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霞
何為語文?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在一起就叫語文。而在通常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卻收效甚微,不了解課文內容,沒積累好詞好句,甚至不會用語言表達心中所想。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忽視了語文的獨特任務——語言文字訓練。語言文字訓練主要在課堂上進行,那么怎樣在語文課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呢?以下是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借助課文插圖,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小學語文課本中配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插圖,特別是新編教材,書中插圖更是艷麗多彩,活潑有趣。這些圖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記憶。同時,也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材料。
例如:《傾斜的傘》一課的彩圖,讓學生從兩幅圖畫中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進行局部觀察,然后要求他們說出觀察所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觀察的準確性,還可以訓練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培養(yǎng)了思維的邏輯能力。
二、抓重點詞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講授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內涵,深化一處,輻射全文,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中有這樣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引導學生理解“千斤巨石”。通過這個詞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了邱少云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寧愿忍受劇痛也紋絲不動,體會他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
三、利用修辭手法,進行語言訓練
講課文時,抓住課文所用的修辭手法,不僅使學生了解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造詣,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例如:《荷花》一文,寫荷葉的形狀及顏色,作者用了比喻句描述,即“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而寫荷花的形狀,作者又用了排比句,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把花瓣展開時不同形狀的美展示給學生,學生仿佛親眼看到荷花在荷葉中冒出來的情景,增加了對荷花的喜愛,并引導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這樣的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通過感情朗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課文豐富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的。利用感情朗讀的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而且又助于提高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例如:《筍芽兒》一文,春雨,筍芽兒、竹媽媽三者的對話:朗讀時指導學生:筍芽兒還非常嬌嫩,讀時用“撒嬌”的語氣;春雨希望筍芽兒趕快長大,讀時用“期望”的語氣;竹媽媽害怕寒風凍著筍芽兒,讀時則用非?!瓣P心”的語氣。這樣提示,學生明白了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人物的語言有不同的語氣,同時,學生還明白了筍芽兒生長和氣候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
五、設計課堂練習,進行語言訓練
課堂練習設計的好,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語言文字蘊含的意義及其在文章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設計練習時,讓學生把“綠”換成“到、吹”,然后,引導學生比較用那個詞用的好?為什么?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綠”字把春天的意境寫活了,而其他詞無法體現(xiàn)出來。這一練習,學生了解了作者用詞的準確,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總之,只要我們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努力上好訓練型的語文課。多年來,語文教學“費時多,收效低”,學生語文素質不盡人意的想象,一定會隨著訓練步步落實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