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照安 周嬌
“評價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1]“交往價值”又成為當前教育評價的新追求;對話是教學交往的基本形態(tài),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以對話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實踐活動”。[2]評價與對話相遇相生,必然有益于“評價即教學”的課堂評價構建。在中學歷史“對話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課堂話語評價(以下簡稱評“話”),探索對話教學評價路徑,乃本文之立意。
一、評“話”之理念
評“話”之理念,可從教育教學評價發(fā)展脈絡、對話與評價融合等方面予以解讀。
從教育評價發(fā)展脈絡來看,教育評價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發(fā)展過程:第一階段(20世紀初至60年代)特征是“價值判斷”,即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代表人物為泰勒,他認為,“教育目標本質上是指人的行為變化,因此,評價是一個確定行為發(fā)生實際變化的程度的過程?!盵3]第二階段(20世紀60~90年代)特征是“提供評價信息”。克龍巴赫提出,“評價能完成的最大貢獻是確定教程需要改進的地方。” [4]從此,“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的評價觀得到人們認同。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征是“共同建構過程”。古巴和林肯表達了“共同建構過程”的價值取向。“所謂共同建構就是通過對各類評價有利害關系的人的需求、關注點和問題的應答,并通過對話和協(xié)商,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盵5]
教育評價經(jīng)由“價值判斷”→“提供評價信息”→“共同建構過程”的演進路徑,其本質是對哲學意義上“價值”、評價結構與功能的深度演繹。第一,在“價值層面”,由過去注重主客體關系價值深化為注重主體與主體交往關系價值即“交往價值”。第二,就評價的結構和功能來看,評價逐漸由認識活動轉向為實踐活動。
從對話與評價的融合角度看,首先,課堂話語結構包含了評價因素。教學對話一般為“引導性交流”,辛克萊和庫爾薩德稱之為IRF結構,“它通常由三個動議組成:啟動(Initiation)、回應(Response)和反饋(Feedback)?!盵6]“IRF結構被普遍認為是課堂正式話語的基本特征……其基本框架為:‘教師啟動—學生回應—教師評價’?!盵7]簡言之,完整的教學對話應當包含“教師評語”。其次,課堂話語是教學評價尤其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主要載體。當前,“要建立師生對話交流的溝通途徑,共同解讀和分析評價結果信息,發(fā)揮評價反饋的最大作用”[8]已成為新課標的重要評價指向。因此,通過對話來開展表現(xiàn)性評價,是教學評價不可回避的實質性線路。
二、評“話”之路徑
厘清評“話”之理念,方可探尋評“話”之路徑。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出如下評“話”之路徑:
(一)路徑一:基于IRF結構→關切第三話輪→話輪式評價
“基于IRF結構→關切第三話輪→話輪式評價”路徑(簡稱為“話輪式”評價路徑),其基本要義為:第一,課堂話語的IRF結構是話輪式評價的理論基礎。發(fā)揮IRF結構的功能應當成為課堂評價不容回避的命題。第二,話語與評價融為一體。話輪式評價可以有效地將教學評價融入到課堂話語之中,促進“教-學-評”一體化。
表1中話輪B較好地體現(xiàn)在教師對第三話輪的細致把握上:第一,對學生及其學習小組的努力行為進行了點贊,而弱化了僅對答案臧否的做法。第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運用完整陳述句式來分析歷史問題,這是學法評價。第三,教師反饋評價包含情感與期待,乃匠心獨運,拓展了第三話輪的張力。
(二)路徑二:基于“為了改進”→關切反饋→反饋式評價
加涅認為:“反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10]那么,利用反饋式評價必能有效地促進對話教學。據(jù)此,我們提出了“基于‘為了改進’→關切反饋→反饋式評價”路徑(簡稱“反饋式”評價路徑)。其要義為:第一,“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的評價理念是本路徑的依據(jù),或者說,師生能否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是評價的關鍵。第二,反饋式評價貫徹于課堂教學始終。評價賦能于反饋,是有效改變教學與評價“兩張皮”現(xiàn)狀、實現(xiàn)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發(fā)展的基本方式。
表2中教師反饋內(nèi)容較好地體現(xiàn)了反饋式評價意蘊。首先,教師反饋肯定了同學們的探究行為,并分別描述性地評價了各組代表的“探究成果”。其次,反饋包含“引領”和“改進”。關于活字印刷術的運用局限早有學者論及,“雖然活字印刷術在宋代已經(jīng)發(fā)明,但它始終沒有能夠在中國生根、發(fā)芽、直至成材……幾百年來,主導中國傳統(tǒng)圖書裝幀藝術的始終是雕版印刷術?!盵11]盡管其運用的局限性并不影響先進性,但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不可夸大,至少沒有超越雕版印刷術??偠灾?,該評價性反饋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視角看歷史,實現(xiàn)課堂“改進”。
(三)路徑三:基于“共同建構過程”→關切學程→表現(xiàn)式評價
在這里,我們提出了“基于‘共同建構過程’→關切學程→表現(xiàn)式評價”路徑(簡稱“表現(xiàn)式”評價路徑)。其內(nèi)涵可解析為:其一,關切學程,在學程中評價。一方面,讓評價融于學程之中,必將有效地改變評價與教學“兩張皮”現(xiàn)狀,另一方面,學程只有借力于評價,才更有方向感和效能感,才能成為矢量學程。其二,關注過程價值和交往價值?!肮餐嬤^程”強調教學評價的根本指向是過程價值和交往價值。此路徑可實現(xiàn)對主客體價值的超越。其三,彰顯評價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式評價走入學程,不僅體現(xiàn)為教-學-評樣態(tài)的變化,而且表現(xiàn)為評價作為一種教學變量的存在,彰顯“評價創(chuàng)造教學”。
表3中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的既是一次主題性對話,更是一次表現(xiàn)性評價助推的教學生成。其表現(xiàn)性評價內(nèi)涵約有數(shù)端:第一,饒同學的最初認識在同學和教師的評價性交流中得到改變,符合“在學程中”“矢量學程”特征;第二,饒同學與其他同學在課堂交流中提升了歷史認識,表現(xiàn)性評價活動的過程價值與交往價值得到充分彰顯;第三,饒同學和其他同學一起以表現(xiàn)性評價方式,實現(xiàn)了一次燦爛的教學生成和價值升華。
【注釋】
[1]黃光揚主編:《教育測量與評價》,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頁。
[2]鐘啟泉:《課程的邏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96頁。
[3](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5頁。
[4][5]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與建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6](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著,,殷曉蓉譯:《話語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3頁。
[7]黃山:《IRF課堂話語結構芻議:發(fā)現(xiàn)、爭論與再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5期。
[8]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8頁。
[9]表1和表2內(nèi)容選自2018年宜昌市初中歷史優(yōu)秀課展示活動課例。
[10]葉立軍,彭金萍:《教師課堂教學反饋行為存在的問題及化解策略》,《當代教育科學》2012年第4期。
[11]杜丹:《印刷術與中國傳統(tǒng)圖書制作——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得不到發(fā)展的分析與思考》,《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