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楠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活動可以搬到線上來完成,教師的課堂授課通過一塊小小的屏幕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看到,這無疑能夠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讓貧困地區(qū)的教師和學生開闊眼界。然而筆者認為,如果把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比作一頓餐飯的話,那么小小屏幕帶來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只可以作為一種調味品。如果有,可以增添美味,如果沒有,倒也不影響?zhàn)囷柖取6r村師資力量的充實和加強才是能夠讓學生真正“吃飽”的飯菜。
課堂直播作為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方式,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現實的使用中存在很大局限。首先,在硬件方面,當前我國的大多數城市學校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錄播教室等硬件也遠遠不能夠滿足廣大農村地區(qū)學生的使用。其次,在軟件上,搞直播的學校和看直播的學校在排課、作息時間方面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參與直播的教師和學生在精力和時間方面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課堂直播無法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課堂直播中的教師和學生是在屏幕里互動,而看直播的學生無法和視頻中的教師進行實時互動,參與直播的學生和看直播的學生在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更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了。所以說,課堂直播更多的是讓農村地區(qū)的孩子開闊一下眼界,依靠這塊屏幕來提高教學質量是不現實的,更談不上改變命運了。
真正能夠使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學生改變命運的人是教師,只有教師才能夠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去因材施教,根據農村的環(huán)境去因地制宜地實施教學,在課上課下和學生隨時互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所以說,要想縮小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關鍵還在于農村師資力量的不斷充實和加強。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城市城區(qū)教育和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