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軍 肖洋桂 蔡政
石門縣南北鎮(zhèn)金河村正在硬化的公路上,施工人員頂著烈日,干得熱火朝天。這條土公路長10多公里,在山嶺間蜿蜒,從金河村村部通往該村最遠的一個自然村白竹山,將沿途其他自然村串聯(lián)起來。去年初,土公路修通,結(jié)束了常德市最后一個自然村不通公路的歷史?,F(xiàn)在,村里又在抓緊將它硬化。
金河村由5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是常德市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交通不便,經(jīng)濟十分落后。如今,不僅路通了,村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14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元。村民說,村里的變化離不開一個人——張忠富。
張忠富是石門縣文旅廣體局文化市場綜合執(zhí)法大隊大隊長,曾被評為全國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先進個人,獲得過全國查處侵權(quán)盜版案件有功個人二等獎。2016年10月,張忠富被派駐金河村扶貧,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扎根大山,默默奉獻,帶領(lǐng)村民改變貧窮面貌,被評為石門縣脫貧攻堅功臣、常德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修通“天路”
在金河村村部通往白竹山的土公路上,張忠富在指揮施工。他說,白竹山海拔高,低溫來得早,道路硬化要趕在11月完工。鄉(xiāng)親們也早盼著把路修好,一位白竹山八旬老人覃事法走了6個多小時山路找到張忠富,說他們出去辦個事,一天一趟兩頭黑,做夢都想修路。
張忠富深感責任重大,駐村不久便去白竹山走訪。第一次去有村民陪同,可山路險峻,中途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村民毛傳斌堅持下來,他說:“我當時想,扶貧干部如果能吃這個苦,那修路就有希望了。”后來,張忠富先后徒步上山20多趟勘察線路,鞋子穿爛了幾雙。
2017年底大雪封山,張忠富步行20多公里,到白竹山開會商量修路的事。“第一次見到這樣不怕苦、不怕累的干部。”覃事法立刻捐出多年存下的6萬元錢,其他村民也紛紛捐款,道路動工后還自發(fā)為施工隊送水送飯。
去年初,一條拐了10多道彎的“天路”,越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從金河村村部通到了白竹山。去年8月,白竹山村民覃事善在勞動時不慎受重傷,被車送醫(yī)院搶救后脫險。出院后,覃事善見到張忠富就叫他“恩人”。覃事善說,如果公路沒有修通,只能抬著步行去醫(yī)院,像他那樣重的傷情,“只怕抬到半路人就清白(去世)了”。
大興產(chǎn)業(yè)
路修通了,如何讓百姓脫貧致富?望著莽莽群山,張忠富苦苦思索。
村民居住在山上,主要靠種玉米、搞養(yǎng)殖為生。因道路不通,農(nóng)產(chǎn)品銷不出去。2014年,金河村貧困戶有181戶572人,占全村人口的59%。
張忠富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村里有近4000畝野茶,村民自產(chǎn)自喝。張忠富請來專家指導,對野茶進行改造,并發(fā)動村里能人成立合作社、建工廠。村里茶園建起來了,現(xiàn)在村里茶葉年收入達400多萬元,有109戶村民獲益。今年,在張忠富奔走下,縣經(jīng)投公司進村開發(fā)“禪茶祖庭園”,未來收益將更可觀。
金河村有養(yǎng)土蜂的傳統(tǒng)。為了提高蜂蜜藥用價值,張忠富引進1萬多株五倍子幼苗在村里栽種,計劃連續(xù)栽種幾年,既作藥材,又為土蜜蜂提供新花源。現(xiàn)在全村養(yǎng)蜂規(guī)模達1200多桶,年收入有120多萬元,是以前的4倍多。
目前,金河村已形成野茶、野蜂蜜、中藥材等產(chǎn)業(yè),村民增收致富門路越來越廣,村里貧困戶目前僅有2戶未脫貧。
堅守初心
金河村五保戶蔣保成每天要到村部看一看。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我是來看看張隊長在不在,他在,我心里就踏實?!?/p>
蔣保成以前不愛勞動,還經(jīng)常上訪。張忠富駐村后,帶他去看病,又給他劈柴過冬,還動員他搞點力所能及的生產(chǎn)勞動。如今,蔣保成種植了成片的蔬菜,還養(yǎng)了小狗作伴,人勤有精神。
金河村35歲以上的單身漢有72個,加上遺留問題多,矛盾復雜,村民信訪量曾占全鎮(zhèn)80%以上。張忠富駐村后,1年訪遍全村378戶村民,了解情況、化解矛盾,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現(xiàn)在,全村實現(xiàn)了零上訪。
張忠富把群眾當親人,群眾也很信賴他。去年,石門縣實現(xiàn)全縣脫貧摘帽,金河村村民擔心張忠富會離開,有76位村民自發(fā)寫信摁手印挽留。張忠富最后也選擇留下。
駐村近3年,張忠富沒休過年休假,女兒患病住院他也沒有陪過,妻子多次送他進村時,都是流著眼淚與他道別,他自己也兩次病倒在村里。
有人勸張忠富“見好就收”,家人更需要他,他也是54歲的人了。但張忠富指著胸前每天都會佩戴的黨徽說:“村里脫貧成果需要鞏固,我還不能離開。作為黨員,要堅守初心,應當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jù)石門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