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改善二次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實踐與認識

      2019-09-10 07:22:44白麗平
      理論與創(chuàng)新 2019年6期
      關鍵詞:聚驅增油層系

      白麗平

      【摘要】在認識二次聚合物驅見效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注聚階段提高注入濃度、適時追加段塞、部署完善井及合理動態(tài)調配等系列調整工作,實現(xiàn)了二次聚驅大幅提高采收率的目標。層系潛力區(qū)部署的3口油井投產初期日產油10.5t-22t,含水20%-70%;單元二次注聚見效高峰期增油倍比達3.04,含水降低7.5個百分點,階段提高采收率4.96個百分點。

      【關鍵詞】二次聚合物驅;特征;剩余油;濃度;段塞;完善井;動態(tài)調配;采收率

      引言

      聚合物驅技術目前已成為我國大慶、勝利、河南等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手段之一[1,2]。由于油藏地質條件和開采工藝的限制,使聚合物驅采收率增幅只有10%左右,聚驅后仍有約50%原油殘留在地下[3,4]。那么一次聚合物驅后是否還適合二次聚合物驅?其增油效果能否保證?下二門油田H2Ⅱ層系在一次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11.02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于2006年8月開展了二次聚合物驅礦場試驗[5]。為改善試驗聚驅效果,根據二次聚驅見效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狀況,提出了部分井提高注聚濃度、追加段塞、部署完善井及動態(tài)調配,來進一步擴大聚驅波及體積、提高增油幅度的設想。

      1試驗區(qū)基本情況

      下二門油田H2Ⅱ層系為近物源三角洲前緣沉積,油層埋深928~1050m,巖石類型為巖屑長石砂巖,儲層物性具有膠結疏松、滲透率高、孔隙度大的特點,巖芯分析平均孔隙度23.7%,滲透率2.33μm2,滲透率變異系數為0.85。油藏流體性質具有低溫、高粘、地礦化度的特點,地層溫度50℃,地下原油粘度72.6mPa.s;地層水總礦化度為2127mg/l,其中Cl離子含量128mg/l,Ca2+為7mg/l,Mg2+為4mg/l。原始地層壓力9.8MPa, 飽和壓力8.0Mpa,地飽壓差1.8MPa。

      H2Ⅱ層系于1978年9月投入開發(fā),次年12月注水;1996年8月實施了一次聚合物驅(注聚濃度1200mg/L-1000mg/L,段塞0.43PV),2000年3月轉入后續(xù)水驅。截止2006年7月一次聚驅提高采收率11.02個百分點。單元采出程度達到37.8%;2006年8月單元進行了二次聚合物驅,其注采井網是在一次注聚井網基礎上,將主體區(qū)的3口油井轉注聚合物,在注入平衡區(qū)將其它層系采油井上返本層系1口;方案設計注聚濃度1800mg/L,注聚段塞0.22PV。

      2二次聚驅見效特征

      為使二次注聚有效擴大波及體積,H2Ⅱ層系二次聚驅前所有注聚井實施了深度調剖(注入0.3PV),并對層間滲透率差異大的2口井實施分注。其開采見效特征主要表現(xiàn)出多向受效井及井網調整力度大的區(qū)域油井,增油降水幅度大。

      H2Ⅱ層系注聚井對應油井的見效情況所示(表1,圖1),多向受效油井增油幅度和降水幅度明顯較大,增油倍比達到2.4;兩向受效井和單向受效井效果相對差。可見,提高聚驅儲量控制程度、增加油井多向受效率,對保證聚驅增油幅度十分重要。

      層系不同區(qū)域油井增油效果差異也較大,與一次聚驅井網對比,二次聚驅井網調整力度大的區(qū)域油井見效率及增油幅度均較高。與一次聚合物驅井網對比,H2Ⅱ層系二次聚合物驅井網調整區(qū)域,即3口油井轉注聚井對應的8口油井全部見效。

      統(tǒng)計該層系一次聚合物驅對應油井在二次聚合物驅開發(fā)階段的見效狀況結果顯示(表2、圖2、圖3),通過井網調整新增受效方向的井,增油降水效果顯著,增油倍數達到4.4,與一次聚驅效果接近。仍然為老方向的6口受效井二次聚驅效果較差,增油倍數低,僅1.17倍。明顯低于一次聚合物驅。顯然井網調整改變液流方向,是促使二次聚驅擴大波及體積增油見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表2 一次與二次聚驅對應油井增油降水指標對比

      3改善聚驅效果方法

      3.1提高注聚濃度和粘度,建立更有效的地下滲流阻力場

      下二門H2Ⅱ層系屬于高滲、高粘、強非均質性油藏。一次注聚期間井口粘度僅30—40mpa.s,由于油藏局部滲流優(yōu)勢通道發(fā)育,雖然實施了調剖,但聚竄仍較嚴重;二次聚驅方案設計注聚濃度1800mg/L,粘度提高到60-80mpa.s,注聚初期仍有4口注聚井注入壓力上升幅度小、未建立有效流動阻力,故將注聚濃度提高到2200 mg/L,使注入壓力上升2-4 Mpa,同時地面混配暴氧除硫工藝實施后,單元再次大幅提高了注入粘度,達到120mpa.s以上(圖4),單元平均注入壓力由注聚前的4.1 Mpa提高到9.8 Mpa,上升5.7MPa,遠高于一次聚驅的平均注入壓力上升值1.3MPa(表3)。通過提高驅劑注入粘度建立了更為有效的地下滲流阻力場,從而保證了增油效果的延續(xù)。

      單元二次聚驅開采曲線所示(圖7),通過注聚粘度的大幅上升,單元日產油由注聚前40.4t增至67.1t,日增油26.7t,綜合含水由注聚前93.3%,下降到89.8%,降低了3.5個百分點。單元實際日產油與預測指標接近,但仍未達到預測產量高峰值,階段提高采收率僅0.64個百分點。

      3.2低效井側鉆和潛力區(qū)部署新井擴大聚驅波及體積

      由于斷層及物性影響,H2Ⅱ層系一次聚驅后局部區(qū)域井網未有效控制,使這些部位剩余油相對集中,Ⅱ13-7層剩余油飽和度圖所示(圖5),斷層附近、井網未控制或壓力平衡區(qū)剩余油富集,位于層系北部5號大斷層附近的Q19井,距Q25、Q26兩口注聚井較遠,且注采井間存在物性較差的分流間灣,造成驅劑在該方向難以推進,兩次聚驅Q19井都未見效,故于2008年10月Q19井往南側鉆90m,側Q19投產初日產油達到15.9t/d,含水35.6%,并見到聚驅的持續(xù)增油效果;另一口采油井Q24井位于層系中部發(fā)育的11號和12號小斷層間,由于注采不對應、開發(fā)后期產能很低,考慮到11號斷層南部附近無采油井點,剩余油難以動用,故于2008年11月,由Q24井側鉆到11號斷層南部獲得高產(日產油量17.8t/d,含水50.5%)。鑒于二次注聚過程在剩余油潛力區(qū)完善井網取得好效果,2009年至2010年又相繼在油水邊界及上傾部位利用低效井上返補孔和部署完善井,油水邊界附近低效井試采層段初期日產油2-5t,含水77.2%-86.3%;上傾部位完善井投產初期日產油11t,含水76.0%。不同部位井層的投產效果證實,水驅和聚驅后地下剩余油的二次運移形成了新的剩余油富集區(qū),通過完善井可擴大聚驅波及體積。

      利用油藏典型模型,研究多層非均質儲層聚驅合理的提液時機及效果結果表明:對于多層非均質地層,聚驅時提液的增油效果均好于聚驅不提液的效果,在油井見效時提液效果最佳,分別比不提液提高采收率0.38-0.74%,高峰期后再提液增油效果明顯降低。根據油藏地質條件及剩余油分布,優(yōu)選H2Ⅱ層系2口已見效的油井實施提液,措施實施后油井日增液量33.8t,日增油4.6t,含水下降1.8-2.7個百分點,聚驅效果得到進一步擴大(表4)。

      另外針對H2Ⅱ層系南部淺1注聚井對應油井見效不理想的狀況,于2008年1月對淺1井實施二次調剖,并于2008年11月將注入量提高40%后,對應2口采油井(J6-131、J6-121)增油降水效果明顯,J6-131井日增油14.4t,含水下降17.3個百分點(圖6),J6-121井日增油6.6t,含水下降8.1個百分點。合理動態(tài)調配進一步提高了油井見效率。

      由于采取了以上多項調整措施,二次聚驅產油量持續(xù)保持穩(wěn)中有升的勢頭。當二次注聚至方案設計段塞0.22PV時,H2Ⅱ層系正處于增油上升階段。故根據單元整體見效情況,通過技術和經濟評價及時追加注聚段塞至6.7PV,從而有效延長了二次聚驅的增油降水見效高峰期,顯著提高了二次聚驅的開發(fā)效果。

      4二次聚驅效果

      下二門H2Ⅱ層系通過上述系列調整工作,使二次注聚日產油由2008年9月調整前的67.1t大幅上升至123.7t,并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綜合含水也由89.8%繼續(xù)下降到86.4%(圖7)。二次注聚見效高峰期增油倍比達到3.04,階段提高采收率4.96個百分點,噸聚換油率21.3t/t。二次聚驅取得了顯著的增油降水效果。說明一次聚驅后在認清剩余油分布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提高注聚濃度、完善井網、最大限度改變液流方向及合理動態(tài)調配,可實現(xiàn)二次聚驅進一步擴大波及體積和提高采收率的目標。

      5認識

      ⑴根據油藏條件及注采關系合理提高聚合物濃度,可進一步提高啟動壓力,擴大波及體積和控制聚竄。

      ⑵注聚見效高峰期通過追加段塞、在剩余油富集的潛力區(qū)進一步完善井網及合理動態(tài)調配,可利用已建立的聚合物驅地下流動阻力場,繼續(xù)擴大聚驅儲量控制程度,提高油井見效率和增油幅度,有效延長見效期。

      參考文獻

      [1]王德民,程杰成,吳軍政等.聚合物驅油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應用[J].石油學報,2005,26(1):74~78.

      [2]王啟民,冀寶發(fā),隋軍等.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的實踐與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1.

      [3]李洪生,鐘玉龍,董文龍等.下二門油田H2II油組二次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現(xiàn)場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9,28(6):286-289.

      [4]鄔俠,孫尚如,胡勇等.聚合物驅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擬實驗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22(5):55~57.

      [5]薄純輝,張小衛(wèi),劉軍等.聚合物驅后提高原油采收率對策研究[J].鉆采工藝,2007,30(5):156~157.

      猜你喜歡
      聚驅增油層系
      聚驅后聚表劑“調驅堵壓”調整技術研究
      子長老草灣區(qū)7247井組調剖驅油技術研究
      四川南江地區(qū)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混積層系特征及成因
      高含水油井自轉向酸酸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科學與財富(2019年6期)2019-04-04 01:02:24
      基于模糊聚類分析方法的高含水期油藏層系優(yōu)化
      當代化工(2019年11期)2019-02-04 06:34:53
      壓裂作業(yè)效果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措施技術經濟界限
      調剖對后續(xù)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影響研究
      聚驅后殘留聚合物分布及對二元驅的增效作用
      水驅增油效果好
      吸水剖面預測模型在層系優(yōu)化組合中的應用——以濮城油田文51塊沙二段下亞段油藏為例
      南昌县| 文山县| 庄浪县| 越西县| 宜州市| 新邵县| 灌南县| 石泉县| 始兴县| 黔南| 五大连池市| 探索| 黄骅市| 封丘县| 琼中| 封开县| 葵青区| 桐乡市| 绥德县| 将乐县| 福海县| 丹阳市| 新邵县| 望奎县| 石阡县| 黄骅市| 汉阴县| 彰化县| 乌鲁木齐县| 沽源县| 常山县| 胶州市| 高要市| 朝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苍山县| 莱州市| 广昌县| 宁都县| 梁山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