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玲
一、活動來源
一天,幼兒在戶外進行建構游戲。在搭建過程中,陽陽無意間發(fā)現(xiàn)地上的積木旁有幾只小螞蟻,便大聲叫道:“有螞蟻!”旁邊兩個幼兒聽到后趕緊湊了過去:“真的是螞蟻!”“螞蟻要爬上積木了!”“它有好多腿啊!”……沒一會兒工夫,就吸引了更多的幼兒圍觀,并嘰嘰喳喳地討論了起來,幼兒對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此,引發(fā)了一場探索之旅……
二、預期目標
基于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昆蟲圖卡和標本認識昆蟲,了解常見昆蟲的種類和生活特征。同時培養(yǎng)幼兒持續(xù)觀察的耐心和堅持力。通過感興趣的游戲活動,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環(huán)境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關愛生命,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見過或接觸過昆蟲。
2.環(huán)境準備:和幼兒一起尋找通風、有光照的地方作為觀察區(qū)域。
3.材料準備:昆蟲采集夾、昆蟲觀察器、放大鏡、操作卡、操作記錄表、常見的益蟲和害蟲的圖片。
四、游戲玩法
游戲一:“6只腳的昆蟲”
準備幾只小昆蟲或昆蟲的圖片和標本,比如蝴蝶、蜜蜂,讓幼兒探索每種昆蟲有幾只腳,從而讓幼兒認識到昆蟲通常都是6只腳。
游戲二:“分辨昆蟲”
教師提供螞蟻等常見昆蟲和蜘蛛等非昆蟲的圖片或投放探索圖卡。讓幼兒嘗試了解昆蟲與非昆蟲的身體結構不一樣,進而分辨圖片中的昆蟲和非昆蟲。
生成性游戲三:“認識有益的昆蟲和有害的昆蟲”
通過“軒軒”小朋友遇到了被蚊子咬的事件,引發(fā)出幼兒對昆蟲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昆蟲的材料,投放相關的資料、圖片、繪本、音頻、視頻,讓幼兒從中了解常見益蟲和害蟲的名稱及它們對人類的幫助與危害。
五、活動內容與過程實錄
當發(fā)現(xiàn)幼兒對昆蟲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我們先做了一個有關“昆蟲”的談話活動。
師:“你見過什么昆蟲?”
幼:“蒼蠅、螞蟻、蜜蜂……”
師:“它們都長什么樣子?”
幼:“有好多腿、有翅膀……”
僅是談話活動,對幼兒的前經驗準備不是很充分,所以給幼兒發(fā)放了問卷調查表,請家長輔助幼兒完成,并把問卷調查表張貼在科學區(qū)的環(huán)境墻面上,通過同伴之間相互講解和介紹,補充幼兒對昆蟲的前經驗準備。
片段一:科學區(qū)里,幾個幼兒正對著桌上各種各樣的圖片和標本進行交流,軒軒對伊伊說:“你看,這是什么?這是蚊子吧?!币烈量戳丝凑f:“好像是吧,要不問問老師?”軒軒拿著幾張不認識的圖片過來找我:“老師,你幫我看看,這些叫什么名字?”我一一給他做了介紹,軒軒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和伊伊分享?!斑@個是七星瓢蟲,這個是螳螂……”伊伊感嘆道:“它們的腿好多呀!1、2、3……”伊伊伸出手指點數起一只螳螂的腳,“它有6只腳!”軒軒看了看伊伊手里的螳螂圖片,也拿起一張蜜蜂的圖片數起腳來。經過幾次點數,他們得出了昆蟲都有6只腳的結論。
分析:幼兒前經驗不足,通過科學圖書角投放昆蟲相關繪本幫助幼兒建構經驗。在幼兒的觀察討論中,通過對已掌握的點數、歸類技能的運用了解到螳螂有6只腳,進而發(fā)現(xiàn)昆蟲都有6只腳,這是一種對知識歸納總結的過程。
片段二:今天的科學區(qū)又來了兩種昆蟲——蜘蛛和蝸牛,幼兒紛紛圍著昆蟲觀察器。奇奇說:“哇,今天又來了兩只昆蟲!”“昆蟲有6只腳呢,蝸牛好像沒有那么多?!币烈潦掷锬弥粋€昆蟲觀察器邊看邊說?!澳阏f得不對,蝸牛沒有腳,它身上光光的,只有一個殼!”旁邊的樂樂反駁道……經過仔細觀察,幼兒得出蝸牛沒有腳,不是昆蟲。而蜘蛛有八條腿,到底是不是昆蟲呢?這引起了幼兒激烈的討論。
分析:中班幼兒對昆蟲的具體概念不是很清楚,導致探索活動停滯,為了補充幼兒的知識經驗,我組織了一次集體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引導幼兒對圖片、標本、視頻中昆蟲的觀察,幫助幼兒建構昆蟲有一對觸角,兩對翅膀,三對足,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部分變態(tài)類昆蟲經過蛻變也是昆蟲的認知經驗,以支撐他們繼續(xù)探索活動。
片段三:經過一次集體教育教學活動,幼兒對昆蟲更感興趣了。在一次幼兒區(qū)分昆蟲的過程中,航航說道:“我知道,我來找,6條腿的才是昆蟲?!闭f完,便很快將螞蟻、蝴蝶、蜻蜓等常見的昆蟲找了出來,可是遇到蠶寶寶的時候,琪琪和航航發(fā)生了分歧,琪琪說:“蠶寶寶不是,它腿太多!”航航則說:“蠶寶寶是昆蟲,它長大了會變成飛蛾的?!弊詈鬆巿?zhí)不下,他倆拿著圖片找到了教師,在教師的講解下終于明白了,蠶寶寶也屬于昆蟲。
分析:幼兒的經驗多是來源于生活的,對于昆蟲的定義不明晰,在之前的探索中幼兒知道了6條腿的才是昆蟲。同時也認識了一些常見的昆蟲,了解到毛毛蟲是昆蟲,所以航航舉一反三,但琪琪認知經驗相對缺乏,所以兩人在蠶寶寶是否是昆蟲的問題上產生了爭議。幼兒在與同伴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學到一些新的知識,而在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他們還是會選擇向教師求助,因為在幼兒眼中,教師是相對比較“權威”的。
片段四:一天早上,軒軒小朋友一進班就指著自己的胳膊對我說:“杜老師,我被蚊子咬了一大口,很癢的,它是壞的昆蟲!”這一句話引起了另外幾個幼兒的共鳴:“老師,我也讓蚊子咬了,蚊子咬完很癢!”……聽到這里,我引導他們:“既然蚊子對我們有危害,那么什么昆蟲可以幫助我們呢?”航航立馬說道:“老師,我知道!小蜜蜂可以幫我們采蜜,蜂蜜可甜可甜啦!”幼兒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這次事件引起了幼兒在科學區(qū)進一步的探究。最后,幼兒根據“昆蟲是否是人類的好朋友”來按照益蟲和害蟲給昆蟲進行分類記錄。在分類的過程中,幼兒也多以自己的經驗來分類,比如“蚊子在我的腦門上咬了個大包,好癢啊,它是害蟲!”“小蜜蜂可以采花蜜,可甜可好吃啦!”
教師后續(xù)的支持
活動初期,由于幼兒認知受限,對多數昆蟲的種類名稱不清楚,教師需要給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導。幼兒對昆蟲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通過對投放的真實昆蟲的觀察,如蜜蜂、螞蟻、蝴蝶等昆蟲的外部特征、習性、種類進行細致觀察,并做相應的記錄。在觀察過程中,幼兒積極性很高,并樂于與同伴分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成果。
幼兒能力不同,有的幼兒只會進行單個昆蟲的觀察,有的幼兒能夠進行兩個、三個種類的昆蟲對比,并能把觀察比較的結果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使得游戲材料自然呈現(xiàn)出層次性。當游戲難度太大會影響他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從觀察中發(fā)現(xiàn)幼兒有巨大的學習潛力,有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活動的價值及反思
1.活動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其中的樂趣。幼兒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由戶外游戲中幼兒的一次“小發(fā)現(xiàn)”,引發(fā)出一場對昆蟲的探索活動。幼兒興趣的產生就意味著探索的萌芽,我們應以支持的態(tài)度保護幼兒探索求知的積極性,為幼兒在疑問、探索中奠定基礎。
2.教師反思
我們還可以在本次活動外通過影視播放、實地觀察的活動讓幼兒對昆蟲的習性、種類形成客觀真實的經驗。比如,引導幼兒觀察螞蟻搬家、蜘蛛捕食獵物等等,引導幼兒仔細比較異同,明確昆蟲的特征。在活動結束后,也可以讓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故事,教師還要明確,這樣的活動開展,不只是讓幼兒收獲知識、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更加喜歡探究、善于觀察、樂于發(fā)現(xiàn),讓活動發(fā)揮最大的價值,讓幼兒在快樂的探究中學習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