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升
我展示的課題是“向經(jīng)典致敬——《阿長與〈山海經(jīng)〉》第二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重點問題三個方面進行展示。
一、闡述教學目標
首先,說一下教學目標設(shè)定的依據(jù):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部編教材七下第三單元起始課,根據(jù)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的人文主題是平凡人物的閃光品格,以及“熟讀精思”語文要素,課后練習思考探究一、二則提出了概括阿長形象、體會兩種敘事角度的學習要求。
此外,這篇散文還是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定評的經(jīng)典之作。
據(jù)此,我設(shè)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默讀3-16段,把握童年魯迅和中年魯迅視角下的阿長形象。
2.精讀19-29段,領(lǐng)悟阿長買《山海經(jīng)》所蘊含的深意。(重點)
3.誦讀結(jié)尾兩段,感悟中年魯迅對阿長的深情。(難點)
二、規(guī)劃教學活動
結(jié)合教學目標,我規(guī)劃了三個教學活動,下面進行具體闡述:
(一)默讀3-16段,把握不同視角下的阿長形象。
要求同學們圍繞阿長的相關(guān)事件,用四字短語概括其特點。
在童年魯迅的眼中,阿長好管閑事、不拘小節(jié)、禮節(jié)繁瑣和愚昧迷信;然而到了中年,魯迅再來看這些瑣事,感受到的卻是“善意”和“愛意”。
比如說,阿長管“我”很嚴,喜歡“告狀”,可以看出阿長對“我”嚴格要求真誠以待;睡覺擺成“大”字的旁若無人可以看出她行為舉止雖是不拘小節(jié)卻也率真;從她除夕給“我”吃福橘的“鄭重”“惶急”和“十分歡喜”可以看出待“我”的真誠和善良;從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可以看出她愚昧背后的單純。
阿長既可氣又可愛。也正是這種敘述視角的轉(zhuǎn)變,巧妙地把文字背后的“此中真意”傳遞給讀者。
(二)精讀19-29段,領(lǐng)悟阿長買《山海經(jīng)》所蘊含的深意。(重點)
接下來,精讀《山海經(jīng)》部分,領(lǐng)悟阿長買《山海經(jīng)》所蘊含的深意。
為突破這一教學重點。我設(shè)計以下4個活動:
第1個活動,朗讀25、26段,提煉詞句,說說“我”得到《山海經(jīng)》后的反應(yīng)。
“霹靂、震悚”等詞語,作者明顯采用大詞小用的方法,意圖從生理到心理上來表現(xiàn)童年魯迅在得到《山海經(jīng)》后的巨大反應(yīng)。
第2個活動,讓同學們說一說這一巨大反應(yīng)的原因。
第3個活動,讓同學們演一演“阿長買書”,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四人小組,一人扮演阿長,其余扮演街市老板,大膽想象,讓這個念著“三哼經(jīng)”的阿長買書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
在體驗式學習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大字不識的阿長在買《山海經(jīng)》過程中的艱難、不易,內(nèi)心的急切、糾結(jié)。
綜觀全文,買《山海經(jīng)》部分僅用了70字一帶而過,我發(fā)現(xiàn)此處“留白之筆”,給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我認為,教學的時候,補充這一部分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個活動,思考插敘遠房叔祖部分的深意。魯迅先生用插敘的方法寫了遠房叔祖,這一部分內(nèi)容常被忽略。這一活動擬采用“教師朗讀,學生聽讀思考交流”的方式完成。
這段“閑來之筆”,其實“大有深意”,我巧設(sh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叔祖的個性、《山海經(jīng)》的特別以及迫切得到《山海經(jīng)》的緣由,為下文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埋下伏筆,當中年魯迅再來看這件事的時候,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蘊含的深意也就不難讀出了:
1.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呵護了孩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2.打開了一個新奇的世界,滿足“我”的精神渴求。
3.影響了“我”的人生趣味。
4.保姆阿長對自己乳養(yǎng)的孩子是盡職盡責的。
5.保姆阿長敬畏書本,對愛讀書的孩子充滿期待。
(三)誦讀結(jié)尾2段,感悟中年魯迅對阿長的深情。
一直到這里,文章都在“蓄勢”,前面所有的描寫都是一個鋪墊,一個醞釀情感的過程。從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留白之筆”到遠房叔祖的“閑來之筆”,再到結(jié)尾一句“神來之筆”,一股情感就噴涌而出了。
三、講解重點問題
下面講解重點問題:阿長購買《山海經(jīng)》對童年魯迅有什么意義?
同學們剛剛進行了分角色表演,還原了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過程。
除了這部分留白之筆,文章還有一部分看似與《山海經(jīng)》無關(guān)的“閑來之筆”,請大家聽老師朗讀。思考三個問題:
叔祖與太太、族人的關(guān)系如何呢?
叔祖收集的《山海經(jīng)》有什么特點呢?
為什么大人們不愿意幫“我”尋買《山海經(jīng)》?
現(xiàn)在,一起來說一說。
同學們剛剛發(fā)現(xiàn)了很多細節(jié),從叔祖太太對叔祖的“咒罵”以及“無人可談”的遭遇,看到一個“寂寞”、孤獨的人。從叔祖收集的《花鏡》和《山海經(jīng)》等書,可以看出叔祖讀書趣味的與眾不同和對生活情趣的追求。
那為什么大人們都不愿意幫童年魯迅買來《山海經(jīng)》呢?這個問題的確有難度,大家還記得魯迅兒時在三味書屋所讀的書嗎?確實,《山海經(jīng)》不是四書五經(jīng),它不入流、難登大雅之堂、是一本于“成才”無益的閑書。所以大人們是不會去幫孩子們買《山海經(jīng)》這樣的書的??墒?,大字不識的阿長,把《山海經(jīng)》讀成《三哼經(jīng)》的阿長,居然買回來了 。
那么,當中年魯迅再來回憶這段往事,就不難理解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的意義了,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具體內(nèi)容說一說。
“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山海經(jīng)》讓童年魯迅念念不忘,為他打開了一個新奇的世界,滿足了童年魯迅的好奇心。
同學們從反復(fù)出現(xiàn)“最為心愛的寶書”,以及后文“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并聯(lián)系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用“荊川紙”畫畫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山海經(jīng)》影響了魯迅的人生趣味。是啊,擁有《山海經(jīng)》,讓童年魯迅的內(nèi)心得到釋放,《山海經(jīng)》何嘗不是他的“精神百草園”呢!
阿長當然還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自己的小主人。阿長雖然大字不識,但她對知識有著天然的敬畏之心,對讀書的孩子充滿信任,相信只要熱愛讀書,一定會有燦爛美好的未來。
在文章結(jié)尾作者莊嚴而神圣地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深情,讓我們一起深情誦讀: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正如錢理群所言:“阿長與《山海經(jīng)》,那是一種對母愛的依戀,一種自我反思的愧意,一種對生命的養(yǎng)育者和社會底層不幸者的深沉的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