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功
【摘要】:船舶安全航行關鍵在于三個因素協調,一是人與船的協調;二是船員與環(huán)境的協調;三是船與環(huán)境的協調。
【關鍵詞】:船舶 安全 因素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水運事業(yè)也迎來了“黃金周”。但與此同時,水運安全事故也時有發(fā)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引發(fā)人們不斷反思。本文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影響航行安全因素問題。
一、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
1.船員因素
船員因素是一項重要因素。船員不僅應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熟練的業(yè)務技能,而且應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安全意識,以及高水準的知識和技能,不僅是船員作為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在海上運輸業(yè)高成本經營活動中人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據《海員培訓、發(fā)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考試、評估和發(fā)證規(guī)則》的基本要求,船員必須經過認可的航海技術教育和培訓;所有船員必須持有基本安全培訓合格證書;船長、駕駛員、輪機長、輪機員、電機員、報務員,以及組成航行值班的水手、機工必須持有相應的適任證書。從事國際航行船舶的中國籍船員必須持有我國海事管理機構頒發(fā)的海員證和有關證書;從事客船、郵輪、危險品船、高速船和超大型船的船員必須持有專業(yè)或特殊培訓合格證書。
2、船舶因素
船舶因素分為船體結構和船舶儀器設備。船舶在航行、停泊及塢修過程中,船體結構應能承受和抵抗水壓力、風浪沖擊力、各種扭力、冰塊擠壓力、浮力、重力、貨物負載、水阻力和機械振動及塢墩反力等外力,并能保持船舶空間形狀,保證船體水密性,確保安裝設備和生活設施的正常使用及載運旅客和貨物的安全。換言之,船體結構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及可靠的水密性,以滿足營運的要求,且構件連續(xù)性好,避免應力集中,保證其上的機械設備工作性能良好。船舶儀器設備包括船舶導航雷達、陀螺羅經、磁羅經、回聲測深儀、計程儀、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AIS)、航行數據記錄儀(VDR),以及救生艇、救生筏、便攜式滅火器和固定滅火系統(tǒng)等。這些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和使用也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切實的保障。
3、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包括氣象環(huán)境、海洋環(huán)境以及交通環(huán)境。氣象環(huán)境因素包括氣溫、氣壓、風、濕度、云、霧、能見度等。霧是影響海面能見度的主要因子,無論在海上還是港口,當發(fā)生濃霧導致能見度極低時,船舶極易發(fā)生偏航、擱淺、觸礁和碰撞等事故。海洋環(huán)境因素包括海流、海浪、海冰等。海浪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的主要海洋環(huán)境因素。船舶在大風浪中航行會造成嚴重失速、舵效降低,甚至存在船體斷裂和船舶傾覆的危險。交通環(huán)境因素包括航道寬度、航道深度,以及船舶交通流量、通航秩序等。在受限水域航行,船舶會受到淺水效應、岸壁效應以及船間效應的影響,繼而影響船舶航行安全。另外,在通航密集區(qū),船舶碰撞的危險性加大,導致事故高發(fā)。
二、船舶安全航行關鍵在于三個因素協調
1、人與船的協調
在設計建造船舶時,設計者就已經將安全因素考慮在內。例如,船舶的雙層底結構增加了船體的橫向強度、總縱強度和船底的局部強度,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即使船底外板意外破損,內底板仍能阻止海水進入艙內。艙壁可以提高船舶抗沉能力,控制火災蔓延,增加船體強度。艙口圍板可以增加艙口處的強度,防止海水灌入艙內,保障作業(yè)人員安全。
在貨物積載時,船員會以保護船舶為原則。具體做法如下:注意貨物重量的垂直分布以保證船舶穩(wěn)性,即將大部分重量集中在底層艙而不是集中在上甲板;注意貨物重量的縱向分布,使船舶處于平吃水或者艉傾,而不會將重量集中在舯部造成舯垂,或將重量集中在端部造成舯拱;注意重量的橫向分布,即將重量平均分布于船舶中心線兩側,不會造成船舶左傾或右傾。
船員嚴格遵守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是保障航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每艘船都應始終保持安全航速航行,如在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任何避免碰撞的航向和航速的改變都應足夠大,大到可使他船船員通過視覺或雷達明顯觀察到。
2、船員與環(huán)境的協調
船員可以利用氣象警報、大勢、預報等信息,提前對海上災害性天氣作出預防,從而降低危險。
船員在選擇錨地時,應充分考慮錨地的水深。錨地的水深與錨泊船的安全直接相關,若水太淺,錨泊船容易觸底或擱淺;而水太深會影響錨的抓力。因此,合理的水深是一項關鍵因素。錨地是否有很好的避風條件、是否遠離交通密集區(qū)、是否有海底電纜等障礙物以及是否流速緩慢且流向穩(wěn)定,都是船員在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狹水道內,航道狹窄彎曲,海底地形復雜多變,船員可以根據最新大比例尺海圖、航路指南等信息掌握狹水道水域附近的地形地貌、可航水域的水文情況、助航標志系統(tǒng)以及船舶交通狀況,確保船舶在計劃航線上行駛。在進入冰區(qū)航行時,船員應根據冰量選擇合適航速,盡量減少航向的改變。在進行沖撞時,應嚴格掌握沖勢,及時停車,并保持船首與冰塊正面相撞。在冰中無法前進而需脫離時,可以從原路駛出。
3、船與環(huán)境的協調
在冰區(qū)航行的船舶須按規(guī)范加強甲板、外板、舷側骨架及艏艉等結構。加強的方法主要有增加板厚、加大骨架尺寸和縮小骨架間距等。
在惡劣氣象海況條件下,雷達設備可以克服視覺的局限性,有效避免船舶碰撞,保障航行安全。當船舶在情況不明的海域或淺水航區(qū)航行時,可以利用船用回聲測深儀測量水深,以確保船舶航行安全。
安裝在被保護處所的火災探測器可以探測火災的存在,并將失火時產生的熱量、煙氣或光譜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通過電氣線路觸發(fā)報警器,以聲、光形式顯示報警,并指示火災發(fā)生的具體部位,從而保障旅客、船員生命安全和貨物安全。
三、小結
船舶是海上運輸的載體,船舶合理的設計、優(yōu)良的建造工藝以及先進儀器設備的配備為安全航行提供了物質基礎。環(huán)境是影響航行安全的客觀條件。船員是船舶航行過程中的操縱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船員、船舶、環(huán)境三者密切相關,只有合理地利用環(huán)境,并將船舶的先進設備與船員的優(yōu)良船藝完美結合,才能有效防止船舶發(fā)生海難事故,保障航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