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歷史教學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1]。“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是 “人與社會”的價值觀。教學設計與實踐理應由人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一、唯物史觀的地位與內涵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個維度。唯物史觀屬價值觀念維度,好比駕駛素養(yǎng)中的“尊重生命”理念。它不僅是幫助我們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正確思維取向,還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以育成的理論保證,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解釋歷史。
新課標就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育成,提出如下要求:“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指導思想?!盵2]高中生需要掌握以下基本觀點及方法: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第四,正確認識階級分析方法;第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第六,人類社會形態(tài)經歷了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fā)展。[3]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特定社會存在下的人的所思所作為出發(fā)點,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認識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個性,并使之成為認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二、基于唯物史觀的歷史思維構建
“依標施教”專題1.18西方人文主義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新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xiàn)?!盵4]筆者依據(jù)現(xiàn)有教材,以英國為例進行設計,分析人文主義發(fā)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間的因果關系,堅持唯物史觀,讓學生學會對英國代議制確立做出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感悟英國的獨特發(fā)展智慧。
人文主義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本課當然從分析人開始。首先展示托馬斯·羅蘭德森兩百多年前創(chuàng)作的一幅版畫(圖1),一排是英國人,一排是法國人,請學生辨別哪排是英國人,并說出理由。學生憑經驗不難得出上面是英國人,因為大家對英國的一般印象是紳士、穩(wěn)重等。就英國的民族性格,筆者提出了一個更形象的詞——“瞻前顧后”。 其意是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亦指顧慮較多。
圖1? ? 英法對比版畫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筆者設計了史事年表以簡示英國“瞻前顧后”的底蘊,讓學生明確相關大事,為下面認識英國社會在各領域的新變化做鋪墊。
(一)“瞻前顧后”的底蘊
1.宗教改革觸動政治
(清教徒)反對煩瑣的宗教儀式,惜時如金;提倡禁欲、戒酒、節(jié)儉和積累財富。
——人教版《歷史·選修4》
探究問題:清教的主張反映了什么階級的愿望和意志?
設計意圖: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占支配地位,我們先從英國宗教領域的新變化講起。清教徒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反映了宗教改革對英國政治的推動作用。
2.思想與經濟的互動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 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 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探究問題:
①莎士比亞是英國什么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這場運動以什么為核心?
②據(jù)此分析,莎士比亞對人的價值做了怎樣的贊美?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到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歷史現(xiàn)場——16世紀后期至17世紀初英國處在大西洋航路的中心,積極發(fā)展海外貿易。隨著經濟發(fā)展與生活水平提高及宗教束縛削弱,人們開始謀求塵世樂趣。莎士比亞將歐洲的文藝復興由質樸推向高雅。思想解放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及科學進步。資本主義經濟與文藝復興之間的互動,闡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的觀點。
3.經濟引發(fā)政治危機
英國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yè)者參與貿易競爭,占領殖民地。采取這些措施,國家會受益匪淺……代表著更多的艦隊、更廣闊的殖民地、更大的市場和更豐厚的利潤。
——人民版《歷史·必修2》
17世紀中期的英國,新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快速發(fā)展,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大為增強。與此同時,英國貴族中分化出一個與資本主義有密切關系的新貴族階層……
——人教版《歷史·選修4》
探究問題:重商主義帶動了英國工場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這對其社會政治會產生何影響?
設計意圖: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分析法,把從事資本主義經濟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劃在一起。他們強烈要求參政,卻遭到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tǒng)治的阻礙。英國逐漸形成資產階級、新貴族集中的議會同王權的尖銳對立。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引發(fā)政治危機。
4.科學影響宗教思想
我愿以自然科學的研究來證明神的存在,以便更好地事奉神。
——牛頓
牛頓以他對天地萬物的寥寥數(shù)條規(guī)律的精美絕倫的概括,彰顯了人的理性的偉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義的的荒謬。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探究問題:牛頓的初衷是以科學證明神的偉大,但其成就對人們的宗教信仰會產生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引導學生認識到,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英國在科學領域的“瞻前”。牛頓的科學貢獻成為啟蒙思想家打擊天主教會的武器,從而淡化宗教信仰。
5.思想推動政治變革
洛克認為,君主和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當國王及其政府繼續(xù)威脅大多數(shù)人民的生命、財產及人身自由時,人民有權推翻它。這些主張就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民版《歷史·必修3》
探究問題:洛克的主張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何聯(lián)系?
設計意圖:牛頓的科學成就促成了英國啟蒙運動的“瞻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正是由于國王查理一世及其政府威脅了多數(shù)人民的生命、財產及人身自由,因而人民奮起推翻它。這正是洛克思想的實踐,由此學生不難理解思想啟蒙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作用,領悟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二)“瞻前顧后”地前行
他用武器彈藥,在這塊土地上對議會和整個王國發(fā)動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導致遍地荒蕪、國庫耗盡、貿易蕭條、成千上萬人民死于非命以及其他數(shù)不清的惡果——所有這些嚴重叛國罪行,足以將查理·斯圖亞特定罪……
——(英)羅伯遜《弒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的人》
1658年克倫威爾逝世后,君主制的復辟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英國人已厭煩了由“圣徒”和“新模范軍”統(tǒng)治的激進主義和過度的狂熱。人民期望重回國王、宗教和議會那令人舒適的傳統(tǒng)。
——(美)查爾斯·布利澤《帝王時代》
探究問題:
①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是在什么事件中當上國王的?該事件中的“瞻前”與“顧后”分別是什么?
②查理一世的罪名是什么?作何理解?
③為什么君主制的復辟是不可避免的?
設計意圖:某種程度上保留國王就是“顧后”,但國王權力來源由神授到議會授予又是“瞻前”的。查理一世發(fā)動內戰(zhàn),被定為叛國罪。克倫威爾實行軍事獨裁統(tǒng)治,漸失民心,終致舊王朝復辟。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處死國王是因其破壞了英國社會的穩(wěn)定,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無條件請回國王同樣也是對和平傳統(tǒng)的懷念。革命中的“瞻前顧后”就是為了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
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的工場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城鎮(zhèn)人口急劇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 …政府通過各種議會立法,使圈地運動合法化。
——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三卷》
探究問題:光榮革命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如何?這與當時的政治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革;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表現(xiàn)為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光榮革命后,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開始掌握政權,積極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此后,通過和平漸進的政治改革,到18世紀中葉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這在世界上是“瞻前”的。
(三)“瞻前顧后”的智慧
他(英國)就像一個倒退著往前走的人,眼睛盯著過去,訴說著過去的美好,但行走的方向是前方,所以一直向前走。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特點,也是一種很大的智慧。
——錢乘旦騰訊專訪(2016年12月)
設計意圖:英國在瞻前顧后中率先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大都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使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踐,再次詮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
三、基于唯物史觀的教學實踐反思
怎樣運用“唯物史觀”才有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教學設計“由人出發(fā),關注社會”,是“唯物史觀”素養(yǎng)達成的關鍵。
整體關注“人與社會”。 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認為人的發(fā)展是同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緊密相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通過學習,學生把握“人·社會·智慧前行”的主題。關注“人與社會”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歷史、解釋歷史的能力,培養(yǎng)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
橫向把握史事的聯(lián)系。任何歷史活動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們之間或是相對簡單的因果關聯(lián),或是復雜的結構性關系。梳理這些關系,是我們歷史探究的基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英國的人文主義有了很大發(fā)展,這與英國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科學進步、宗教信仰淡化都是緊密相關的,都為英國革命的發(fā)生和新制度的確立做了鋪墊。
縱向建構史事的關聯(lián)。任何史事都是在具體的時空下發(fā)生的,運用唯物史觀還要將認識對象置于特定時空下進行考察,把16至17世紀莎士比亞、洛克的思想主張與英國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相連。通過時間概念的空間化,抽象的歷史時間被具體化,突出了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揭示歷史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6]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建構史事間的關聯(lián),把握人文主義發(fā)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總趨勢,理解歷史的繼承與發(fā)展。
【注釋】
[1][2][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6、16頁。
[3]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釋義》,《歷史教學》2018年第5期。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6]高黎明:《試論歷史的空間性與歷史學習》,《歷史教學》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