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英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越來越重視一個“活”字,即課堂氣氛是否活躍。而是否活躍的標準又是學生舉手是否積極,回答問題的聲音是否洪亮,舉止是否大方等。對一堂好課評價的標準是課堂是否“鬧”起來了。因此,很多老師為了使自己的課堂“鬧”起來,在課堂上出現(xiàn)了很多像“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簡單而又頻繁的問題。表面上看,學生興致勃勃,情緒高昂,課堂氣氛活躍。實際上,這樣的問題缺乏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沒有實際意義,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激發(fā)。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要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及知識掌握的深度,教師在設計問題方面要下功夫,動腦筋,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講究提問的藝術,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三個階段注意提問的藝術性。
一、課前的提問應具有誘惑力
學生課前預習的好壞決定課堂效率的高低,沒有預習的學生,他在課堂上就像一頭被牽著鼻子的牛,讓他往哪走,他就往哪走。失去了牛繩,他甚至迷了路。這樣的學生上課缺乏主動性,容易感到迷惘。那如何才能保證學生課前預習好功課?我想絕對不是教師簡單的“請預習”這三個字就能做到的,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頑皮,貪玩,性情比較浮躁,難以靜下心,單純“預習”兩個字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耳邊風”。我認為教師首先應該預習教材,充分把握好教材,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計一個能吸引學生的問題,要讓學生一看到問題,就有解決問題的欲望,有看課文的沖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認真地預習。我在教學《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這一課前,我是這樣設計預習題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水滸傳》中有多少條好漢?你們了解哪些好漢?本文介紹的魯智深因不守清規(guī)戒律,在五臺山遭到師兄們的排擠,呆不下去,來到大相國寺,像他這樣的人為什么還稱他為好漢?從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來?當我上課了解預習情況時,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把握得非常準確,也了解了不少有關的課外知識。我感到課堂時間充足,學生學得輕松、開心,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
二、課中的提問應具有創(chuàng)造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許多思維活動往往從質疑開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巧設疑問。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靈活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提問。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零碎,應提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獨特問題。這樣,你的課堂才會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探究,去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并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我在教學《孔明借箭》一課時,一節(jié)課我只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讀了故事,你認為孔明借箭怎么樣?(引導學生說出“妙”字)那“妙”在哪?問題提出后,我要學生先默讀思考,再小組交流,再請小組代表匯報。沒想到學生的匯報將“妙”處剖析得淋漓盡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有個學生居然講到了“妙”還體現(xiàn)在孔明謀略上,本是“造船”,孔明卻想到了“借船”,太不尋常了。通過“妙”處的分析,學生不僅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還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特別是孔明形象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小說教學的重點、難點很快就攻破了,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課后的提問應具有鑒賞性
語文教學除了要求學生能讀懂課文內(nèi)容,提高閱讀能力和掌握知識要點外,還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得到根本的提高。當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應向學生提出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籠統(tǒng)的問題。這個問題著重在于鑒賞課文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會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能在寫作中靈活運用寫作技巧。如教完《巫峽賞霧》這一課后,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你認為本文在寫景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提出問題后,我總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完成,等下一節(jié)課利用課前十分鐘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非常認真細心,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本文運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且中間3~7段每段有一個總起句;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方法來描寫景物,且注意動靜結合,將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有的學生說作者觀察仔細,想象奇特,使人有一種身臨情境的感覺……他們說的每一個方面,我都要求他們找到相應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分析。經(jīng)過這樣的賞析,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無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也很好地完成了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好問題不容易,堅持做好這三個階段的提問就更難。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提問的藝術,要利用自己設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引入知識的迷宮,引導學生尋非探奇,探明底里,然后在山重水復,峰回路轉中走出迷宮,讓學生頓覺豁然開朗,一片光明,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學會審美,在樂中求知,在樂中成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