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的母親打來了電話。我告訴她,在外面正與幾個老友喝酒呢。她沒說什么,只是提醒,少喝點,要注意身體。同桌的人知道了,都羨慕。60歲了,還有一個兒子的身份,真是幸福。
有母親在,60歲的人的底氣自然就會足,因為回家仍然有兒子的感覺,還有朝氣。每次從外面回來,總是像童年時那樣,先到母親那里報到,然后再做事。因為有兒子這一身份,還得小心謹(jǐn)慎,生怕做出什么事來讓母親不高興。
做了60年的兒子,到了花甲之年,對于如何做好兒子應(yīng)該是輕車熟路了。其實不然。雖然母親生活的好壞、身體是否健康、心情是否開朗愉悅,都是檢驗兒子合格與否的標(biāo)準(zhǔn),但要知道,60歲的兒子身負(fù)雙重身份——在母親面前是兒子,而在兒孫面前,則是父親,是爺爺。教育孩子最直接、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做好兒孫的表率,所以,得用要求兒孫的標(biāo)準(zhǔn)來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兒子,才會為子女、為孫輩作好榜樣。
年齡越大,兒子也越難當(dāng),想象一下,假如我到了80歲,服侍110多歲母親的情景——那將是多么艱難的事啊。但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根,這個根正是靠一個“孝”字來維系傳承的。
(摘自《老同志之友》 野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