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了,如果要提一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語言,許多人會說“摸著石頭過河”,而且認為這是鄧小平的原創(chuàng)。事實果真如此嗎?
“摸著石頭過河”原是一句民間歇后語,完整地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踩穩(wěn)一步,再邁一步”或者“摸著石頭過河——求穩(wěn)當”。
這富有民間智慧的歇后語被借用來表示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表示面對新事物要本著穩(wěn)妥的態(tài)度,進行探索。
這句話很早就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的報道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報》文章講道,“搞生產(chǎn)要摸著石頭過河”“只有調(diào)查研究,摸到了落腳的一個個石頭,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務”。農(nóng)業(yè)部《關于一九五九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幾點意見》指出:“實行少種高產(chǎn)多收的方針和耕地三三制的偉大理想,必須有步驟,必須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九五九年全國的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不能減得太多?!?/p>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這句話,如1981年10月國務院《關于實行工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強調(diào):“實行經(jīng)濟責任制,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加強領導,要摸著石頭過河,水深水淺還不是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兩只腳搞得平衡一點,走錯了收回來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眻蟾嬉谩懊^過河”,生動、準確地表達在經(jīng)驗不足的情況下要探索著前進。
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更清楚地體會“摸著石頭過河”含有大膽探索、穩(wěn)妥前進的意思?,F(xiàn)在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有多層含義:第一,河必須過,改革必須進行;第二,沒有橋,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辦法可照搬照用;第三,河水比較深,可能還有漩渦,要摸索著過;第四,慢點兒走,找到支點站穩(wěn)了再走下一步,改革要多試驗多總結,試驗成功了再推廣鋪開。
很多人以為鄧小平多次說過“摸著石頭過河”,但事實并非如此。
黨的領導人中李先念、谷牧、陳丕顯、聶榮臻等人都引用過這句話,他們的文章或年譜中有記載。但是,恰恰是鄧小平,沒有引用過這句話,權威的鄧小平著作《鄧小平文選》、鄧小平生平思想的忠實記錄《鄧小平年譜》,都沒有他本人說過這句話的記載,與鄧小平工作過、接觸過的人撰寫的回憶文章或訪談材料,也沒提到鄧小平說過這句話。
經(jīng)查證,引用這句話最多的領導人當屬陳云,從20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至少可以找到7處陳云引用這句話的記載。比如,1980年12月16日,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wěn)。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jīng)濟統(tǒng)計和經(jīng)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jīng)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p>
對于上文提到的陳云的講話,鄧小平明確表示贊同,他說:“我完全同意陳云同志的講話……這個講話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备绲臅r候,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在全國的統(tǒng)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qū)、一個行業(yè)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試驗中間會出現(xiàn)各種矛盾,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和克服這些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p>
鄧小平雖然沒有明確說過這六個字,但始終堅持把“摸著石頭過河”當作改革的方法。從理論指導上看,鄧小平激勵全黨要沖破思想藩籬,大膽開拓,他強調(diào),“我們干的是全新的事業(yè)”“改革開放是很大的試驗”,呼吁:“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礈柿说?,就大膽地試?!睆膶嵺`上講,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先試驗、再總結經(jīng)驗、最后推廣開來。
實踐是對理論最好的詮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對“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guī)律?!彼f:今天我們還“要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jīng)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到推開很穩(wěn)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新的實踐也促使人們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