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青
【摘要】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與學業(yè)質量要求真正落實到學科教學中的要求。文言文作為初中語文教學重點,其對學生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積淀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在闡述文言文教學的困境的基礎上,闡述了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導向、方法選擇和評價更新,試圖追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新希望。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
初中文言文的教學面臨著“行到水窮處”之窘境:教學導向目標枯燥乏味,或重言輕文,見文言文的教學變成文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掌握;或重文輕言,在未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大談特談文化內(nèi)涵。教學方法選擇混亂無章,無目的或形式單一,導致課程趣味性凋零,思維碰撞未見,審美創(chuàng)造毫無。教學評價方式落后單調(diào),重點僅僅放在了重點文言知識和語法的掌握上,對于學生是否真正領悟古人智慧、傳統(tǒng)文化之美這些動態(tài)表現(xiàn)卻未作要求。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文言文教學既是時代要求,也為我們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兩手抓,即文言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與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對視中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情操,最終達到育人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這也為我們對于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導向、方法選擇和評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zhàn)。
一、目標導向——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為文言文教學提出了總體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四者相輔相成,在目標導向中均要有所體現(xiàn)。
首先,目標設定要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在掃清字詞障礙中理解文章大意,在學習文章中帶動重點實詞虛詞的理解,實現(xiàn)“文”“言”不分家。正如《記承天寺夜游》中便可抓住關鍵詞“閑”去理解詩人的豁達;而在《愛蓮說》易理解的文章中設置為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帶動各種虛詞實詞的理解和識記。
其次,注重學生語言的外化,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人類實現(xiàn)知識、經(jīng)驗、思想和能力的形成的途徑,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有著強烈的標新立異感,他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和感受,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我們要因生而定。如,教學《桃花源記》,我們可以設定“你如何看待桃花源里的人的生活方式?”或是“如何深層次地看待武陵人的不守信用”的開放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
再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向學生展示文言文中的物之美,人之美,景之美,精神之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不斷陶冶學生的性情。
二、方法選擇——要它驕傲地捧出輝煌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常見到此種畫面: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如奔騰之黃河,學生在講臺下奮筆疾書如八爪蜘蛛,畫面很美不敢看。這樣的課堂看似充實卻枯燥乏味,教師嘔心瀝血含辛茹苦,學生僅僅是充當聽眾而無思考、反問之空間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有活力,讓教學積極性得到舒展。
1.在激趣中品文言
文言文的教學面臨著年代不通和語言不通兩大難題,學生往往對此望而卻步。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還原歷史本相,讓學生對文言環(huán)境有著比較全面的理解。利用學生喜新熱衷自我表現(xiàn)的特點,設置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扮演中加深對文言文中內(nèi)容的理解,在不斷地揣摩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角色扮演不能僅僅流于形式,需要學生在課下的資料積累和各種揣摩,同時角色扮演的文言文選擇最好是容易理解的。
2.在碰撞中煉思維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蔽难晕呐c我們的現(xiàn)在相隔甚遠,古人的觀點放在今天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要善于抓住碰撞的思維點,讓學生在語言組織和鍛煉中發(fā)散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學《木蘭詩》中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象當時征戰(zhàn)的激烈狀況。也可以就花木蘭這一剛烈女子形象與歷史上的虞姬等同樣具有剛烈形象的女子進行比較,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為學生的比較、綜合、分析等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3.在誦讀中品味美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其語言或言簡意賅,或優(yōu)美華麗,或工整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誦讀。學生在文言文的誦讀中不僅能提取出古代的各種文化信息,也能透視出古文背后的文化心理構造。誦讀教學中要注重誦讀時的語音、語調(diào)、節(jié)奏、情感和肢體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舒展性,教師的成功范讀需要課后的精心準備,同時教師課堂上展示出來的范讀也不應該成為學生固定不變的模板,應鼓勵學生誦讀出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誦讀的方式也應該多種多樣,如果全部都是全篇誦讀費力費時間,這個時候則要求教師要善于把握誦讀的片段的擇取,讓學生在誦讀中有不同的感受。
4.在淵博中傳文化
文言文囊括的方面眾多,都是組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從字入手挖掘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要從人入手感悟優(yōu)秀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這些挖掘和感悟需要教師淵博的學識積累和人格魅力,如何將這些知識講解得引人入勝,絲絲入扣將會影響學生的吸收度。教師的淵博好學對于學生有著春風化雨之熏陶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激勵學生去尋找更多的優(yōu)秀篇章,不斷提升自己,讓文化薪火相傳。
三、評價更新——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
教學評價是指在科學的標準下對教學過程以及效果進行質和量的評價的過程。首先,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評價觀念,讓評價成為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助力;其次,評價的關注點要百花齊放,對文言知識的掌握,思維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創(chuàng)造和文化的傳承皆要有肯定性和指導性的評價。再者,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不能僅僅是教師或是家長的壟斷性評價,應該關注學生自身以及其他學生的評價,讓評價不再權威。
文言文的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它承載著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應該不斷汲取先進的科學知識,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我們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樂觀,更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毅力,讓文言文教學不斷充滿著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胡宏麗.堅守與創(chuàng)新:百年中小學文言詩文教學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0.
[2]張亞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