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云
摘要:語文是重要課程,閱讀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如何提升閱讀有效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xiàn)綜合素質(zhì)、綜合能力的雙向發(fā)展,是教師們值得深思的首要問題。通過實施有效策略,不斷簡化教學過程,更容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先進的育人思想,遠比直接灌輸指導的效果好得多,明白了這種道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令人期待。本文特意對此做了具體的研究,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思考
引言:常言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初中學生閱讀更多書籍,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將來才有機會成為棟梁之才,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很大貢獻。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比較多,但都要求教師考慮實際情況后正確選擇性應用。在互動中思考,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后續(xù)實踐工作有序推進起來,學生們語文思維充分活躍后主體創(chuàng)造力也有更大程度的提高。下面,筆者特意分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一、努力做好準備工作
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組織閱讀教學活動前都會做好準備工作。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后,會對課前準備工作進行優(yōu)化[1]。筆者認為,從兩個方面展開閱讀教學的準備工作更加合適。第一,教師以自己的理解及分析為前提,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第二,在上課之前,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文章。如果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那么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就會有具體的方向,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瀏覽的問題。設置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對文章的內(nèi)容形成深層次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夠掌握資料查閱、文章段意總結(jié)、文章主旨歸納等學習方法,通過了解創(chuàng)作目的、藝術手法,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為學生理解文章打下堅實基礎,學生對文章所蘊含的美感及思想內(nèi)涵會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如在學習《小石潭記》一課時,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理解這篇文章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應該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讓學生查找作者的生平資料,并且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對其創(chuàng)作心態(tài)形成了怎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作者貶謫永州時對游覽景物的客觀記錄,也包含著作者抑郁不得志的苦悶心緒。透過文章中的字句,審視作者當時的心境,比如“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面上是寫小潭的水岸的不整齊,實則表示作者對自己前途的擔憂。
二、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而教學情境具有豐富性和開放性,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如教學《皇帝的新裝》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并對文章進行分段及要求學生畫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語句和字詞,再給學生提出類似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皇帝和老百姓都不敢直言說真話?這篇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如果你當時在場,那么你會怎樣做,并鼓勵學生談談這篇文章的讀后感,最后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與整合,以確保答案的完整性,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此過程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保證教學質(zhì)量。
三、提倡語文個性閱讀
首先,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jīng)驗。如學生學習《鄉(xiāng)愁》時讓學生談談離愁別緒,積累古詩文中離別的佳句;學習《春》時讓學生回味春天,用語言和畫面描繪春天等等。其次,重復朗讀,即在讀中形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大致了解,特別是精彩語段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再次,尊重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是學生的認識有偏頗之處,教師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評價。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破壞,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才會不斷提高。如引導學生學習《社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戲不好看,那請想想“我”熱衷看戲的真實原因可能是什么?問題一出來,答案可謂層出不窮,有的說是熱衷自由,有的說是追求刺激,有的說是賞夜景,有的說是看熱鬧……我對這些答案給了肯定、給了鼓勵、也給了引導,最后明確看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戲的那一份輕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愛、那一份美麗。學生在暢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認同、得到了提高。
四、培養(yǎng)閱讀積累習慣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認識到閱讀做筆記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3]。此外,教師還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際,為學生推薦和教材相似的文本,不斷豐富學生想象力,最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如講解完《楊修之死》這篇文章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全本的《三國演義》,然后進一步延伸學生的閱讀范圍,推薦學生閱讀《儒林外史》、《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當學習《老王》這篇文章時,教師還可以選擇契訶夫的《苦惱》、臧克家的《老哥哥》一起作為一組文章來學習,圍繞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遭遇,感知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體驗世間的人情冷暖,感悟文本的主題思想,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學生閱讀量,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綜合發(fā)展。
結(jié)語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意識到教學活動中所蘊含的歷史使命。教師要把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教學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習慣、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在文字中徜徉,領略文章的優(yōu)美,文字間蘊含的思想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形成,為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中的語文知識應用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海濱.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探究閱讀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9(4):66-68.
[2]劉玉英.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2018(2):60-61.
[3]張化萬.提升讀寫結(jié)合品質(zhì),促進語文閱讀教學[J].讀與寫雜志,2018(2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