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揚州市歷史“文心”讀書會百余位書友圍繞“價值判斷與家國情懷培育”主題,進行了閱讀分享活動。此前約半年時間,書友們較為集中地閱讀了許紀霖《家國天下》、林賢治《五四之魂: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秦暉《傳統(tǒng)十論》、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林語堂《蘇東坡傳》等著作,以此為基礎(chǔ),書友們開展了相關(guān)的課堂教學實踐。其中十四位書友提交了相對成型的文稿,分享了自己的閱讀與研究心得。
徐鳳文老師主要介紹了自己對《鄉(xiāng)土中國》一書的閱讀感受,認為中國人有多重性格,恰如戲劇舞臺上表情各異的臉譜。張玲俐老師講述了新舊過渡時期,如何用好舊教材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龔紅老師感情充沛地敘述了揚州鄉(xiāng)土歷史人物劉細君的故事,結(jié)合其《悲愁歌》一詩,分析了劉細君在與西域烏孫國和親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家國情懷。梅冬老師結(jié)合廣博閱讀和人生感悟,分享了自己對于家國情懷應該如何積極認同和理性表達的觀點。孫麗華、楊紅權(quán)、江云等幾位老師都結(jié)合某一課的教學實踐,講述了有效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方法和策略。揚州市域外呂準能和何平老師也寄來了文稿,王海潔和馬燕老師代為報告他們的實踐與思考。老師們報告的內(nèi)容源自于閱讀思考和課堂實踐,雖然不成系統(tǒng),甚至邏輯上還糾纏不清,卻完全能讓人感受到,他們都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是告訴別人自己的所做所思,會場上充盈著書卷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
讀書分享活動結(jié)束后,很多書友進行再實踐和再反思,將自己的閱讀、實踐和思考釀成了相對成熟的文字。這里推出部分書友的文章以饗讀者。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學生掌握多少歷史知識,考了多少分數(shù),教師必須擁有豐沛的人文情懷,進而關(guān)心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家國情懷的培育,下面就請您走進揚州市歷史老師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