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非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現(xiàn)階段,我國已經(jīng)逐漸步入融媒體時代,而媒體機構屬于我國各項文化傳播的第一執(zhí)行主體。本文從融媒體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以期為更好地報道中國飲食文化,宣傳飲食文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環(huán)境;中國飲食文化;傳播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非得選一樣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東西,大概就是“吃”了。要想保證有效地通過融媒體將吃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相關的媒體宣傳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重視對于吃文化認知度的提升。具體而言,中國的吃文化有諸多較為顯著的特點,例如,多元性、地域性、包容性、禮儀性以及模糊意會性等,相關宣傳必須重點突出中華文化的這些特性,深入挖掘這些特性的具體內涵。
一、融媒體時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報道方式
日常生活中,人們見面打招呼:“吃了嗎?”,“吃”成了最能表達中國人感情的東西。因此,也就有了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嘆;毛主席“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豪邁;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的樂觀淡定;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的江南景致;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農家樸實熱情……日常生活中,逢年過節(jié)、家庭聚會、老友重逢都少不了要吃一頓;若逢婚喪嫁娶、開張喬遷、升學生辰等人生大事更是少不了大開宴席。“民以食為天”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寫照。
(一)深刻報道中國飲食文化
融媒體環(huán)境下,要宣傳中國飲食文化就要闡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由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組成的,融合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化在中華文化大框架下包容共生,就像中國的飲食,天南地北山珍海味無所不有的食材;扒、炸、炒、熘、燒、燉等各式各樣的加工工藝,川湘魯粵徽等各色菜系,琳瑯滿目,應接不暇。
(二)報道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
融媒體時代,宣傳中國飲食文化就要闡述飲食文化的地域性。中國幅員遼闊,物產、風俗各異,各地文化也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中國的飲食也深深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中國向來有“南米北面”的說法,日常主食就不同??谖渡嫌钟小澳咸鸨毕獭钡牟顒e,進而又在不同地區(qū)細分出了八大菜系??傮w來說,北方菜大多色艷味重,而南方則以清淡精致為特色。
(三)報道飲食文化和包容文化之間的關系
中國文化是一種包容性的文化。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始終吸納包容、融合發(fā)展。不同于西餐傾向于用單個食材作為主要材料,中國的很多菜肴會將多種食材混合在一起。如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食物的餃子,一口咬下去便能體味到肉的鮮、蔬菜的香和面皮的筋道,一餐只吃一種食物也能滿足口感,又能顧全營養(yǎng)。《左傳》中晏子就提到過“中和之美”,萬物在中和的狀態(tài)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繁育發(fā)展,但也能求同存異,達到有如百花齊放之境。
(四)報道飲食文化的禮儀
中國文化極重禮制和儀式感,講究長幼尊卑有序,這些在飲食方面也處處得以體現(xiàn)。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周代的列鼎、漢代的套杯以及此后各朝的飲食器具,都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等級的使用者各不相同,且往往造型精巧、裝飾優(yōu)雅精致,禮制森嚴之下不乏美感,也體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注重情調的特點。此外,在落座、動筷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講究,以長者和主人為尊,用餐時也有“食不言”等禮儀規(guī)矩。
中國文化講究“度”的分寸感。中國人做事,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對時間、機會、遲早、大小、輕重、多少等都要好好把握,細細拿捏。飲食亦是如此,—切適度而為,原料、火候、菜量都掌握得極有分寸,方能夠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二、對飲食文化中的特定詞匯進行報道
中國文化是一種“模糊意會”的文化,對事物的表達經(jīng)常是一個大約、模糊的描述,說而不透,需要個人去領悟。我們常常見到中餐食譜上“添加鹽少許”“味精少許”“中火燉煮片刻”等描述,對很多人尤其是對于外國人來說,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少許到底是多少,中火到底是多大,片刻又到底是多久?
三、結語
若有人問中國文化是怎樣的,且?guī)L嘗中國的各色佳肴吧,細細品味每一道菜,用心感受用餐的氛圍,中國文化便在餐桌上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