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國際友人榮獲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這些外籍人士對華友好,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并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2018年12月18日,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為感謝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支持和幫助,中國政府向10名國際友人頒授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按照此前《關于推薦改革開放杰出貢獻表彰人選的通知》對被推薦人選的要求來看,對這一獎章獲得者的要求是:這些外籍人士對華友好,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并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斯蒂芬·佩里:“改革開放永遠地改變了中國,并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被譽為“中英友好的傳承者、中英經(jīng)貿人文交流的促進者”。他說:“我很自豪能獲得這個光榮獎項,但這榮譽屬于我的父親(老佩里)和所有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破冰先驅者’們?!?/p>
2018年10月16日,習近平會見佩里時指出:“上世紀50年代初,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貿易封鎖之際,你的父親帶領幾十位英國工商界有識之士,沖破重重阻礙來到中國,開啟‘破冰之旅’,撰寫了一段中英友好的佳話,非常了不起?!?/p>
1915年,老佩里出生于倫敦,14歲時就輟學到服裝店打工,逐漸成為服裝業(yè)和紡織業(yè)的行家。上世紀30年代,他接觸到一批英國左翼教授,對社會主義國家產生同情。
1952年,老佩里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一個國際經(jīng)貿會議,與中國經(jīng)濟學家冀朝鼎長談。當年7月,中國進出口公司和老佩里的倫敦出口公司簽約進行毛條交易。
1953年,老佩里率領英國企業(yè)界代表訪華。佩里說,當時連家人都不支持父親的行動,一是因為朝鮮戰(zhàn)爭的硝煙還在彌漫,二是因為去中國不容易,不但路途艱辛,還充滿危險?!八?天從倫敦到香港,又坐了3天火車到北京?!边@個代表團簽下了大批貿易協(xié)議。老佩里還到中國各地游覽。他說,中國人民真正擁護中國共產黨,西方國家應該和新中國打交道。
當時,很多英國人不理解老佩里,甚至覺得與新中國做生意就是“不愛國”。但老佩里是一個堅定的人,毅然決然地繼續(xù)到中國去。
佩里說:“我那時不懂大家擔心什么。但我知道,父親去了一個他喜歡的國家,一個值得去的地方?!?/p>
后來,在商業(yè)圈子里,老佩里的行動帶動了很多人。1954年,參加“破冰之旅”的英國企業(yè)增加到48家,這就是48家集團俱樂部的由來。同年,中英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
輿論普遍認為,老佩里目光遠大,他的中國之行打開了新中國與西方貿易往來的第一條通道。“48家集團俱樂部的信念很簡單:我們相信貿易可以帶來和平與繁榮。”佩里子承父業(yè),“覺得應該像父親那樣繼續(xù)譜寫英中關系發(fā)展的新篇章”。從1972年至今,他訪華200多次,目睹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說:“改革開放永遠地改變了中國,并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阿蘭·梅里埃:“在經(jīng)歷了非常困難的時刻后,中國已重獲力量和榮耀”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阿蘭·梅里埃被譽為“助力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和對外合作的開拓者”。
1938年,阿蘭·梅里埃出生于法國里昂,祖父馬塞爾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教授的學生和助手,創(chuàng)立了梅里埃公司。1978年以后,梅里埃家族幾乎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醫(yī)藥衛(wèi)生領域發(fā)展的每個關鍵階段。
80年代初,時任羅訥-阿爾卑斯大區(qū)議會副主席的梅里埃推動了羅訥-阿爾卑斯大區(qū)與上海市建立友好關系。從80年代到90年代,他多次訪華,推動法中醫(yī)藥衛(wèi)生合作,他對中國渴望縮小與西方國家差距感受頗深:“1987年,我在上海聽了中國血液專家王振義教授的一堂講座,他全程用法語講課。他的學生陳竺后來在出任中國衛(wèi)生部部長時對我說:‘對于中國衛(wèi)生改革,我希望像戴高樂將軍所說的那樣,能讓所有人享有衛(wèi)生健康服務。’陳竺后來向我介紹,97%的中國人已經(jīng)可以獲得基本的醫(yī)療保健服務,這項非凡的任務,中國人僅僅用了20年就基本完成?!?/p>
幾十年來,梅里埃生物科研中心同中方在結核病防治、感染控制、新發(fā)傳染病防控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在共同應對SARS和禽流感等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梅里埃走在和中國醫(yī)療事業(yè)合作的前列。
從2003年SARS疫情爆發(fā),到2018年正式運作,雙方花了近15年時間,在武漢共建了亞洲第一個P4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由于該級別的P4實驗室數(shù)量目前不超過20個,大多數(shù)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梅里埃在說服法方與中方合作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礙。
可梅里埃并沒有就此放棄。為了這個實驗室,他幾乎動用了自己全部的法國政界關系。當記者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時,他開玩笑地說:“我想我是這些法國人當中流淌著最多中國血液的那一個?!?/p>
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法國時參觀梅里埃生物科研中心,梅里埃率家族成員及中心員工列隊熱烈歡迎。梅里埃家族有深厚的中國情緣。梅里埃的岳父保羅·貝利埃率先把西方汽車技術引入中國,是中法友好合作的先行者,曾得到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的贊揚。對于榮獲中國改革友誼獎章,梅里埃興奮地說:“這對于我、我的家庭和我在中國的事業(yè)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和驕傲?!?/p>
關于改革開放,梅里埃表示:“在經(jīng)歷了非常困難的時刻后,中國已重獲力量和榮耀,更加有自信、有能力,在世界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p>
威爾納·格里希: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位“洋廠長”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威爾納·格里希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位‘洋廠長’”。他的獎章由兒子伯恩特·格里希代領。伯恩特近日接受采訪,談到當初父親決定去中國工作時,“全家人都感到非常錯愕和震驚”,因為“此前,父親從來沒表露過要去中國的打算”。
1984年,65歲的格里希在德國杜伊斯堡市退休專家合作局的介紹下,到武漢柴油機廠(以下簡稱武柴)提供技術咨詢。3個月后,被武漢市政府聘為武柴廠長,成為中國國企首位“洋廠長”。
伯恩特回憶,父親曾說起當時武柴的工作紀律渙散,廠里設備、技術落后,生產環(huán)境糟糕,配套廠商的產品也跟不上等問題。他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抓勞動紀律,抓產品質量。他對工人賞罰分明,上任不足一個月,就免掉了工作中失職的總工程師和檢驗科長的職務,并開始施行“結構工資制”。
他嚴摳生產細節(jié),每天帶著游標卡尺、吸鐵石、白手套“三件寶”逐個車間巡查——卡尺用于檢測零件的精度,吸鐵石用于檢查機器里有沒有掉鐵渣,白手套用于驗證機器是否被臟物污染。在格里希的管理下,武柴有了明顯起色。柴油機清潔度從每升5600毫克降到了100毫克以內,主軸承蓋廢品率從50%降到3%以內,柴油機向東南亞的7個國家批量出口。
“天時、地利、人和,促成父親成了中國第一個國企洋廠長?!辈魈卣J為,“首先是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大潮中,需要樹立一個對外來智慧開放的典型,一個國企改革的典型,因此父親得到了中國諸多高層領導的支持;其次,武漢是全國經(jīng)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武柴是一個很合適的改革窗口。最重要的是,父親以前在德國的工作經(jīng)驗對在中國的工作非常有借鑒意義,再加上他一貫嚴謹、嚴格,熱愛工作,看重職業(yè)道德,這是他成功的關鍵?!?/p>
在武柴任廠長期間,格里希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對自己的要求比對工人更嚴。
在武柴的一次會議上,格里希對與會者們說:“你們有人可能認為我是發(fā)瘋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車間去吹零部件,累得滿身是汗……我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這么拼命干,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你們,為了你們的老婆孩子!”
2年任期內,格里希以認真嚴謹、深入細致、鐵面無私、身先士卒的硬朗作風,整頓了工廠的質量管理體系,使武柴發(fā)生深刻變化。
他被朱镕基稱為“質量先生”,于1985年被武漢市授予“榮譽市民”。
1986年,格里希卸任回到德國,“但他與中國再也分不開了”。伯恩特說:“父親依舊通過各種渠道與中國、與武漢聯(lián)系,他在武柴的經(jīng)驗被全中國的國企推廣。后來,他還多次去武漢為武漢液壓機械廠等數(shù)家企業(yè)出謀劃策,爭取生產訂單?!?000年6月,格里希最后一次訪問武漢。
2003年4月,格里希在德國米爾豪森市逝世,享年83歲。
克勞斯·施瓦布:“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完全可以肩負起更多的全球責任”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克勞斯·施瓦布被譽為“帶中國進世界經(jīng)濟論壇的達沃斯‘掌門人’”。
1938年,施瓦布出生于德國拉芬斯堡,后加入瑞士籍。1971年,施瓦布邀請400位歐洲工商界人士在瑞士發(fā)起成立了歐洲管理論壇,希望以新的管理模式來重塑歐洲跨國企業(yè)的形象。
1978年,因為影響力越來越大,歐洲管理論壇正式更名為世界經(jīng)濟論壇。
1979年,施瓦布訪問中國,邀請中國派代表參加論壇,世界經(jīng)濟論壇從此開始與中國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在說起為何要這么快聯(lián)系中國時,施瓦布表示,世界的未來并不僅僅是由世界500強企業(yè)決定的,那些新興經(jīng)濟大國和成長型公司,將會是未來的領軍者,而“中國,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1981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與中國企業(yè)聯(lián)合會開始在北京舉辦年度“企業(yè)管理國際研討會”,此后一直延續(xù)下來。在這個世界經(jīng)濟的最頂級論壇上,中國的分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2005年,施瓦布提出“夏季達沃斯”設想。2006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北京代表處成立。2007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開始在中國舉辦世界新領軍者年會,此后每年在大連和天津輪流舉辦,也稱“夏季達沃斯”論壇。
施瓦布曾斷言:“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完全可以肩負起更多的全球責任?!?/p>
松下幸之助:鄧小平問他:“松下老先生,你能否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幫一點兒忙?”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松下幸之助被譽為“國際知名企業(yè)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松下電器”(以下簡稱松下)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經(jīng)營之神”,是最早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際友人之一。對松下幸之助而言,2018年,不僅是松下創(chuàng)立100周年,也是松下與中國結緣40周年。松下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幫助,而中國市場也成為松下的重要支柱。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在參觀松下電器公司茨木工廠時,已84歲高齡的松下幸之助親自到工廠門口迎接。鄧小平對松下幸之助說:“松下老先生,你能否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幫一點兒忙?”松下幸之助當即允諾:“無論什么,我們都將全力相助?!?/p>
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同業(yè)的其他外國公司并不看好。但松下幸之助高瞻遠矚,不僅兩次訪華,還于1987年在北京成立制造顯像管的合資公司,邁出了松下在中國的第一步。以此為開端,松下公司陸續(xù)在中國設立了100家左右的生產據(jù)點,將其事業(yè)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融為一體。
如今,在松下,漢語已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外語,負責全球家電業(yè)務的專務執(zhí)行董事本間哲朗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本間哲朗笑言,公司高層赴海外出差,多半是去中國,中國市場對松下來說越來越重要。
松下幸之助所獲獎章由其外孫、現(xiàn)任松下集團副會長松下正幸代領。松下正幸也致力于推動中日企業(yè)交流,他說:“外祖父松下幸之助能夠獲得這一殊榮,對家族和松下集團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譽?!?/p>
大平正芳: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家
松下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幫助,只是日本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沒有政治上的“開門”,哪有經(jīng)濟上的“進出”?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之一,被譽為“推動中日邦交正?;?、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家”大平正芳,就為這道“門”的打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10年,大平正芳出生于日本香川縣,從小擅長書法、熟悉漢文,閱讀了大量漢學著作。大平正芳曾4次到訪中國,1972年隨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第二次訪華拉開了中日關系正?;男蚰?,也被看作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筆政治財富。
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到訪中國。在和鄧小平進行的談話中,他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話題極感興趣,正式向鄧小平提出對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援助,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鄧小平此后曾不止一次談起那次談話,并稱:“我懷念大平先生。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fā)下確定的。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是在這次談話中形成的。”
改革開放初期,日本每年向中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和一定數(shù)額的無償援助,而第一筆貸款,就是大平正芳落實發(fā)放的。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接受的首筆雙邊政府間貸款,時間長、利率低、數(shù)額大、沒有附加條件,對于當時百廢待興、資金短缺的中國來說,是一筆至關重要的外匯來源。貸款持續(xù)長達近30年,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程。
李光耀:“同這樣的一個中國合作是合乎需要,實際上也是不可能阻擋的”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被譽為“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
1923年,李光耀出生于一個華裔家庭,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zhèn)黨溪鄉(xiāng)。作為新加坡建國后的第一任總理,李光耀被稱為“新加坡國父”。上世紀70年代末,李光耀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會晤過多位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制定有重要影響。
1978年,鄧小平對新加坡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也從此和李光耀建立了長期的友誼。李光耀曾告訴鄧小平,許多新加坡華人的祖先都是作為契約勞工來到新加坡的,如果新加坡能在這樣的形勢下發(fā)展得這么好,中國沒有理由不能發(fā)展起來。
鄧小平從李光耀那兒受到啟發(fā),學習新加坡發(fā)展經(jīng)濟和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并由此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上世紀90年代,李光耀退居二線,但仍然在推動中新的第二輪合作,即新加坡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建立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由此通過帶動一個城市的發(fā)展,進一步拉動了長三角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國家經(jīng)濟合作新模式。21世紀初,李光耀又推動了中新第三輪合作,建立了一種更加環(huán)保、更具生態(tài)意義的經(jīng)濟模式,即在天津建立了新加坡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將一種新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模式引入中國。
李光耀曾表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為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同這樣的一個中國合作是合乎需要,實際上也是不可能阻擋的”。
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李光耀很早就預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及其對中國人民和世界的深遠影響。李顯龍在1976年至2015年間共33次訪華,與中國大部分領導人建立了聯(lián)系,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也是最早表示支持中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的國外政治家之一。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推動中國奧林匹克事業(yè)走向世界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被譽為“中國奧林匹克事業(yè)走向世界的推動者”。
薩馬蘭奇是國際奧委會(簡稱國奧會)終身名譽主席,對中國懷有非常友好的感情,曾不止一次說過:“我的真正朋友在中國。”
1978年春,薩馬蘭奇作為國奧會第一副主席,首次訪問中國。臨別之際,他對何振梁(1929-2015,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說:“我現(xiàn)在更加清楚中國被排除在國奧會之外的歷史真相,我一定全力促成中國早日回歸?!?979年4月,薩馬蘭奇呼吁:“國奧會應盡一切努力,使中國盡快回到奧林匹克大家庭中來。我認為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求‘中華民國奧委會’改名,因為臺灣不能代表中國?!?0月25日,經(jīng)過薩馬蘭奇等人的游說和多方努力,國奧會執(zhí)委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合法席位。
后來薩馬蘭奇在《我為什么愛中國,尊重中國?》一文中寫道:“在國奧會內部號召承認中國體育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地位,讓中國開始漸漸視我為可信賴的朋友?!?/p>
1982年3月,薩馬蘭奇第二次訪華,動員中國參加2年后的洛杉磯奧運會。不久,洛杉磯見證了中國奧運第一金,薩馬蘭奇親自為金牌獲得者許海峰頒獎。薩馬蘭奇對此印象深刻,因為“這是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也是我當選國奧會主席后頒發(fā)的第一枚夏季奧運會金牌”。
1984年10月,薩馬蘭奇向鄧小平提起中國申辦奧運會的可能性。1991年12月,中國正式申辦2000年奧運會。當時,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議案:反對在中國北京或其他城市舉辦2000年奧運會,同時要求國奧會美國委員投票反對北京。在激烈的政治圍攻中,薩馬蘭奇對中國的維護是堅定的、無條件的。1990年9月,在他的動員下,60多名國奧會委員應邀出席北京亞運會開幕式,這是前所未有的事。薩馬蘭奇借此向世界表明:堅決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遺憾的是,1993年,北京以兩票之差敗給悉尼?!按撕笪乙廊粓猿终J為北京不應放棄繼續(xù)申辦。21世紀的奧林匹克運動不能沒有中國?!?/p>
歷史前進的車輪無法阻擋。2001年7月13日22時10分,薩馬蘭奇向全世界宣布:“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是——北京。”這個畫面令薩馬蘭奇永載中國史冊,也成為記錄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重要符號。
莫里斯·格林伯格:“40多年以前,我就相信不可能把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隔離于世界貿易體系之外”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莫里斯·格林伯格被譽為“倡導并推動中外經(jīng)貿合作和中美友好的企業(yè)家”。
格林伯格被稱為“世界金融保險教父”,1969年出任美國國際集團(AIG)的CEO后,加速了公司的全球擴張。
“上世紀70年代初,AIG在亞洲其他地方、拉美、歐洲等地已開展了廣泛的保險業(yè)務,然而,地圖上顯示擁有大片國土面積的中國卻是空白,并鮮為人知?!备窳植裾f,“因此,我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寫了一封信,大約一兩個月后收到回信,答復歡迎我們訪問中國。于是,我啟程前往中國,并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代表達成協(xié)議,AIG成為首家與中國合作的美國保險機構。”盡管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當時的規(guī)模很小,但重要的是,中美保險公司的合作開啟了一片新事業(yè)。
90年代后,當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臨挫折的時候,格林伯格奔走在華盛頓國會山和參眾兩院之間,敦促美國政府給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并盡快完成與中國的入世談判,因此他一直被認為是主張加強美中關系的“幕后聲音”?!?0多年以前,我就相信不可能把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隔離于世界貿易體系之外,孤立中國是不可思議的。”
格林伯格說,今天的中國與40多年前,有天壤之別。她的成功應歸功于優(yōu)秀領導人以及辛勤努力的中國人民。
格林伯格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尤其關注中國的社會發(fā)展。AIG在中國不僅參與資助學生、建學校、建醫(yī)院等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同時也幫助搭建中美兩國之間溝通和了解的橋梁。早在1993年,格林伯格就捐款51.5萬美元,從法國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得頤和園流失的10扇銅窗,并無償送還中國。
羅伯特·庫恩:致力于向世界講述當代中國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被譽為“致力于向世界講述當代中國的國際友人”。
庫恩是一位國際投資銀行家。自1989年起,他就在經(jīng)濟政策、媒體、文化、中美關系和國際傳播等方面向中國政府提供咨詢。他致力于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尤其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被稱為“美國的中國通”。改革開放是庫恩敘述中國故事的主線。
2008年,他出版了《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作了生動而深刻的描述,被認為是“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范例”。
此外,庫恩還與中國電視臺合作,打造了《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走近中國》等系列紀錄片。他跟隨攝制組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記錄了近些年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成果深深地震撼了他,“當未來的歷史學家書寫今天地球上的故事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定會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p>
庫恩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大約30年前,我第一次受邀來到中國,為中國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提供建議。從抵達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這個國家深深迷住了。中國人充滿熱情,他們渴望學習,努力改善生活。我當時就認為,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很快就會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今天,中國已經(jīng)成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從貿易、金融到外交、國防,從科技、創(chuàng)新到文化、體育,中國的一舉一動越來越具有全球影響。近些年來,我一直做客全球各大媒體,就中國時政發(fā)表看法。我很榮幸能夠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作出貢獻。這種溝通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舉例來說,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至2018年兩會之間,僅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和英國廣播公司,我就接受了24次有關中國的采訪。有人問我,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沒有什么是依舊不變的?我回答,中國人的愛國精神。幾年前的一個深夜,在北京結束一場會議后,朋友問我什么時候休假,我回答:“這就是我的假期!”我想說的是,我被中國人的愛國精神所激勵,從事同中國相關的工作讓我充滿激情。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我卻想說,這只是第二位的變化。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第一位的變化是中國人民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00年甚至1000年之后,當未來的史學家回溯過去,中國改革開放40年將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經(jīng)濟轉型之一。展望未來,中國的成功轉型不僅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光輝榜樣,也將對全世界的進步與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編/陳小婷 來源/《佩里父子,“破冰”“融冰”66年》,黃培昭/文,《環(huán)球人物》2019年第1期;《我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格里希》,蔡木子/文,《長江日報》2018年12月19日;《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年40人》,李舫著,2018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