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金
一
滇西是山的世界,山峰與山峰聚集在一起,把漫長的歲月作為烈酒,擺開一場盛宴,縱歌暢飽,從此再也沒有散去:踏進滇西的峽谷,仰望那些云朵,如同酒壺里的泡沫,在熾烈的陽光下,被一張看不見的嘴,狂飲到看不見的胸腔里去。博南山,便是那一場天地聚會里的一個飲者,喝下不斷盛滿的歲月,醉意朦朧之間,消化了一群又一群人在它身體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以及生老病死。沒有消化,或者殘存的,便是山間那些巖石、山嵐、窄徑林濤溪聲,以及某個人去留兩難時分的詩行。博南山一直在那里,當我一次次走近,看見它眾多的花開花謝間其中的一朵,看見它眾多的人來人往里其中一人,看見它眾多的燈亮燈滅時其中一盞,看見它眾多眼愁眼笑時其中一眸,便有一些思緒,在離開之后,于某個寂靜時刻,想起它來,于是在轉(zhuǎn)瞬之間讓我坐立不安。
其實,博南山作為一座慣看秋月春風的莽山,它并不在乎誰的所思所想,自然也不會在乎我?guī)状巫呓x開它。我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在乎的,其實是我。每次踏進博南山,行走在那些山間村道,隱沒林間的屋舍被陽光照耀著,寂靜得讓人一次次產(chǎn)生慣看秋月春風的思緒。是的,慣看秋月春風,用這樣一句詞來品味博南山,再貼切不過了。博南山是一座寂寞的山,在很久遠的時光里,它是有著深遠意義的。這里曾經(jīng)流傳著一首名為《博南謠》的民謠:“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博南山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它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樣是在遙遠的歲月里。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大位,派出張騫出使西域,準備聯(lián)合西域各國抗擊匈奴。張騫的政治使命沒有完成,卻也并非一無所獲,至少,他在遙遠的西域發(fā)現(xiàn)了從印度流通出去的蜀布和筇竹杖,因而知道了從四川通往西域各國的路,除了從北方的河西走廊沿絲綢之路這一條路,還有一條路,可以從云南出緬甸到印度再抵達西域各國。于是,張騫回到漢朝首都長安以后,把這一發(fā)現(xiàn)稟告漢武帝。南北兩條路,相比之下,北方那條路上盤踞著強大的匈奴,他們的彎刀鐵騎縱橫于草原大漠之間,曾經(jīng)讓漢王朝的開國帝王漢高祖劉邦有過白登山之圍。而南方這條路,除了莽山大河的阻隔,似乎沒有什么人為的障礙。于是,漢武帝派兵南下,一路西進,在博南山這個地方設(shè)立了博南縣,所謂“漢德廣,開不賓”便是這個意思了。
這條路雖然沒有刀光劍影,卻也并非一馬平川。大理曾經(jīng)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一個國家的名字,蒼山腳下,洱海之濱,大理國君臨四方水土數(shù)百年,與唐、宋兩個中原王朝并存于歷史漫長的時空里。而在蒼山背后,一路西去的陌路,在很長一段時光里,意味著煙瘴之地,茂密的森林、濕熱的霧氣隱現(xiàn)的蟲蛇,讓這條路上充滿了危機。從成都到宜賓,從昭通到昆明,從楚雄到大理,人們一路走來,把一條漫長的路走成了南方絲綢之路;從普洱到臨滄,從大理到麗江,從迪慶到拉薩,人們還是一路走來,把另一條漫長的路走成了茶馬驛道。大理,就在這兩條路的交接點上。向著博南山而去的人們,帶著瓷器、茶葉、絲綢,一路西行或者北上,山的背后,路的盡頭,江的對岸,不斷延伸出去的是更高遠的山、更崎嶇的路、更湍急的江。許多人離開大理,向著蒼山西面的陌路遠去,心里總是一片犧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蒼山之西的博南山,是邊境之山,博南山再往西,便是瀾滄江,過了江便是異國他鄉(xiāng)了——“渡瀾滄,為他人”。漢語、漢服、漢字,在博南山漸漸淡去,濕熱蚊蟲、瘴氣卻越來越濃。很多人在這里頻頻回頭,低首垂淚。再往西走,便是徹底的外鄉(xiāng)人了,再次回返,不知何年何月。
一去不返的人是常有的。博南山,在它漫長的歲月里,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行蹤,也見證了無數(shù)人在這條路上的生離死別。人如草木,太多的人在這條路上死去,沒有誰去祭奠,沒有誰為之感傷。只是因為,那些人在最后的片刻仆倒在地,接納他們的,除了博南山的泥土和雨水,還會有什么呢。人如螻蟻,他們在這條路上行走,僅僅是為了自己和親人們食可以果腹衣可以蔽體。然而一旦魂落陌路半途,許多年風吹雨打之后,他們的身體融人博南山的土地之后,在那一小片野地里,如果能夠長出一叢野花來,再滴落幾聲鳥鳴,便算得上是幸運了。
二
博南山這樣的地方,居然有人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并且直至終老。
只不過,時間又過了上千年。因為這個人,這座山開始讓人念念不忘。
這個人便是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明代文學家。楊慎與這博南山,原先是根本就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作為明朝的大才子,楊慎少年得志,年紀輕輕便以詩文名震當時文壇,他的父親是當朝大學士楊廷和,他的老師是當時的“文壇七子”首領(lǐng)李東陽。更讓人矚目至眼紅的是,他二十四歲的時候,便考中狀元,授為翰林院修撰。從官場的角度看,這時候的楊慎應該算得上是春風得意了。然而,也許正是這樣的一帆風順,廟堂之上的風迎面吹來,這顆閃耀于紫禁城上空的新星,轉(zhuǎn)瞬之間變成為一粒沒有根的草籽,隨風飄蕩,居然從北京城飄到中國邊陲的云南,飄到云南邊陲的博南山,才踉踉蹌蹌停下腳步,勉強落腳于這座再往西走就要“為他人”的邊境莽山。
對于楊慎的遭遇,源于當時的一場驚動朝野的“議大禮”。明武宗突然駕崩,在楊慎的父親、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的策劃下,扶持武宗堂弟明世宗繼任皇位。明世宗坐穩(wěn)江山以后,想要尊自己的父母為太皇、太后。而楊廷和一派人堅持尊明武宗的父母為太皇太后。這場爭論的實質(zhì),則是楊廷和楊慎父子一派與新皇帝及其寵臣一派的政治斗爭。最后,楊氏父子失敗了。在那些層層更迭的朝代里,官員們在政治斗爭中敗落的結(jié)局,往往是貶謫與流放。比如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蘇軾輾轉(zhuǎn)黃州、惠州儋州,林則徐遠走新疆。楊慎被流放的目的地,是萬里之遙的云南永昌府。
從北京到云南永昌郡,楊慎是怎樣一步一步走來的,誰也不知道。人們所看到的事實是,他真真實實地走到了云南,最后,在永昌府,在博南山里的永平縣停了下來。這座博南山,從此成為楊慎這個明朝狀元宿命里抹不去的印跡,深深地銘刻在狀元才子的戴罪之身。此刻的博南山,對于楊慎來說,成了名副其實的窮途末路。再往西走,渡過瀾滄江,便是異國他鄉(xiāng)了。在那異國,也就是如今的緬甸,不僅僅是語言文字、風俗習慣、行走坐臥,連佛教都是與內(nèi)地不同的。對于楊慎來說,如此的流放,足見朝廷政敵對他是何等的咬牙切齒。
博南山就這樣成為楊慎行程中的一個重重的句號,也是天之極涯、地之盡頭。
好在,天地不是囚牢,云南不是囚牢,博南山更不是囚牢。楊慎被一路放逐,當他踏上云南的土地的時候,這個四季鮮花盛開的地方,以一方山水一片天接納了這個落難的狀元。從此,楊慎便開始以博南山為據(jù)點,在云南的大地上流連。說是流連,倒也十分貼切。在云南,楊慎自號博南山人,行走四方,游山玩水,探幽尋古,以文會友,儼然把自己當成一個土生土長的云南人了。博南山是一個盛產(chǎn)緬桂花的地方,楊慎在緬桂花濃郁的花香里,與博南山的密林、幽泉、飛瀑、野石峻巖、阡陌,茶農(nóng)、采藥人在一起,成為大地上的一個隱者,嵌入了博南山的晨光暮靄,一個狀元才子,在博南山實現(xiàn)了人生的升華。這里不再是他的流放地,而是鳳凰涅樂的重生地。在云南的很多地方,比如保山、大理、楚雄、麗江、昆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很多名垂青史的著作是在云南完成的。他在云南寫下了千古絕唱《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边@僅僅是楊慎文學才華的標志性作品。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還在于眾多的學術(shù)著作——小學:《古音》七書、《丹鉛》諸錄、《六書博證》等。經(jīng)學:《升庵經(jīng)說》《易解》《檀弓叢訓》等。文學:《升庵詩話》《藝林伐山》《絕句衍義》《畫品》《全蜀藝文志》等。史地:《云南山川志》《南詔野史》等。詩詞:《升庵詩集》《升庵長短句》《陶情樂府》等。編纂:《古今風謠》《古今諺》《麗情集》等。在云南歷史上,戰(zhàn)國時期楚將莊踽人滇,成為漢族人進入云南的起始;元朝時期賽典赤治滇,使得云南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省;蔡鍔發(fā)起護國運動,使得云南融入中國命運沉浮。而楊慎流放云南,使得云南在文化上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四個外省人,使得云南這個邊疆省份擁有了足夠的底氣躋身于中原與江南諸省之間。因為楊慎,曾經(jīng)被視為煙瘴之地蠻荒之野的博南山,作為他的流放地,似乎也具備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價值意義。
三
時間又過了許多年。瀾滄江濤聲里的博南山,花開花落,日升月隕,趕馬人跟著駝鈴聲行走在山巔江畔,誰也沒有想到,這座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山,居然以另一種姿態(tài)進人了人們的視線。
徐悲鴻的一幅代表作品,叫作《愚公移山》,與《奔馬圖》《田橫五百士》《九方皋》等作品齊名。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940年,雖然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列子·湯問》,其靈感卻起源于博南山區(qū)人民群眾搶修滇緬公路的壯舉。這時候,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zhàn)爭進人最艱難的階段,日軍占領(lǐng)了大半個中國,對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重慶已經(jīng)形成了半包圍之勢,只有作為大后方的西南地區(qū)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根據(jù)地,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guān)頭苦苦抗爭。這時候沿海地區(qū)所有的國土均被日軍占領(lǐng),盟軍對中國的海上支援全部被切斷,就在這樣的緊要關(guān)頭,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成為國際支援物資進入中國的唯一通道。
滇緬公路從昆明起始,沿途經(jīng)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出國門]進入緬甸,直通印度洋。這一條公路所經(jīng)過的地方,正處在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沖撞區(qū),到處是高山深谷、懸崖急流。這條長達九百多公里的公路,從1937年冬天開始修筑,美國人預測要三年才能修通,但是,經(jīng)過云南公路沿線三十個縣的二十萬民工的肩扛手刨,僅僅九個月就修通了,被稱為“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一樣的奇跡”。滇緬公路是公路沿線各縣的人民群眾用鋤頭挖出來的、用肩膀扛出來的用汗水澆出來的、用生命墊起來的,在永平縣境內(nèi)有七十八公里長,博南山見證了永平人修筑滇緬公路的艱辛。博南山所在的永平縣,至今都只有不到二十萬人。當時,很多青壯年男人都當兵上前線去了,每天參加修路的三千名勞工,大多是婦女、孩子、老人。此刻的博南山,與瀾滄江濤聲一起陪伴它的,是哺乳期的女人、互相扶持的翁嫗、稚氣未脫的少年,為了這一條維系著中華民族命運的滇緬公路,曾經(jīng)與世無爭的他們,自帶干糧,離開田園,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成為浴血奮戰(zhàn)的人。是的,他們在滇西大地上,在博南山的山野間,同樣是最危險的——為了切斷這條國際支援物資進人中國的生命線,日軍派出轟炸機沿途對公路、橋梁和筑路民工進行狂轟濫炸。博南山始終沉默不語,但是它同樣也見證了一顆顆炸彈飛落、一個個民工仆倒的過程。那些失去生命的人,都曾經(jīng)是幽居山里從未出過遠門的農(nóng)民,漢族農(nóng)民、彝族農(nóng)民、白族農(nóng)民、傈僳族農(nóng)民,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博南山里,生活在博南山周圍。當他們在修路工地上死去,便死在了故鄉(xiāng)的土地上。他們從滇緬公路經(jīng)過的山野回歸到自家房前屋后的山野,從此融入土地,平靜地生活著。死去的人和活下來的人,曾經(jīng)的過往都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后來的歷史證明,滇緬公路修通以后,盟軍援助中國的物資,以武器、車輛藥品、石油、棉紗等形式進人中國,最后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飽經(jīng)滄桑的中華民族,終于傷痕累累地從泥淖里緩慢地爬起來站起來,邁步,走出去。
硝煙散去,蜿蜒蛇行于高山深谷之間的滇緬公路上依然有車輛在奔忙,但是數(shù)量不再那么密集,車轍不再那么沉重。博南山也重新回歸它慣有的沉寂,茶馬古道上悠然行走著趕馬人,關(guān)邊的松林里羊群隱現(xiàn),楊升庵居住過的茅屋爬滿野藤,潺潺流淌的溪水里映照著古老的核桃樹的影子,從瀾滄江對岸過來的行人唱著斷斷續(xù)續(xù)的山野小調(diào)……
總有一些東西會在歷史里沉淀下來。永平縣公路段恐怕是全國罕見的建有公路歷史博物館的一家基層單位。剛走進公路段大門,就在院子里看到一口古井,據(jù)說是當年飛越駝峰航線的美國人挖的。古井旁邊是永平民工當年修筑滇緬公路的雕塑,其中的大石碾居然是當年的實物。在博物館的陳列室里,各種實物和圖片把歷史拉近到眼前,彌漫著一種凝重的氣息。在玻璃柜里,陳列著一張毛筆書寫的便箋:“逕啟者查:貴縣民工所作功果高射炮便道土石方工程,自八月甘八日至九月甘四日止,計完成三公里,合國幣肆萬伍仟元整,除扣開工費等壹萬伍仟元外,應發(fā)國幣叁萬元整,相應檢同工程請款憑單伍張及收據(jù)乙紙隨函附送,即希貴縣長查照加蓋官印派員送所洽領(lǐng)為荷!”這是一張撥款通知在當時應該是非常普通的,但是現(xiàn)在看來,卻又是極不普通的。類似的證物,絕大多數(shù)都消失在歷史的塵煙里了,只有那條滇緬公路還在,它經(jīng)過博南山,向東通往大理、昆明以及更遙遠的地方,向西通往保山騰沖、緬甸以及更遙遠的地方。
當然,世事善變,某些事物,以它經(jīng)歷了自己獨有的輝煌與榮耀之后,終究會隱到歷史深處。滇緬公路也是如此,2002年9月29日,一百六十六公里的大(理)保(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跨越橫斷山,仿佛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沿著當年滇緬公路的走向,再一次從大理出發(fā),經(jīng)過幾度沉寂的博南山,跨過瀾滄江,一路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