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英
兒童文學的對象是6-12歲的兒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齡特征,適合這一年齡段兒童閱讀理解的多為兒童文學:童話、寓言、科幻、卡通等,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因其語言淺近生動、主題單一明朗、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兒童的歡迎,而這一時期的兒童多在學校接受小學教育,因此,兒童文學也被稱之為“小學里的文學”。
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兒童教育,促進兒童身心發(fā)育和成長。從這一點來說,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老子》),兒童文學之于兒童不僅是課外讀物,而且對兒童的品格底蘊、社會責任感、健康的審美意識、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的啟蒙和奠基作用,使其在小學教育和整個語文教育體系中都處于極端重要的地位,兒童文學的閱讀對象及其閱讀功用,也使其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文學進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時期,當時的“新學制小學國語教科書”就選用了許多童話和兒童詩歌。兒童文學也一直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經(jīng)過學習能夠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一、二年級的閱讀文類更是被明確指定為童話、寓言、故事以及淺顯的古詩等。
兒童文學在小學生課外讀物中占有主體地位,兒童文學的“兒童”特性,在于它的視角與兒童相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看世界、看生活,形象而生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情感投入。學生對于符合他們興趣的文學作品,也樂于接受并沉醉其中,并從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升語言能力,這也就讓學生們樂于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外讀物的主要來源。
兒童文學為小學生開展朗誦會、故事會、表演等一些課外活動提供了豐富資源,是語文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擴展,也有利于教師形象地把握兒童心理,更新教育觀念,領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
二、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增強對文學的興趣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認知能力未必成正比,卻與文學的熏陶密不可分。兒童文學以兒童的視角、生動的語言,通過形象化、擬人化、游戲化的描述,能夠在吸引學生去感悟、體驗世界的同時增強對文學的興趣。
2.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
美好的事物能夠讓人從內(nèi)心深處感到愉悅和滿足,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人文素養(yǎng)面對外部事物的反應。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從兒童的啟蒙階段開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兒童文學在這方面恰恰能夠起到重大的作用。文學本身就是美的,它所謳歌的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會對其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審美能力產(chǎn)生積極作用。如《丑小鴨》通過塑造丑小鴨的藝術化、擬人化形象,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美,什么是對美的向往和追求,而孩子們在以自身代入丑小鴨這個角色的時候,也就在不自覺之中提升了對美的價值追求。
3.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jiān)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guī)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yōu)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比~圣陶更是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毙W階段正是培養(yǎng)兒童讀書習慣的最佳時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是受益終身的,兒童通過閱讀和不斷的質疑、探究,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于他們?nèi)松^、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4.激發(fā)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個人能否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標志,想象力的開發(fā)需要從早期教育開始。兒童文學能夠為學生們營造一個非常美妙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作品中的形象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在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由于傳統(tǒng)教育的某些弊端,我國兒童的想象力普遍匱乏,將兒童文學納入語文教育將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兒童文學是以幻想為特征,以傳播科學知識、探索科學奧秘為目標,既有故事性,又能有效刺激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引發(fā)他們超越現(xiàn)實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甚至對他們未來人生的選擇都有積極作用。
三、通過兒童文學走進“童心”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兒童文學素養(yǎng)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她擁有了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小徑。她會帶領學生走進“電車學?!?,在閃爍著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邊的小豆豆》一同成長;她會讓孩子們走進《巨人的花園》,和那個孤獨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愛,善良,助人為樂……一個具有兒童文學素養(yǎng)的老師,讀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獨到之處,對于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從文體特點出發(fā),順著作品的“肌理”讀。對于選入教材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縮略版或者節(jié)選版,因為具有背景知識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幾縷枯干的枝,教師也有辦法讓它長成枝葉婆娑、搖曳多姿的大樹。沒有兒童文學素養(yǎng)的教師,解讀時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熱愛兒童文學的閱讀,在大量的兒童文學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以及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帶領學生閱讀、欣賞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內(nèi)涵非常豐富,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說來聽聽”,尊重學生富有童心童趣視角獨特的見解,自由討論后老師可以強調某一種價值判斷,但應避免主題先行、主題歸一。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依賴于情感的體驗。不少課堂上,教師往往滿足于展示個人對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著學生達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經(jīng)歷酣暢的情感體驗和成長的同時,獲得語言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程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對親密的伙伴,其實他們的相遇是一種必然,用兒童文學的視野來考察小學語文教學,將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很多新鮮的空氣。教師們應善于通過兒童文學作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充滿歡樂,充滿童真,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幼兒園(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