話親切地說,有重點地說,找“權(quán)威”說,在適當場合說,讓第三代說,借自己的缺點說。
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家長要想取得親子溝通的良好效果,必須走出單純的說教和嘮叨、父母以權(quán)威自居、不恰當?shù)谋容^、有錯就要當場認錯、溝通就是提要求、喜歡問孩子的學習成績等誤區(qū)。親子溝通要從輕松的話題入手,學會與子女平行交談,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不要無所不問,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注意語調(diào)和語氣,多贊美少批評,與孩子共同商討問題,改變命令式等語言模式,恰當使用肢體語言等。
這個案例雖是個案,但很有代表性。家庭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顆紐扣的地方,是教導他學會做人、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的最早學校,是培養(yǎng)其人格、情感道德水平、法制意識、生活能力的地方。提升中國家庭尤其是農(nóng)村家庭教育水平,事關(guān)社會和諧與國家穩(wěn)定,說是件天下的大事絕不為過。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