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好問的師友講習(下)

      2019-09-10 07:22:44胡傳志
      名作欣賞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元好問知己

      胡傳志

      摘要:元好問有三位知己:辛愿、李汾、李獻甫,還有多位知交密友,如李獻能、趙元、劉景玄、性英禪師、曹之謙等。他們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共同的愛好,交往密切,感情深厚,經(jīng)常一起詩歌酬唱,切磋詩藝。這些交往對元好問的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評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元好問 知己 朋友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元好問不僅有許多身份不一、年輩不同的朋友,還有多位知交密友。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元好問自己也說“古來知己難”(《贈答楊煥然》),但他至少有三位以上讓他念念不忘的知己。他在編纂《中州集》時,直接將辛愿、李汾、李獻甫稱為“三知己”,赫然單列一類,他還說:“天下愛予者三人:李汾長源、辛愿敬之、李獻甫欽用。”(《蘧然子墓碣銘》)足以見出他們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他們都是元好問的益友,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構(gòu)成其友誼的基礎(chǔ)是什么?元好問與他們都講習些什么?

      辛愿是位出身于農(nóng)民家庭的純粹的布衣詩人,與元好問原本不相識。他的祖父從陜西鳳翔移居到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以力田為業(yè)”,當?shù)赜凶畮咨?,是隋唐宋以來的風景名勝地,又名花果山,傳為《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根據(jù)地。辛愿自號“女幾野人”,而非女幾居±,突出的是草根特征。他有五六十畝田地,養(yǎng)有一頭耕牛,說明他繼承了祖業(yè),以務(wù)農(nóng)為生。與其父祖不同的是,他二十五歲開始讀書,一發(fā)不可收拾,從《白氏諷諫集》到詩、書、三傳、內(nèi)典,“欲罷不能”,以致“博極群書”,特別喜歡杜詩韓文,“未嘗一日去其手”。還很喜歡作詩,“詩律深嚴,而有自得之趣”(《中州集》卷十)。詩歌是他與元好問結(jié)交的重要媒介。

      貞祜四年(1216)春,蒙古入侵,包圍太原,元好問舉家從山西逃難至河南福昌三鄉(xiāng)(在今河南宜陽境內(nèi)),十月,至女幾山附近。大概就在這時,元好問結(jié)識了當?shù)卦娙诵猎浮P猎笐?yīng)該比元好問年長一二十歲,自稱辛老子、溪南詩老,元好問也屢屢稱他為辛老子、溪南詩老。辛愿是否給予元好問一家生活上的便利,未見記載,從元好問“溪南老子坐詩窮,窮到簞瓢更屢空”(《三鄉(xiāng)雜詩》)來看,辛愿難以給予元好問物質(zhì)資助??梢?,他們是純粹的詩友。

      辛愿有三點為元好問所折服。一是面對貧困的生活態(tài)度。辛愿一度陷入極貧境地,生活極其狼狽,“枯槁憔悴,流離頓踣”,家小嗷嗷待哺,但能夠“雅負高氣,不能從俗俯仰”,能夠做到“落落自拔,耿耿自信,百窮而不憫,百辱而不沮,任重道遠,若將死而后已者三十年”,真是難能可貴。元光元年(1222),元好問與李獻能在孟津,辛愿從女幾山來訪,小住數(shù)日,臨行前擔任翰林應(yīng)奉文字的李獻能設(shè)宴為他餞行,“備極豐腆”,辛愿放下筷子無限感慨地說:“平生飽食有數(shù),每見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當與老饑相抗去矣。會有一日,辛老子僵仆柳泉、韓城之間,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含褳,狐貍亦可,螻蟻亦可耳!”真是坦然,即使死在女幾山附近柳泉、韓城這些小地方,沒有棺材沒有葬禮,與狐貍、螻蟻為伍,也無所畏懼。二是辛愿作詩數(shù)干首,其中有許多好詩,如“自憐心似魯連子,人道面如裴晉公”“浪翻魚出浦,花動鳥移枝”等。元好問特別欣賞他的《三鄉(xiāng)光武廟》中的一句詩:“萬山青繞一川斜?!闭J為只有到了其地,才能知道這一句寫景之工(“到其處知為工也”,《中州集》卷十)多年后,他追懷辛愿時,仍然大加稱贊,“萬山青繞一川斜,好句真堪字字夸”(《過三鄉(xiāng)望女幾村,追懷溪南詩老辛敬之二首》)。三是辛愿敢于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評點詩歌的專業(yè)水準。當時詩壇存在只能吹捧、不能批評的惡習,一旦受到了指摘,就終生為敵。辛愿則不然,每次讀到劉昂霄、趙元、雷淵、李獻能、杜仁杰、王渥、麻九疇等人詩歌時,一定要與他們“探源委,發(fā)凡例,解絡(luò)脈,審音節(jié),辨清濁,權(quán)輕重”,該肯定的予以肯定,“片善不掩”,該批評則批評,“微頦必指”,有病必糾。也許正是這么認真,才會被劉昂霄稱之為“迂辛”(《同敬之裕之游水谷,分韻賦詩,得荷風送香氣五字》),大概由認真走向較真,以至于近乎迂執(zhí)了。同時,他還極具眼力,元好問說他論詩“如老吏斷獄,文峻網(wǎng)密,絲毫不相貸;如衲僧得正法眼,征詰開示,幾于截斷眾流”(《中州集》卷十)。被批評者始則憤怒,中則懷疑,終則信服。所以,在元好問的朋友圈中,他是公于鑒裁的第一人。

      元好問與辛愿交往密切,互有詩詞酬贈。辛愿從孟津回女幾山,元好問寫下《臨江仙》(自笑此身無定在,風蓬易轉(zhuǎn)孤根)為之送行,有“回首對床燈火處,萬山深里孤村”之語;辛愿亦有留別詞,“邂逅對床逢二妙,揮毫落紙堪驚”,將元好問、李獻能稱為二妙。對床夜話,是他們共同的記憶。元好問自三鄉(xiāng)移家許州時,辛愿作《送裕之往許州,酒間有請予歌渭城煙雨者,因及之》:

      白酒留分袂,青燈約對床。言詩真漫許,知己重難忘。爽氣虛韓岳,文星照許昌。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傷。

      韓岳為女幾山的別稱。從上詩可知,談詩是他們青燈對床夜話的重要內(nèi)容,元好問對辛愿的詩歌推許有加,許之以知己。辛愿將元好問稱之“文星”,看似老套,實為真話。因為元好問是當時三鄉(xiāng)詩壇中最出類拔萃的詩人,辛愿曾對同在三鄉(xiāng)的杜仁杰說:“吾讀元子詩,正如佛說法云,吾言如蜜,中邊皆甜?!保ǘ湃式埽骸哆z山集后序》)除了贊揚之外,辛愿對元好問的詩歌一定還有所商榷和指點,可惜無文獻可征了。

      在與辛愿的交往中,除了友情之外,元好問還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約略言之,有如下三點:其一,學習其敢于批評的詩學態(tài)度和專業(yè)的詩學品評。在結(jié)識辛愿的三鄉(xiāng)期間,元好問寫下了著名的《論詩三十首》,以“詩中疏鑿手”自任,辨明真?zhèn)?,歷評前賢得失。《中州集》編纂完成之后,元好問感慨沒有精通詩歌的知音,非常懷念辛愿:“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屬子期。愛殺溪南辛老子,相從何止十年遲?!保ā蹲灶}中州集后》)他晚年很自豪地說:“至于量體裁,審音節(jié),權(quán)利病,證真贗,考古今詩人之變,有戇直而無姑息,雖古人復生,未敢多讓?!保ā洞鹇斏先藭罚┻@與“有公鑒而無姑息”的辛愿,合若符契。其二,學習其宗法杜甫的詩學傾向。辛愿愛好杜詩,“五言尤工,人以為得少陵句法”(《歸潛志》卷二),元好問于辛愿生前和死后兩次以“百錢卜肆成都市,萬古詩壇子美家”來評價他,一見《寄辛老子》,一見《過三鄉(xiāng)望女幾村,追懷溪南詩老辛敬之二首》,前句言其窮困潦倒,后句贊其詩宗老杜。在不知何去何從的貞祜詩壇,辛愿與楊弘道等人率先“以唐人為指歸”(《楊叔能小亨集引》),是金末詩風轉(zhuǎn)向的先行者,對元好問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引領(lǐng)作用。其三,元好問認同辛愿對全真教的評價。當時,全真教風靡北方,評價不一,元好問記載了辛愿之論:“全真家,其謙遜似儒,其堅苦似墨,其修習似禪,其塊然無營,又似夫為渾沌氏之術(shù)者?!保ā短庞^記》)元好問還將這幾句話改寫成《長真庵銘》,說明辛愿深深地影響了元好問對全真教的認識。

      三知己中,李汾(1192-1232)是太原人,與元好問本有“同鄉(xiāng)里”(《歸潛志》卷九)之誼,應(yīng)該是舊相識。元好問比他年長兩歲,所以親切地稱他為“并州少年”。太原被圍之后,李汾南下赴關(guān)中避亂,在大雪紛飛的季節(jié),路過三鄉(xiāng)女幾山,與元好問相聚。其后,李汾幾度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因人推薦才進入史館,不久又得罪上司,被趕出史館。后任恒山公武仙行尚書省講議官,為武仙所害。

      李汾雖然有著強烈的功名心,積極作為,但最終一無所成。他為人的最大特點是“曠達不羈,好以奇節(jié)自許”(《中州集》卷十),“為人尚氣,跌宕不羈”(《歸潛志》卷二)。有的士人考中進士之后,立刻高人一等,“視布衣諸生遽為兩途”,連老朋友都見不到,李汾憤怒地反擊他們:“以區(qū)區(qū)一第傲天下±邪?”(《歸潛志》卷七)在史館擔任書寫官時,李汾反感那些端著架子,沒有多少史才的上司,故意高聲朗誦《左傳》《史記》中的篇章,以諷刺那些水平低下的史官。元好問在《中州集》卷十中對其有大段形象生動的描寫。在詩中,元好問還一再揄揚和欣賞李汾非凡的抱負,如:

      君不見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淚滂沱。著鞭忽記劉越石,拔劍起舞雞鳴歌。東方未明兮奈夜何?。ā恫⒅萆倌晷小罚?/p>

      君不見東家騎鯨李,膽滿六尺軀。萬言黃石策,八陣夔州圖。酒酣起舞不稱意,長吁青云指夷吾。(《此日不足惜》)

      君不見并州少年作軒昂,雞鳴起舞望八荒,夜如何其夜未央。(《雪后招鄰舍王贊子襄飲》)

      李汾懷才不遇,這種豪杰之氣必然會灌注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正大八年(1231)秋天,李汾在襄城與元好問相遇,在酒席上,李汾吟誦自己往來關(guān)中、汴京途中所寫的十來首詩歌,抒發(fā)“其流離世故,妻子凋喪,道途萬里,奔走狼狽之意”,盡管“辭旨??唷?,但仍不失豪杰之氣,“耿耿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清壯磊落,有幽并豪俠歌謠慷慨之氣”(《中州集》卷十)。后一句讓我們直接聯(lián)想到《金史·元好問傳》對元好問詩歌的評價:“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笨梢?,元好問與李汾義氣相投,詩風相似。

      李汾生平中還有一特殊之處,就是經(jīng)常出入關(guān)中。據(jù)載,他年少時就曾“游秦中”(《歸潛志》卷二),到過長安,很懷疑元好問19歲游長安,是與他結(jié)伴同行的。李汾后來南下避亂,又“歸關(guān)中”,元好問作《女幾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guān)中》為其送行,以“若個男兒不湮阨”“自古饑腸出奇策”相安慰,期待他能有所作為,成就功名富貴,那時,“見君軒蓋長安陌”。貶出史館之后,李汾本人有《西歸》詩,李庭作《送長源李弟西歸岐陽》。李汾經(jīng)過內(nèi)鄉(xiāng)時,元好問寫下一首贈別詞,題作《水調(diào)歌頭》:“相思一尊酒,今日盡君歡。長歌一寫孤憤,西北望長安?!边@些都指向長安或岐陽,那里應(yīng)該是李汾的寓居地。正大八年(1231)春,岐陽淪陷,慘遭屠城,元好問寫下著名的喪亂詩《岐陽三首》,“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岐陽是李汾的家,這時即便李汾不在岐陽,他的家人也應(yīng)該在岐陽,不幸遇難。知己好友蒙難,加深了元好問的痛苦,從而寫出痛徹肝膽的詩篇。

      李汾“平生以詩為專門之學”,寫下許多佳作,如:“煙波蒼蒼孟津渡,旌旗歷歷河陽城?!薄伴L河不洗中原恨,趙括元非上將才?!薄翱沼嘁晦鋫麜r淚,暗墮昭陵石馬前?!痹脝柗Q贊其七言律詩,“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高處往往不減唐人”(《逃空絲竹集序》),可惜死于非命,否則,縱然不能如胡應(yīng)麟《詩藪·雜編》卷六所說,“出元裕之上”,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元好問遺憾地悼念他:“干丈氣豪天也妒,七言詩好世空傳?!保ā哆^詩人李長源故居》)

      與辛愿、李汾這兩位布衣詩人不同,李獻甫(1194-1234)出身高門,祖上以武功封金吾衛(wèi)上將軍,號金吾李家,一家四位進士,其中堂兄李獻能為貞祜三年(1215)詞賦狀元,李獻甫為興定五年(1221)第三名,家境優(yōu)越,遠非元好問等人所能比。元好問與李獻能、李獻甫兄弟都為至交密友,曾說“慚愧君家兄弟,半世相親相愛”(《水調(diào)歌頭》其五),時間之久,感情之深,超乎尋常。元好問與李獻甫關(guān)系更加親密,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同一年進士及第,舊稱“同年”,同年是科舉時代重要的交際圈。李獻甫最大的過人之處是他的干才,“為人有干局,心所到,則絕人遠甚”,有謀略,有能力,精力充沛,當時人稱贊他“精神滿腹”(《中州集》卷十)。曾出使西夏,與夏人激辯歲幣之事,迫使對方放棄歲幣的要求,成功地簽訂和議。后擔任長安縣令,事務(wù)極其繁重,李獻甫總能從容應(yīng)對,成為金代百年來著名的“循吏”,受到《金史·循吏傳》的表彰。不幸的是,天興二年(1233),金哀宗出逃蔡州,李獻甫扈從,最終死于蔡州之難,

      相較而言,李獻甫在詩歌上的投入,不及辛愿、李汾,成就也不及他們。他的詩文集《天倪集》,早已失傳。元好問沒有評價過他的詩,在《中州集》小傳中也沒有摘句評論,他們之間詩歌講習相對少一些。元好問有《寄欽用》《滿江紅(其四)》《木蘭花慢(其一)》等寄贈李獻甫之作,表達懷念之情,李獻甫應(yīng)該有所酬答,可惜全部失傳。在《答聰上人書》中,元好問說:“常記平生知己,如辛敬之、李欽用、李長源輩數(shù)人,每示之一篇,便能得人致力處,自諸賢凋喪,將謂無復真賞?!痹姼鑴?chuàng)作與鑒賞力是他們知己之交的重要基礎(chǔ)。李獻甫在長安一帶任職時,寫下了多首亂亡題目的詩歌,如《長安行》:“長安道,無人行,黃塵不起生榛荊……殺人飽厭敵自去,長安有道誰當行。”《圍城》:“碧樹蒼煙起暮云,長安陌上斷行人。百年王氣余飛觀,萬里神州隔戰(zhàn)塵。”這些詩歌沉痛蒼涼,一定引起了元好問的共鳴,促進了元好問的喪亂詩寫作,并與元好問的喪亂詩形成呼應(yīng),直接推動金末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向與登頂。

      在元好問的朋友中,三知己是第一層次。還有一些朋友也是元好問的知交,可以稱之為準知己,包括上文提到的李獻能,還有趙元、劉景玄、王革、性英禪師等人,屬于第二個層次。

      趙元與元好問算是同鄉(xiāng),定襄人,定襄現(xiàn)在屬于忻州市轄縣。趙元曾說“元家故山吾與鄰”(《題裕之家山圖》)。趙元的父親趙淑與元好問的養(yǎng)父元泰為莫逆之交,所以他們兩家又算是世交。趙元年長于元好問,元好問有時稱之為“先生”,說“先生真是有道者,老境一愚聊自送”(《愚軒為趙宜之賦》)。趙元的家庭出身好于元好問,自己也是經(jīng)童,后考進±失利,大概于泰和年間,由門蔭出任某縣主簿,可惜天妒英才,不久即失明。他擅長作詩,“作詩有規(guī)矩”,早在泰和年間就有詩名。失明后,無所事事,“萬慮一歸于詩”(《中州集》卷五),詩歌寫得更好了。蒙古兵南侵,殃及他所居住的愚軒,他不得不像元好問一樣,南下逃難,途中經(jīng)過忻州,記載忻州被屠后的慘況:“傾城十萬口,屠滅無移時。敵兵出境已逾月,風吹未干城下血。”(《修城去》)他也到了河南三鄉(xiāng),與元好問相會,后往來洛西山中。元好問與趙元交往密切,即便在趙元失明之后,元好問仍然有多首贈答趙元的詩歌,稱贊“愚軒具詩眼,論文貴天然”(《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四首》)。趙元特別思念元好問,“不見元魯山,夢寐役所思”,盼望元好問能帶來奇書,讀給他聽,“奇書多攜來,為子臥聽之”(《書懷寄元弟裕之韻》),非??释芘c元好問對床夜話,“悶欠腥元夜對床”(《寄裕之二首>)。他們所談內(nèi)容自然含有詩歌,如趙元所說:“行藏一話傾心肺,古律三詩淬齒牙”(《次韻答裕之》),說出掏心窩的話,足見感情之真誠。

      另一位劉景玄也與元好問有鄉(xiāng)誼,他是陵川人,陵川是元好問養(yǎng)父任職之地,也是他從師郝天挺學習舉業(yè)之地。元好問十六歲在太原參加科舉考試時,結(jié)識劉景玄。貞祜南渡后,劉景玄客居河南三鄉(xiāng),自號女幾樵人,與辛愿號女幾野老同一意趣,當是長期居住在女幾山一帶。元好問與他交往頻繁,從“奮袖高談夜窗白”(《寄答景玄兄》)來看,他們也是經(jīng)常對床夜話。他們還一同瀏覽三鄉(xiāng)光武廟、水谷等地,一同賦詩。正大二年(1225),劉景玄的母親請求元好問為三年前去世的劉景玄撰寫墓志銘,對元好問說:“子與之游,最為知己?!痹脝栆灿X得義不容辭:“銘吾兄者,莫好問為宜?!保ā秳⒕靶广憽罚?/p>

      王革比元好問年長二十歲左右,字德新,元好問以“王丈德新”“德新丈”相稱。家庭出身應(yīng)該不錯,能“以蔭補官”,曾經(jīng)六次參加廷試不中,被賜進±,仕途失意,“碌碌筅庫余三十年”。擅長詩歌,他的名句“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得到金源貴族完顏瑤的喜愛,“孤身去國五千里,一第遲人四十年”,受到詩壇領(lǐng)袖趙秉文的贊賞。元好問說他交游滿天下,唯獨以李獻能與元好問為“莫逆”之交(《中州集》卷七)。

      性英禪師(1190-1273)號木庵,是金代最著名的詩僧,與元好問為同齡人,原本是少年舉子,出家為僧,貞祜南下避亂,也到了河南三鄉(xiāng),成了三鄉(xiāng)詩壇中相當活躍的一員,后來長期居住在洛陽寶應(yīng)寺、嵩山少林寺。元好問與他感情非同一般,甚至說出“同病同憂只有君”(《寄英上人》)、“兄弟論交四十年”(《夜宿秋香亭有懷木庵英上人》)這樣親密無間的話,完全看不出一僧一俗之間的身份阻隔。性英愛作詩,元好問為他的《木庵詩集》作序,列舉他多篇詩句,“為之擊節(jié)稱嘆”,遺憾的是,這一詩集早已散佚,因他去世得比元好問晚,所以他的詩歌未能入選《中州集》。元好問與他的交往,具有特殊意義。元好問說:“不見木庵師,胸中滿泥塵。西窗一握手,大笑傾冠巾。”(《龍門雜詩》)大概元好問見了出家的性英,便覺心中清爽,能脫棄塵垢。他們討論的不僅有詩,還有禪。眾所周知,元好問喜歡以禪論詩,喜歡以禪語入詩,如:“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保ā洞鹂泴W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保ā墩撛娙?gt;)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都源自禪宗,雖然未必與性英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性英一定給他以啟迪。

      金亡前后,上述知己至交除性英禪師之外,都死于非命,元好問感到非常痛心和失落,一時間,“舉天下四方知己之交,唯吾益之兄一人”(《南冠錄引》),將自己的兄長元好謙當成知己,可見其無奈之情。還有一些其他好友不幸遇難,如雷淵、王渥、冀禹錫等人,元好問與他們在汴京期間,“相得甚歡,升堂拜親,有昆弟之義”(《中州集》卷六),兩三年間,他們陸續(xù)去世,多少年之后,元好問在整理他們的詩歌時,還不禁淚流滿面。當然,金亡后元好問還有一些重要朋友,譬如名列河汾諸老的曹之謙,與元好問是“奕世通家”,又曾經(jīng)一起共事尚書省,元好問有首詩,題作《益父曹弟見過,挽留三數(shù)日,大慰積年傾系之懷,其行也,漫為長句以贈。弟近詩超詣,殆欲度驊騮前,故就其所可至者而勉之》,可見他們之間深厚的感情。曹之謙曾說,他與元好問“雖在艱危警急之際,未嘗一日不言詩”,多有“論辯”(段成己:《元遺山詩集引》),論詩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再比如元好問與張德輝(1192-1274)在金亡之前,交往有限,金亡之后,蒙古憲宗二年(1252),他們一同覲見忽必烈。張德輝為人嚴肅,不茍言笑,以禮法自持,元好問稱他為“畏友”(王惲:《張德輝行狀》)。元好問去世后,張德輝為之編《遺山先生文集》。還有李治(一作李冶)(1192-1279)晚年住在封龍山下,元好問與他交往較多,元好問、李治、張德輝并稱“龍山三老”。

      元好問將“師友講習”視為人才成長的三要素之一。他與郝天挺、趙秉文等老師輩之間的講習,他是主要受益方;他與“三知己”及其他朋友之間的講習,大家都是受益方,他的那些朋友詩歌才華、名聲遜于元好問,可能受益更多。元好問帶動了諸多朋友的創(chuàng)作,這是另一話題,暫且擱置不論,以俟他日。

      猜你喜歡
      元好問知己
      前路有知己
      前路有知己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黨員文摘(2022年7期)2022-04-06 10:09:07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意林(2022年3期)2022-03-11 01:40:33
      元好問“誠”與“雅”的論詩主張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8
      知己紅顏
      青年歌聲(2019年4期)2019-04-11 08:34:52
      高適同路逢知己
      人生難得一知己
      元好問出聯(lián)收徒
      對聯(lián)(2016年6期)2016-11-25 13:56:31
      陪我記起,誰是知己
      西吉县| 盘山县| 合水县| 伊吾县| 衡阳市| 二连浩特市| 金华市| 营口市| 长治县| 庄浪县| 怀化市| 浦东新区| 寿阳县| 会同县| 镇平县| 永年县| 凤凰县| 五原县| 泌阳县| 共和县| 新昌县| 屯门区| 吉安市| 墨脱县| 包头市| 周口市| 习水县| 裕民县| 锦州市| 高青县| 汝城县| 冷水江市| 靖宇县| 虹口区| 同江市| 云和县| 钟祥市| 蓝山县| 湖南省| 南乐县| 安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