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源于人類對于族群生活的自然情感。在中國,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愛國主義,有法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有孫中山的革命愛國思想,有五四運動的民主愛國思想。五四運動把愛國主義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愛國主義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的中國。
關鍵詞:五四運動;忠君愛國;革命愛國;民主愛國
人類的原始情感有著對于族群和故土的深厚眷戀,中國古代就有“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兮”的描述。不過,在進入階級壓迫的國家時代,被壓迫階級也有“誓將去汝,適彼樂土”的吶喊。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歷史意識形態(tài),也有著不同的思想內(nèi)涵。在中國歷史上,有法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有孫中山的革命愛國思想,有五四運動的民主愛國思想。五四運動把愛國主義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愛國主義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的中國。
一、法家的忠君愛國思想
中華先民很早就從事定居農(nóng)業(yè),棲息于遼闊肥沃的田土間,聚族而居,世代相沿。“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保ò拙右?《白氏長慶集》)敬祖崇圣是華人的歷史情懷,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jīng)》的“雅”“頌”就是敬祖崇圣的詩篇。敬祖崇圣并不就是愛國思想,而是可以不愛當下這個國的,可以“誓將去汝,適彼樂土”。在《詩經(jīng)》中,就表達了愛自由比愛國更深厚的思想意識。在階級分化和階級壓迫的國家中,被壓迫階級是沒有天然的愛國心的。可以說,愛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性,是最基本的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從自由的人性論和歷史觀考察,我們看到,人類社會的奴隸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勞動成果,建筑奇跡,卻由于其殘害人性而內(nèi)在解體。奴隸們反抗束縛而逃亡,就是奴隸社會解體的根本原因。所以說,愛自由的奴隸是不愛國的。這里補充一句,正統(tǒng)理論所說的奴隸制被封建制所代替是由于封建制生產(chǎn)力更強大,其實是一個繞開實質(zhì)的理論。歷史的實際是,奴隸制是能干大工程大事情的制度,是創(chuàng)造了古代工程奇跡的勞動制度,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及中國的古長城,都是奴隸制勞動的建筑奇跡。只是由于這個制度違背自由的人性,最終難以為繼。或者說,是奴隸的逃亡,追求相對的自由,使得奴隸勞動奴隸制度自然解體。后來的專制社會,也都曾經(jīng)用奴隸制勞動來創(chuàng)造一些巨大工程,如秦始皇陵、京杭大運河以及其它等等。
愛國主義是一種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集成于君主統(tǒng)治的政治形態(tài),而法家則是忠君愛國思想的倡導者。也可以說,法家思想就是中國皇權(quán)專制社會的理論模型。其變法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的宗法國家觀念,以君為國,構(gòu)造了君道主義的國家信仰及帝制國家觀。法家韓非認為,君主是獨一至上的,國家只是君主的工具,“國者,君之車也?!保ā俄n非子》)君主是國家之主,所以,君主在上臣民在下,國家是一個君—臣—民的等級制度。馮友蘭曾解釋說,中國傳統(tǒng)法家不是單純的法學家,而是政治學家,是政治謀略家和理論家。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致用法家思想,忠君愛國遂成為中國社會的根本的意識形態(tài)。司馬遷《史記》記載,秦王(后來的秦始皇)讀到韓非的《孤憤》、《五蠹》二文,發(fā)出感嘆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也仿佛就是對秦始皇進言的:“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保ā俄n非子》)法家三綱思想就是專制主義的社會法網(wǎng)?;实壑贫戎?,帝王還是政治上和思想上和趣味上的最高權(quán)威,是政治正確思想正確趣味正確的代表。韓非特別強調(diào)了言論、行為和思想道德必須統(tǒng)一于君主之法令,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肮拭髦髦畤?,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保ā俄n非子》)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就是要塑造對于權(quán)力的崇拜和信仰,構(gòu)造忠君主義的政治宗教和政教傳統(tǒng)。
忠君愛國,是專制社會的政治正確。在中國專制主義的政治形態(tài)中,官方意識形態(tài)是“陽儒陽法”,是法家為體儒家為用;儒學成為政治的附庸,圣道附庸于君道。但儒家維護宗法社會,追求德治,其大一統(tǒng)思想并不以忠君愛國為歸依,而是有著明顯的民本思想和大同理想?!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罚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保ā抖Y記》)都是儒家的社會理想。所以,明末清初儒生思想家黃宗羲才能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quán),反對專制主義的忠君思想。這樣的新思想,在近代中國成為一股不斷生長的力量。
二、孫中山的革命愛國思想
孫中山是一個愛國者,曾經(jīng)也是一個改良主義者。1894年初,孫中山寫了一篇長達八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上書建議清政府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興辦學校,培養(yǎng)人才;設立管理農(nóng)業(yè)的機構(gòu),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開礦山,修鐵路,開辦近代工業(yè);實行保護近代工商業(yè)的政策等。是年6月,他到達天津,通過關系找到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盛宣懷讀過孫中山的文章,頗為欣賞,就帶他去會晤李鴻章。當時,中日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李鴻章正忙于練兵,當他聽說孫中山是個二十多歲的醫(yī)生時,便很不以為然。雖經(jīng)盛宣懷竭力推薦,李鴻章還是拒不接見,也不看孫中山寫的是什么,只是交待手下等打完仗以后再說。這次求見李鴻章的曲折結(jié)果,使孫中山對改良救國不再抱有幻想,而從此踏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孫中山曾說過:“今舉我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而為俎上之肉,餓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蠻力,雄視世界……而當此千鈞一發(fā)之秋,不得不自進為革命之先驅(qū),而以應勢之要求?!辈⒙暶鳎袊锩恰盀橹巧n生,為亞洲黃種,為世界人道”。(《孫中山全集》)充滿愛國之情的孫中山,可以說是被逼無奈,才試圖用武裝革命手段來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從而使中華民族改頭換面國民富強。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為宗旨的興中會的建立是孫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根本,從此,在革命愛國思想指引下,在盟軍戰(zhàn)友的支持下,以孫中山為領導人的革命武裝起義進行了數(shù)十次之多。在這些起義中,雖然屢有失敗也有一些失誤,甚至重大的犧牲,但孫中山毫不氣餒、越挫越勇,在失敗中不斷進取和改進。革命的洪流最終于1911年將滿清王朝推翻,結(jié)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忠君愛國思想開始被埋葬。然而,袁世凱的帝制復辟使得中國社會又行倒退,民心不安。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孫中山又一次凝聚革命力量,將各股小力量的民眾力量擰成一股繩,從而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革命、第三次革命,直到袁世凱垮臺。
孫中山愛國思想的發(fā)展過程是同中國革命的發(fā)展過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清醒地指出:“今天我們要來拯救這個中國,要從那一條路走呢?我們就是要從革命這條路走,拿革命的主義來救中國。”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革命愛國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的實施“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孫中山全集》)進而實現(xiàn)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民族主義,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軍閥,求得國內(nèi)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quán)。民權(quán)主義,主張人民有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權(quán)(政權(quán))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jiān)察五權(quán)(治權(quán))以治理國家;即政府擁有治權(quán),人民則擁有政權(quán)。民生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有兩個,一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權(quán),二為節(jié)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三民主義有中西思想之融合,對于中國革命行動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孫中山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tǒng)”的思想,早在同盟會成立前就宣稱:“余之主張為‘大同主義’?!痹?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中,他提出了“民族之統(tǒng)一”、“領土之統(tǒng)一”、“軍政之統(tǒng)一”、“內(nèi)政之統(tǒng)一”、“財政之統(tǒng)一”等五個統(tǒng)一,維護國家的完全統(tǒng)一。
三、五四運動的民主愛國思想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中的社會運動,是中國社會第一個民主運動,是愛國主義精神與民主科學精神的結(jié)合。五四運動不是歷史上的農(nóng)民運動,也不是義和團運動,而是新青年運動,是與新文化運動相互“包孕”(陳平原語)的,提出了自由民主的新口號??梢哉f,新文化、新青年、新的愛國主義,體現(xiàn)了五四運動的新氣象。作為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面臨的是民族危亡的問題,是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也是第一次實現(xiàn)了知識分子與勞動群眾的結(jié)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協(xié)約國之一,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zhàn)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甚至還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quán)益轉(zhuǎn)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后,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yè)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并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quán)。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法政專門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們情緒激昂,最后定出四條辦法,并決定第二日齊集天安門示威。四條辦法是:聯(lián)合各界一致力爭;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合約上簽字;通電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游行示威運動;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決議下午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游行示威。到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高呼“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等口號。學生們在游行中痛打了章宗祥,從請愿發(fā)展到暴力對抗政府,并引發(fā)“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后,軍警出面控制事態(tài),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影響廣泛。此后,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三人相繼被免職,總統(tǒng)徐世昌提出辭職。
可以說,五四運動是一場新的現(xiàn)代的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把愛國主義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愛國主義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的中國。五四運動的民主愛國思想是中國社會現(xiàn)代新文化發(fā)展的結(jié)晶,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必然結(jié)果。從嚴復提出的“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到新文化運動的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新思想新知識在中國社會日益?zhèn)鞑ビ绊戦_來,追求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成為社會潮流。應該說,新文化的傳播得益于新的知識分子的推動,造就了一批新式大學和新青年,成為新生的民主力量。這樣的一批人,不同于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體,他們是以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價值標準,借助知識和思想的力量,承擔公共良知、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識。在新文化潮流中,《新青年》等等雜志、包括少年中國學會、新民學會、平民教育講演團等等的社團組織應運而生,推波助瀾,愛國主義思想注入了新的民主的內(nèi)涵。自此以后,中國的真正的愛國主義就是民主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