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勇
【摘要】: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轉變了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xiàn)狀,不僅將該學科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從隱形狀態(tài)徹底的挖掘出來,使其處于顯性狀態(tài),讓人們意識到了它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融入了生活化教學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將其與生活緊密的結合了起來,從而營造出和諧、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文章就著重從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道德與法治 具體應用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要求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具有的教育價值被充分的發(fā)掘了出來,并受到了學校的廣泛關注。學校不僅在課程的安排上做出了調整和優(yōu)化,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也遵循了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要求而加入了生活化教學元素,目的在于將學校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從而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德、提高法律意識、遵守社會秩序,并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同樣這也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進一步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如何將生活化因素切實的融入到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思想,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新手段來踐行行知教育,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二、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品德養(yǎng)成
教師要落實人本原則,重視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教師產(chǎn)生互動,對不會的問題當堂探討、消化。這不僅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也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我們不能僅僅是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將知識滲透到課堂內外,滲透到細枝末節(jié),而教師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感染學生,知行合一,積極的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
在一年級的課程中有這樣一節(jié)課:爭做文明小學生。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可以將按照這樣的步驟:行向善禮,就是起立、鞠躬和問好,通過多媒體播放一首歌曲《文明歌》,之后播放一個動畫短片《講文明,有禮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出課堂內容:文明、禮貌。然后鼓勵學生講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哪些講文明、懂禮貌的事情或者自己做過的事情。這樣就能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到什么是文明、禮貌,應該怎樣做,為其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形成法治精神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學生們的認知需求和情感變化,不能一味的將學生禁錮在課堂中,而是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從生活中汲取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或者鍛煉學生對書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采取課內外結合的形式,多方面的采集案例,拓展課堂教學途徑,以比賽、表演等形式將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具體的形式,讓學生感悟、質疑、探討。比如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也不同,從而就導致他們思想、行為的表現(xiàn)就不同,比如人人都要遵守社會秩序,出門在外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校學習要遵守校紀校規(guī),但學生一旦脫離了學校范圍,那么這個秩序的遵守就被拋之腦后了,上下車你擁我擠,過馬路橫沖直撞、嬉笑打鬧。教師要以此話題來導入德育思想,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危害。
四、開展課外活動,規(guī)范行為習慣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論就是生活教育理論,它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就說明學生不僅要在學校中學習知識,也應該深入到社會中,從社會中汲取知識,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的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鞏固課堂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二年級的第四單元中有一課是《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的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教師就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帶著學生走進自然,去領略家鄉(xiāng)的風光美景,或者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去探索家鄉(xiāng),街道、公園、樹林,在觀賞之后談一下自己的感受,用幾句話來表達出來。同時我們不能隨意丟垃圾,或在街道上看到垃圾要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家鄉(xiāng)不受污染,美麗而干凈。這樣的形式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也有助于他們從小樹立起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從而規(guī)范自己日常的行為習慣。
五、促進實際應用,堅持知行合一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解釋社會現(xiàn)象。因此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德育契機,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強化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結合實際生活范例,滲透德育思想,同時教師自己也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將所學運用在具體的生活中,保持知行合一。
一年級下冊中《干點家務活》就是與我們生活的真實映照。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前些年比較火的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給下班回家的媽媽端來了一盆洗腳水,并給媽媽洗腳。這不僅說明的是這個小男孩存有一顆感恩的心,也反映出了他作為家庭的一員有主動做家務的意識。那么就此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家里都幫媽媽做了些什么?然后再引導學生: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剛才短片中的小男孩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嗎?這時學生就會逐漸的意識到“做家務是因為我們愛家、愛媽媽、愛長輩”,由此就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孝”的種子。
六、結語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政治性強的學科,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載體,它對學生品德、人格及心理方面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該課程,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教育價值,并通過與生活的結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會運用,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堯竹《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2】彭繼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探究》
【3】崔顯花《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