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活潑生動的神話傳說,一則則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一處處清韻無窮的山水林麓,酈道元用它們構建了《水經注》的地理世界,留下了一部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經典。
漢魏六朝是中國地理知識大發(fā)展的時期,產生了很多地理學著作。其中,《水經注》是最引人矚目的一部。全書共四十卷,篇幅宏大,內容豐富,為北魏酈道元(472—527年)所著。
酈道元,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字善長,曾任北魏御史中尉、冀州長史、關右大使等職務。他在《水經注》序中寫道:“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彼J為水能浮天載地,浸潤萬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物質。因此,他以川瀆河流為經脈,來記述和描摹山川大地。在此過程中,他并不滿足于對自然地理進行簡單的記載,而是注重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水審美等融入其中,使得《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更是一個承載多重文化意蘊的有機整體。
瑰麗奇特的神話傳說
遠古以來,中華大地上就流傳著眾多的神話傳說,《水經注》里便記載了不少。這些故事想象奇特、妙趣橫生,具有恒久的藝術魅力,給閱讀帶來別樣的興味。
《水經注》卷十四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熱衷于長生不老,想要修筑通往海中仙山的石橋,海神為此特來相助。當秦始皇銘感海神的厚誼,想要當面致謝時,海神卻說:“我長得比較丑,只要你們不畫我的樣貌,我就同意相見?!笔瘶蛴滞V行拗怂氖镏?,海神果然如約來見。見面時,有一個工人偷偷地用腳在地上畫像,海神覺察后大怒:“帝負約,速去!”秦始皇趕緊調轉馬頭往回奔,馬蹄所過之處,石橋全部崩塌。他勉強趕到岸上后,發(fā)現作畫的工人已淹死在海里。當地的石頭因此呈現出群趨往海中凸起的樣貌特點,“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
這段文字的本意是為了說明齊地濱海某處,巖石向海面突出的成因,但作者別出心裁,采擷了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說明。它以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為主人公,以他與海神相見的始末為題材,虛實結合,情節(jié)曲折生動,令人過目難忘。但秦始皇為史書上著名的暴君,海神作為具有正義感的神祇,緣何為他效勞筑橋?這與秦漢以來精英階層對秦始皇所持的批判態(tài)度顯然有別,但體現出普通民眾以帝王為神的崇拜心理,富有民間傳說的質樸特色。
神話故事也是各地民俗文化的展示。如《水經注》卷三十三記載,李冰在治理都江堰時,曾經幻化成神牛與江神決斗,蜀地人敬慕李冰的勇氣,“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水經注》卷三十五記載,豫章有一種叫夜飛游女的鳥,曾幻化成人形與一男子結合,生的兩個女兒都長翅膀飛走了。這種鳥身上的灰塵落到小孩子的衣服上,會讓小孩子得病,因此當地人都不把小孩子的衣服晾曬在外面。這無疑是對蜀地、豫章兩地風俗的解釋,卻通過神話故事展示出來。讀者在閱讀這些趣味盎然的神話時,也對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由于酈道元的好奇和博覽,《水經注》收集了大量構思精妙、瑰麗多彩的神話傳說,成為后世很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之淵藪。這些神話對于《水經注》傳述各處地理、風土和人情,起到了皴擦點染的作用。一個個奇妙的神話故事,帶領人們從江河湖海出發(fā),從容自得地游歷神州大地,遍覽風土人情。
逸趣橫生的歷史故事
地理除了是自然景觀,具有水文地貌、植被資源等自然屬性之外,還具有人文屬性,相關的歷史人物和典故也是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北朝時期,這類知識在士大夫階層中頗為風行?!蛾悤肪硎哂涊d,梁時王勱博雅多識,在陪同梁武帝蕭衍游歷時,對所經山川的歷史典故一一娓娓道來,應答敏捷,“咸有故實”,備受時人贊賞。受此影響,《水經注》中隨處穿插的歷史故事,往往逸趣橫生,跌宕有致,令人驚奇贊嘆。
如卷六記載山西的霍太山時寫道:秦的先祖飛廉曾經是紂王的寵臣,在武王伐紂、牧野交兵之時,飛廉正好被紂王派遣出使北方。等他回來時,紂王已自焚而死。飛廉于是到霍太山筑壇祭祀,準備把自己出使北方的情況,報告給已經死去的紂王。他在修筑祭壇時突然發(fā)現了一座石棺,上有銘文:“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葬。”意為天帝不讓飛廉卷入戰(zhàn)亂,給他一個好的結局,現在賜給他這座石棺安葬。飛廉接受了神諭,死后“遂以葬焉”。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秦本紀》,傳奇色彩頗為濃厚,霍太山也因此具有了幽深莫測的神秘色彩。文尾言山中的岳廟“甚靈,烏雀不棲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增加了霍太山的威嚴莊重氣氛。在故事的烘托下,普通的自然地理被賦予了歷史和人文意蘊,讓讀者油然而生好奇之心、向往之情。
《水經注》中廣泛采錄歷史故事,如卷二耿恭拔刀刺山出泉以解困,卷十引用西門豹治理鄴城的故事等。這些悠遠動人的歷史故事,給地理增加了深沉的人文意蘊,形成了令后人無限俯仰興感的人文地理。在《水經注》中,地理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是自然、歷史和人文的綜合體。
韻味悠然的山水審美
六朝是山水審美的興盛時期,受老莊哲學的影響,時人對山水之美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宗白華先生說:“晉人向外發(fā)現了自然,向內發(fā)現了自己的深情”(《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作為此時的地理著作,《水經注》在行文中非常注意對山水之美的闡發(fā)。如《水經注》卷三十四: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懀мD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這是《水經注》中描摹山水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文章先寫三峽山勢之高峻,絕壁聳立,連綿不絕“七百里”,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時,才能看到頭頂的太陽和月亮。次寫水流之湍急,夏天漲水之時,飛奔而下的激流阻擋了來往的船只。如果傳達皇帝的急令,那么即便騎上飛馬、駕著疾風,也不如乘船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到達江陵,一千兩百里即日抵達。接下去描摹三峽的風光。冬春之時的三峽靜美宜人,絕壁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樹木,蔥綠的山峰之間,懸泉飛瀑激流沖蕩,澄澈的潭水中倒映著無邊的山色和高遠的天空。秋天的三峽一片肅殺之氣,時有猿猴凄涼怪異的長鳴聲盤旋回蕩,空谷傳響,久而彌清,引人愁緒,不忍卒聽,故漁民的歌謠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描寫改編自南朝劉宋時期(420-479年)盛弘之的《荊州記》,盛書已經不存,此文卻因為《水經注》的引用而廣為人知。這段描寫后被李白引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有游歷三峽的親身經歷,但詩中所言與酈文幾無二致,可見《水經注》對后世山水描摹的影響。
《水經注》還有很多對山水之美的闡發(fā),如卷四的壺口瀑布、卷九的黑山、卷十一的倒馬關、卷十三的燕京山天池等。這些景色或壯美,或秀麗,酈道元均能用雋永之筆,摹繪其激蕩之勢、明秀之姿,山川神韻化為筆下翰墨,讓后人激賞不已,詠嘆再三。
作為中古流傳下來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不僅為我們研究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在文學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被認為是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代表著作。此外,由于《水經注》對當時的存世文獻廣泛征引,而這些文獻大多在后世已經亡佚,因此它在后世也向來被視為輯佚之淵藪。
由于在地理學、文學、文獻學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水經注》在后世備受重視,圍繞它形成了一門被稱為“酈學”的學問。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作為領略中古文化的一扇窗口,《水經注》是不容忽視的經典名著。
王允亮,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