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摘要】當詩詞學習走向了一條成熟的套路化道路時,怎樣讓詩詞教學回歸正途成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嚴肅話題。語文教師千萬不要為圖省事,急功近利,被高考逼得“抱著學生上六樓”,而應該靜下心來,讓語文課堂演繹聲音之美,引領學生走進意象,讓他們在對畫面的感知中觸摸作者的情感,糾正“結(jié)論先行”的錯誤思路。
【關鍵詞】語文課堂;詩歌鑒賞;意象情感;套路教學
今年3月,筆者有幸在成都七中聆聽了田小鳳老師執(zhí)教的語文公開課《定風波》。田老師以誦讀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在挖掘文本的過程中,借助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繼而通過精讀文本體會作品情感。課后,各位專家和教師就此課進行了真誠而熱烈的討論。說實話,以前聽公開課,獻課的教師多縱橫捭闔,探古索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而對于今天這堂課,田教師僅僅站在《定風波》文本本身,研讀字詞,析人探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雕琢,不賣弄,立足文本探究情感,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真實的語文課堂。
在反思中,筆者覺得用四川師范大學李華平教授的一句話——“抱著學生上六樓”來形容高中詩詞的教學現(xiàn)狀是非常形象的。的確,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高中語文詩詞學習走向了一條成熟的套路化的道路。我們一說到詩歌鑒賞,大家頭腦中瞬間冒出“高考詩歌鑒賞常見八種題型”,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某句在全詩中的作用型”等,除了常見的八種,還有細心者歸納了十種甚至十五種。我們隨便上網(wǎng)一搜,相關的資料鏈接,從教案到課件,應有盡有。再看看學生們手中的參考書,針對各類題型的各種百試不爽的答法詳盡之至。筆者無意中看到過一名高一學生的筆記本,她才進入高中一個月,筆記本上就赫然抄錄了詩歌鑒賞的十來種答題技巧(也許是她自己抄的,也許是教師傳授的詩歌鑒賞答題“速成法”)。這樣的詩詞教學已經(jīng)嚴重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要義,是在舍本逐末。
怎樣讓詩詞教學回歸正途?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勿抱學生上高樓”,讓高中的古詩文教學回到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語文課堂!“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聚焦在四個方面:語言運用與建構(gòu)、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顯然,詩詞教學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這兩個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千萬不要為圖省事,急功近利,被高考逼得“抱著學生上六樓”,要知道這樣揠苗助長的做法對學生的詩詞學習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自身努力走出套路化、模式化的答題怪圈外,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讓語文課堂演繹聲音之美。高中學生,特別是高一的學生,應該在早自習、在語文課堂上慢慢品味唐詩宋詞之美。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讓學生有滋有味地讀,在誦讀中體會句讀之美、平仄之韻,在一腔一調(diào)的揣摩中走進詩歌語言,進而感受詩歌的畫面。無論是《詩經(jīng)》中的《氓》,還是曹操的《短歌行》,又或者是李易安的《聲聲慢》、蘇子瞻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或明快或悲壯或沉痛或灑脫的音調(diào)中,我們感受著詩人的情感。這樣立足文本音韻之美的解讀方式難道學生不喜歡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惫湃藢懺娚星胰绱耍覀冏x詩又焉能靜默?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誦讀熱情,教師還可以舉行一些朗誦活動,無論是在小組的比拼中還是在個人的展示舞臺上,學生都會有一種成就感?,F(xiàn)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辦得如火如荼,各班也可以有自己的詩詞大會,當課堂上書聲瑯瑯時,何愁語文之花無法滋養(yǎng)!
二是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意象,讓他們在對畫面的感知中觸摸作者情感。詩詞的學習來不得半點功利,不能感受意象,也就沒有辦法想象畫面,自然就無法了解情感。“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詞的教學?!睂W生將意象變成畫面,想象能力尤為重要。很多理科班的教師抱怨學生讀不懂詩歌,原因有三:文言能力的欠缺、意象的無知和想象力的缺乏。其實要讓學生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也不是沒有辦法,不過有些功夫越早做越好。例如,從高一開始筆者就會每周為學生推薦古典詩詞常見意象,從他們熟悉的意象開始,讓他們一邊了解該意象的特點、情感等內(nèi)容,一方面積累大量相關詩句。一學期下來,收獲頗豐。此外,筆者還每周讓學生試著改寫二首淺顯詩歌(由易到難),要求側(cè)重于畫面的豐富與完善,利用每節(jié)課前分享一名學生的改寫作品。長期堅持,學生的想象力和文筆寫作能力都可以得到鍛煉。
“勿抱學生上高樓”,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引領學生解析情感時千萬不要“結(jié)論先行”。什么是“結(jié)論先行”呢?筆者以高三學生最近練習的一首詩歌說明該問題。
臨江仙·暮春(趙長卿)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注】 趙長卿:宋代著名詞人,宋宗室。這首詞寫在“靖康之變”后,宗室紛紛南遷,定居臨安一帶。
此題的第二問是“結(jié)合全詞,分析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閱卷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沒有答準確,他們紛紛回答“渴望收復失地”“對金人的痛恨”等,究其原因,他們受注解“靖康之變”的限制,結(jié)論先行,忽略了此詩的具體情感包含著故園之思、離別之悲。類似的“結(jié)論先行”的笑話還并不少見,如在遇到杜甫的詩歌時,學生總認為離不開“憂國憂民”,根本不管此詩是寫給誰的;學了《定風波》后,看見蘇軾的作品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認為情感都是“豁達灑脫”的,根本不考慮寫作時間……
除了學生,語文教師也容易犯“結(jié)論先行”的錯誤,如習慣性地告訴學生“你看那一句”,“請大家讀本首詞的最后一句”等,教師的指向性越明確,學生思維的鍛煉就越少,能力提高得就越慢。因此,一名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的語文教師,一定不能越俎代庖,應該帶領學生踏踏實實地走進文本,丟掉套路與空話,在具體的文本中觸摸作者在此詩、此景、此境中此時的具體情感。筆者想這也許就是現(xiàn)在的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在越來越重視考查詩歌情感的同時,有意識地淡化類型式情感的一個原因吧。因為學生只有學會在具體文本中分析作者的具體情感,才能算是把詩歌讀懂,才有資格談詩詞的鑒賞。這一點希望能夠引起教師的注意。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藝術之精華,濃縮了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所有文學樣式中,它蘊含著豐富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開展詩詞教學時一定要摒棄功利之心,不走所謂的捷徑,一定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通過解讀文本讀懂詩詞,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千萬不要抱著學生上高樓!否則,于自己,太累;于學生,無益!
【參考文獻】
史琳.論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的反思與改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