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青云
一枝花,從塵世喧囂中,將那浮躁的靈魂擺渡到世外桃源里,細嗅清香。
——題記
插花,是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的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配色等)加工,插入瓶、盆、碗、碟等容器中,重新配置成一件精美的、富有韻致的、能再現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
文人雅士寄情樹木花草,自古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花被賦予許多情感。史書有載,最早的插花行為可追溯到西漢,孝惠皇后曾廣羅“四時植花”于室內,并將其安置在寢榻、幾案之上。后至六朝,成為一種禮佛的手段,在對美的敬重中表達對生命的虔誠。人性對美的需求推動著插花史的發(fā)展,如果說宋以前,插花還只是盛行于宮廷、興旺于佛堂的雅玩清供,那么到了宋代,它已成為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學,與掛畫、點茶、焚香并稱為“文人四藝”,備受推崇。
每一次插花都是一次創(chuàng)作,愛插花的人愿于靈魂深處種花植木,讓自然的和人工的東西,通過人為的創(chuàng)作方式,最終回歸自然,致敬自然……
緣起——“此花不在爾心外”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曾記載:“爾未看此花時,它便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顏色則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心外。”
花在你的心里,你沒看見它的時候,花和你都各自在沉睡、靜寂。你來看這花的時候,它的顏色形象就清晰了起來,如此,美被喚醒。
記得初次接觸插花是1993年,那時,還在梅村中學工作。一日,無意間在新華書店看到一本關于插花的書籍,就買回家自學。閑來無事便村頭田間到處去尋花花草草,一度走路時養(yǎng)成了埋頭尋覓的習慣,就為了要觀察一下路邊的花草哪種適合做插花的材料。一天,晚飯后散步于小橋邊,猛然見到拐彎處有幾株野生的梔子花開得正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喃喃念著:“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彼毂е淮笈鯒d子花暗暗竊喜,滿意而歸。
當年樓下住著一所中學的校長,他夫人與我性情相投,甚愛我的插花作品。一天晚上閑聊得知,她先生學校里有許多花草。于是,一番“密謀”過后,她先生拗不過我們,只能帶著我去他學校偷花。雖然有校長做掩護,但畢竟第一次做此行徑,心里頗為忐忑。校長在前面幫我站崗,我則壯著膽子從口袋里掏出剪刀,哆哆嗦嗦伸向花朵。正待下剪,遠處一束手電光照了過來,嚇得我剪刀落地,直接往地上一蹲。
“啥人?”學校保安邊走邊警惕地問。
“我來學校看看。”校長冷靜地說。
回家把這一幕復述給閨蜜聽,閨蜜笑岔了氣。
當年學校藝術節(jié),還斗膽給孩子們作了插花講座,并現場演示,林林總總插了十多盆花:瓶花、藍花、缽花、碗花、盤花、浮花、敷花……孩子們看得一愣一愣的,眼里滿是崇拜。隔天,恰逢縣教育局領導到學校視察工作,看到一組擺放在一起的插花作品,亦頗為驚嘆。
緣續(xù)——“居然花里神仙”
《小窗幽記》言:“與梅同瘦,與竹同清,與柳同眠,與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與鶯同聲,與燕同語,與鶴同唳,與鸚鵡同言,如此話中知己?!鄙介g水畔,松下竹邊,古來多少閑逸。而今,出入世間,倚唱田園,吟嘯山林,似已不切實際。退而求其次,幾年前我加入了錫山區(qū)婦聯組織的一個以提升女性素質為主的公益課堂項目。面對眾多的課程,插花課依然是首選,兼顧茶道、書法……一周三個晚上在上課,每天匆匆忙完家務,就是研究花怎么插才好看,筆怎么運才到位,茶怎么泡才好喝……并買了好多與之相關的書籍來學習,瞬間覺得時間不夠用了,但內心是充滿喜歡的。
有了這個平臺,朋友圈日漸擴大,各類信息也隨之增多。因為對美沒什么免疫力,但凡動心,常有駐足,慢慢地,油畫、留青竹刻、金石拓片、女紅手工、古舊家什……都有所涉獵。線條、色彩、墨色、留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讓人有一種愿望,去接近它,去觸摸它,去了解它。一個對美不設防的人,沉迷于各種美的事物,是注定的事。
緣惑——“多許許不如少許許”
剛學插花時,面對豐富多樣的花器、色彩各異的花材,不知如何取舍??匆娖恋幕ㄆ骶腿滩蛔⊥依锇幔谑呛跫依锘ㄆ鞅闳找娫龆?,花盆、花瓶、竹筒不計,光各式花籃就有十余個。
如今熟稔了插花的基本技法,反而不拘泥于花器,自然隨心便佳。粗瓷陶罐更有味,有著歲月的老痕拙重,給人一種樸素、原始的感覺。粗陶大罐用得最妥當的當屬畫家凡·高了,在他的畫中,陶罐的質樸和向日葵的嬌艷相得益彰,充滿了美的力量。
剛學插花時,花材買了好多,卻不知如何取舍,該修掉的花枝總也舍不得剪去。老師說:“插花切忌貪滿貪多,要把多余的枝葉剪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記住,多許許不如少許許?!薄翱臻g上的充實,不是靠花朵的支數,而是靠結構上的充盈?!?/p>
在技藝之外,文化修養(yǎng)、植物學知識、其他藝術形式的熏染,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一次又一次的琢磨,終于有點開竅了。花材越來越隨意,作品卻越來越有味。
緣隨——“一榮一枯皆意境”
當面對豐富雜亂的花材無從下手時,成體系的花型和插制手法可以撥散迷霧,指引一條明路。當習得理論之后,想要尋求突破之美,就必須拋開理論的藩籬,跳出傳統的插花框架,任五官去感知四季的流動,讓想象力隨草木的生長去自由馳騁。
有時候,不一定要雍容絕艷的名花為素材,也無需華貴清麗的瓷器來相配,一盆清水,兩三小菊,幾枝竹葉,就能讓人暫時忘卻工作的壓力,只為眼前這一件作品欣然自喜。
春天,最喜雪柳花,一把雪柳隨意插入瓶中,微風一吹,花枝搖曳,白色小碎花灑落在桌面,如夢如幻。
夏天,路邊野花、田園小菊、水生植物等都可選用,花、葉、莖、果各具姿態(tài),插一盆置案頭,得清涼風致,于室內可見山野風情。
秋天,暖色調的花材粉墨登場。瓜果、黃葉,那一缽缽成熟的秋色,盛滿了豐收的喜悅。
冬天,折幾枝蠟梅,詩意自來,又或者,來幾枝鮮艷的一品紅,攪落冬日的冷清,讓喜慶駐扎心田,伴隨新年的鐘聲敲響。
自然中花花草草的形態(tài),好看極了,只要聽從一顆向美之心,依照四時的濃寒驟暖,選材,滋養(yǎng),添換便是。
愛花,不僅愛它綻放時的美麗,也愛它枯萎時的容顏??菸幕▋鹤杂兄毺氐募y理、姿態(tài)、色澤,隨便扎成一束往舊陶罐里一插,就是一幅立體的油畫作品。只要心中有對生活的熱愛,有對生命的體悟,那么放眼望去,一草一木皆可入畫,一榮一枯皆是意境。
生活中,身體往往被禁錮在一方有限空間,那么修剪花枝、靜心插花之時,就是我們的靈魂穿山越林,隨心所欲,復歸自然之時。
緣定——“花的存在,是因為心念的牽動”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不必錦衣玉食,而是無論什么時候,都能感覺到趣味和美,有著自己的小世界,收獲著自己的“小確幸”,并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掐指一算,微信訂花轉眼已經五年半了,每周給自己一份小驚喜,愛好已然變成了習慣。每天有這些美好的事物陪伴,愉悅自己的同時,也給家人、朋友帶來了溫馨的感覺。友人說,插花帶給人美的享受,讓人見之忘憂,在心理學上叫作“藝術治愈”,貌似很有道理。
為了有插花素材,早些年就將家里的陽臺打造成了小花園??傆X得在生活中隨處接近草木,邋遢就少一分,頹廢就少一厘,簡潔、詩意、明朗就日日跟著長,哪還有地方容納焦慮?哪還有時間去沮喪難過?虛化雜亂無章的背景,突出一枝一朵一眼神,只留簡單美好。
這世間,每一種美好的背后,都是用了心的。插花,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技藝,更是一場生活美學的修行。
美好生活,不必詩和遠方,眼前這一瓶花,足矣!最喜閑暇小時光,置一張茶席,坐一把木椅,插一盆花藝,執(zhí)一卷好書,得一室靜好。如此,甚好。
明朝遺老張岱一番話,著實讓我暖心:“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奔t塵俗世,繁雜紛擾,如若再無嗜好,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心浮氣躁,沒有真情,那必是不可交。
生活里埋下了情趣的種子,才能生出枝繁葉茂的未來。插花,在花與葉之中勾勒自己的心中宇宙。依心而動,隨心而行。花的存在,是因為心念的牽動。念頭是種子,生活就是念頭開出來的花。
(作者系江蘇省天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