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娟
閱讀,是學生的主體行為,要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在了解課文背景的基礎上,通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及質疑,深入體會并獲得體驗。但有些小學語文閱讀課卻以講為主,以“講”代“讀”,這種背道而馳的方法把學生孤立于作品之外,學生自然難以獲得獨特體驗。以生為本,就是要真正能讓學生成為作品閱讀的主人,讓學生學會自主去讀,學會去感悟。閱讀是學生和作品的互動過程,讓學生去讀,在讀中感悟,更優(yōu)于教師講。
一、了解背景,自讀自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應的寫作背景,了解寫作背景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但在閱讀課中,對于背景,大多教師只是一言帶過,學生對背景了解不夠,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自然會存在諸多困難。為此,課前一定要先引導學生自主了解課文背景,自主自悟。如《蜜蜂引路》中需要讓學生了解列寧,《半截蠟燭》中需要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國的基本情況。教師可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讓學生課前閱讀,也可為學生提供網站,引導學生上網查詢。
對背景的了解一般可放在課前,課中教師再稍加點撥。進入新課后,要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自讀中,先要讓學生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能順利朗讀課文;其次則要讓學生在讀中初步了解內容,以便課中更好地交流;最后,在自讀中學生會遇到諸多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可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受。
二、初步感知,理清脈絡
課前學生做了相應的準備,過渡到閱讀過程自然會覺得輕松一些。在閱讀課中,要讓學生更好地讀懂課文,先得讓學生把握住文章的脈絡。對記敘文,一般要讓學生弄清事件的始末,對寫景作品,則要讓學生找到景物的主要特點。如《九寨溝》的初讀中,要引導學生圍繞“九寨溝”這一對象的“美”,在讀中具體找一找“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在讀中,要注重多留時間讓學生讀,引導學生初步討論。初讀中,也可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結構進行把握。如《白楊》教學中,可以問題“課文中寫了白楊哪些特點”來引導學生初步閱讀,了解白楊的特點。
在引導學生初讀時,對課文內容,要鼓勵學生自主概括。如《十六年前的回憶》的閱讀中,以“被捕”為線索,引導學生抓住“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被害后”進行概括,雖然學生可能用詞不夠準確,但只要能大致概括事件即可,結合學生的概括,教師補充即可。在閱讀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不同體裁的課文掌握概括方法,如記敘文要抓住事件的發(fā)生過程,而寫景類作品則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
三、提倡合作,豐富體驗
在閱讀課中,要注重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活動,而不能以“講”代“讀”,要結合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閱讀、交流。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中,為讓學生更還地把握游蹤,先以問題“文中寫到洞中雙龍的句子有哪些”引導學生閱讀找到“雙龍洞”名稱的由來;接著以問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引導學生閱讀,在閱讀中明確游覽順序;再以問題“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能否根據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引導學生在讀的同時作圖,在鞏固游覽順序的基礎上把握主要景點。教師點撥: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當然,在學生交流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桃花心木》中學生先找到了種樹人種樹的做法,然而他為什么要這樣呢?此時教師就可結合相應的句子進行點撥。如“澆樹間隔的時間沒有規(guī)律,澆水的多少沒有規(guī)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樹木習慣不確定因素,從而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再如《半截蠟燭》中對情節(jié)中“絕妙”“危機”“厄運”的體會,對“絕妙”,要先引導學生根據文本找到伯諾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從“終于”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么?學生交流后,教師明確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諾德夫人的智慧。
四、大膽質疑,拓展閱讀
閱讀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它支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千篇一律的閱讀容易束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去理解作品,這對豐富學生的體驗是大有裨益的。如在《幸福是什么》的閱讀中,不同的學生對幸福的理解不同,在閱讀中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對“幸?!钡睦斫?。交流尤其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結合生活而對課文進行拓展,由此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閱讀課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用不同的眼光去審視作品,結合自己的生活而生成體驗,這樣的閱讀才會更加有效。當然,課文閱讀后,也要及時進行拓展,要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方法應用到新的作品中,在讀中學會分析,在讀中應用,做到以此類推、應用拓展,提高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背景材料和自讀自悟而獲得對課文的了解。在初讀中感知、在探究中理解、在質疑中感悟,這樣的閱讀課,不僅學生喜歡,也能讓學生獲得別樣的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東門小學(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