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與日本,一海之隔,為何歷經千年,日本人能尋找到與之相符合的“物哀”文化,“物哀”文化又到底對日本人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使之,在日本文學發(fā)展史中歷經千年不朽?!拔锇幕闭紦?jù)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深遠持久,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哪怕是外國人?!拔锇А蔽幕瑫r又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連接想法與實踐活動的橋梁,使我們更能去理解這個以悲為美的民族。
【關鍵詞】:物哀 人性 武士 影響 紅樓夢
物哀的含義
在日本傳統(tǒng)的文學體系中,真實性是美學思想的核心,簡單的說就是,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進行創(chuàng)作,并反映人們的真實情感。然而,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學理念,也是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世界觀的體現(xiàn),在中國被理解為真情流露,,觸景生情之意。最早能夠從日本史書《古語拾遺》發(fā)現(xiàn)“物哀”兩個字的蹤跡。最開始在《古語拾遺》中將“物哀”作為一個感嘆詞,可以使用這個詞對任何一種情感進行表達,與漢語體系中的“啊”有相同的語言功能。而隨著現(xiàn)代學者對“物哀”進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受到語言差異的影響,漢語中的詞匯難以將日語中的“物哀”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所有的解釋都無法對其韻味和內涵進行表述,因此不能簡單的從漢字意思入手對其內涵進行解析。那倒不如從抽象的角度進行理解,“更愛殘月。更愛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比毡救苏J為殘月,花蕾,花落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這種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精髓。然而,“物哀”并不是中國人望文生義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種情緒而已。但是愛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觸動,后人也便注上了“哀れ”。這個概念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理解的“真情流露”。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感物生情,心為之所動,有所感觸,這時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悅,或憤怒,或恐懼,或悲傷,或低徊婉轉,或思戀憧憬。有這樣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類似中國話里的“性情中人”了。
對于“物哀”,葉渭渠先生認為“物哀”的思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個層次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tài)包括“天下大事”的詠嘆上。第三個層次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jié)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動心。同時因為日語是曖昧的語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內容更有“同情、哀傷、悲嘆、贊頌、愛憐、憐惜”等諸多因素,需放入具體語境中細加揣摩品味。所以,不妨從這三個層次探討“物哀”文化對于人的性格的影響。
從“死狂”到“物哀”,日本人完成了生命的逆襲。
所謂“死狂”,指的是極其重視君臣戒律,盡忠是絕對的價值。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這是日本鐮倉武家時代以來的傳統(tǒng)。然而,武士道“死狂”的另一面,是日本的“物哀”精神。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里看生。武士在用刀切腹自盡之前,總喜在櫻花樹前靜靜欣賞弱鳳無情吹落的櫻花,已瀕臨死亡的角色去觀賞生命的繽紛。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花中櫻花,人中武士”這一諺語的流行。在《忠臣藏》第四段目中赤穗藩主淺野長矩切腹自殺時,滿院櫻花飄散,武士的死亡與飛舞的櫻花花瓣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襯托出櫻花這一“物哀”文化的載體對武士道的象征意義。從日本人將櫻花凋零之美與死亡相聯(lián)系這一點來看,在之后櫻花的美學形象與軍國主義思想相結合,成為“死亡之花”是有歷史緣由的,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明治維新至二戰(zhàn)結束,軍國主義分子大肆宣傳所謂“為了大和民族,勇敢的武士們,讓我們像櫻花一樣為國奉獻吧”等煽動口號,櫻花在軍國主義者眼中已不再是美好情感的象征,它代表大和民族的靈魂,是“英勇”的標志。此時,櫻花圖案也廣為軍隊所利用,軍隊的徽章上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櫻花的圖案。在軍歌中,“落櫻”的內容也大量出現(xiàn)。由此可見,武士道精神并不孤獨,日本人并不是單獨宣揚自身的忠心,而是借助了物哀文化,讓武士道精神增加了其神秘性,并且豐富了其內涵。我生不如死,死卻向往生?!拔锇А泵溃瑤椭怂麄兺暾松倪^程,讓每個人單獨的個體,更加相信地去擁抱武士道精神。
世相的驅使,在最美麗的時刻,毅然隱去
日式物哀中則更多的是“ 收”,謹小慎微 , 含蓄內斂。當這句話讀完,我除了腦海中出現(xiàn)了日語是一種曖昧的語言之外。更多的是浮現(xiàn)出了我國長篇小說巨著——《紅樓夢》的影子。其實要探討“物哀”文化,《紅樓夢》是一部繞不過去的作品。其地位與內容相當于日本的《源氏物語》。兩者之間雖跨越時間朝代,跨過山川與海洋,卻有著深奧卻不可言喻的聯(lián)系。
《源氏物語》自不必多說,出現(xiàn)“哀”多達1044次,出現(xiàn)“物哀”也達到了13次。然而我們的《紅樓夢》便是在大的世相下誕生的作品。2010版紅樓夢,從看到畫面的第一秒開始,不問內容,就已可知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境。即使罕見的湘云醉臥,憨態(tài)惹人愛這樣的情節(jié),都不見幾朵鮮艷的花,整體也給人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惆悵。更別說主人公林黛玉這樣一個才情過人,癡情不改的女子,最終還是死于病榻,香消玉隕,濃郁的悲劇色彩使得讀者對黛玉此人心有所感,無限憐惜,感慨萬千,此時,由于一人的命運,喚起了大多數(shù)人的物哀美意識的覺醒引發(fā)了讀者的內心共鳴,達到了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物哀美的感懷。這不僅讓我們感嘆“物哀”文化強大的感染力。
再說回日本,上世紀著名歌星山口百惠一曲《秋櫻》,入選了“二十世紀日本100首經典曲目”。明明是女兒出嫁卻偏偏開頭第一句,“薄紅の秋桜が秋の日の何気ない日溜まりに揺れている”(淡紅的秋櫻在秋日平淡的陽光中搖曳)又借助了物哀的載體奠定了歌曲的基調。然后高潮部分又來了一句“こんな小春日和の穏やかな日”(在這風和日麗的春日)描寫景色的綺麗。這顯然,在“物哀”文化的支撐下,并不矛盾。然而歌手山口百惠本人也在事業(yè)最巔峰的時候,毅然決然隱退。記得告別演唱會上一首《さようならの向こう側》(再見的彼岸)這何嘗不是社會大環(huán)境下,物哀施與山口百惠的無奈和淡淡的悲傷。再說上個世紀末旅日的中國籍歌手。無論是鄧麗君,歐陽菲菲還是陳美玲,她們在日本生活多年,被“物哀”問問深深浸透于內心所感染。她們之中沒有一個是歌唱到生命的盡頭,紛紛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時隱去??梢姡拔锇А弊鳛橐环N文化的強大感染力?!拔锇А蔽幕螄L不給人情世態(tài)增添了份凄涼的色彩。先不說日本本國人,鄧麗君在生命的最后演唱了一首《あなたと共に生きてゆく》(我想與你共度今生),一發(fā)表,迅速成為日本人口中的“魔歌”,感動不已。然而,歌曲所表達的純潔的感情,美麗的故事,也隨之而去。正好歌曲發(fā)表的兩年后,鄧麗君一個人孤獨逝去。這是“物哀”文化所帶來的世相嗎?提到死亡,日本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實際上,從日本人崇尚消亡的審美理念來看,其自殺行為又是一種順其自然的行為,誠如丹納所說: “藝術家從出生至死,心中都刻著苦難和死亡的印象”。因此,在日本,文化人自殺幾乎成了一種時髦。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龍之界、北村透古、太宰治、有島五郎、三島由紀夫等,其原因雖各有不同,但都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隱姓埋名去另一個世界生活,就算是拿到諾貝爾獎的川端康成也不例外。
看日本的小說,總像隔著一層窗戶紙看世界。即使想?yún)⑴c其中,卻始終發(fā)現(xiàn)有間隔。不禁感嘆,《人間失格》后的悲鳴。那句“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已經明確的提出了作者太宰治書寫的字里行間離不開“物哀”文化。其實書名《人間失格》里的“失”就已經很有“物哀”文化的感覺?;貧w現(xiàn)實,太宰治五次自殺,終于在自我淪陷中結束生命?!度碎g失格》,顧名思義,喪失作為人的資格。悲劇似的人物,反而并沒有一絲絲違和感。但恐怕,不要提讀罷此書之后的壓抑感,反而我們看到了別人的絕望,別人的哀,應該更要珍惜自己的眼前。就像原文里一句話“世間というのは、君じゃないか”(所為世人,不就是你嗎?)。不僅如此,電影也可以反映世相下物哀對人的影響。比如,《情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陰差陽錯的情節(jié),連同空寂的雪景、小林武史淡雅的配樂一起,將日本的“物哀”美學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幾條男女感情線之外,片中爺爺對孫女的愛、兒媳對爺爺?shù)恼`會解除、年輕人對待朋友早逝的不同態(tài)度等支線,幫助《情書》超越了普通純愛片,升華到了人性的高度。表面上甜的像糖,實質上,每個角色都沒有希望。然而貼近生活的想想,接觸日本文化的時候,日本人可能不太會做到踏踏實實地縱情歡樂。比如有一次紅白歌會,看NHK電視臺的直播的時候。歌會中間愣是插播了五分鐘的社會新聞,頭條是京都街頭兩個人被刺,一人身亡??梢韵胂笾袊和碇谐霈F(xiàn)這一幕嗎?人家新聞過后,切回歌會,演員們若無其事,繼續(xù)五光十色。然而,回歸到日語這個曖昧的語言上,跟日本人接觸后發(fā)現(xiàn)。明明都忘了前一天那些不開心的事情,日本人還要在后一天再次道歉。這都與“物哀”這個大環(huán)境脫離不了關系。
感嘆自然,暢談櫻花之美
櫻花的美學意義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貫穿著日本的“物哀”審美觀,,是“物哀”審美觀的載體之一。其發(fā)展的線索在于櫻花的美逐步由“盛開之美”發(fā)展到“凋落之美”。 先說“盛開之美”,在生產力極低的遠古時代,日本與中國最開始一樣,都是對大自然的崇拜,而日本卻體現(xiàn)在祈求櫻花神的庇護這一方面。卻是為了讓神靈保佑農作物的豐收。櫻花開放意味著稻谷種植的開始。那么這是前言了,之后隨著農耕文化的發(fā)展,櫻花的美學意義逐漸產生了。在春色爛漫的日子,面對錦簇盛開、漫山遍野的櫻花,人們大都會聯(lián)想到美好與豐收。因此,人們將櫻花和繁榮、美麗聯(lián)系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的。每當櫻花盛開,日本人都會圍著櫻花樹載歌載舞。在他們眼中,櫻花繁花似錦的美實際上是農耕女神駕臨人間,賜人豐收的外在形式。這一將自然物與人類的審美直觀直接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在早期的人類社會是十分普遍的。因此,在日本,人們最初是欣賞櫻花的“盛開之美”。慢慢地,也就轉變到了“凋落之美”。平安時代中期以后,隨著平安王朝的結束和貴族文化的衰敗,人們對櫻花的審美體驗逐漸由開放時為其美麗感到歡喜愉快轉變?yōu)闄鸦ǖ蚵鋾r感到憐惜和哀傷。在自然的變幻無常以及佛教的影響下,人們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中形成了生命無常的思想,而這種無常觀不斷得到提高和洗練,最終成為日本人追求的“物哀”的美學理念。也就在此時,日本人開始認為凋零的櫻花比盛開時更令人動情和感傷,是體現(xiàn)“物哀”這一無常之美的最好的載體。
確實,櫻花凋落之際,便是“物哀”美學之際。在短暫的絢爛之后,留些四處紛飛的花瓣。日本人認為“花落一瞬,是終極之美?!痹趹騽〉姆懂犂铮步K究是哭戲難于喜劇。總之,哀傷比快樂更高級,相比于我們中國人愛以團團圓圓為結局,物哀也是成為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日本人的美意識中存在著一種‘瞬間美’的理念,即贊美‘美之短暫’?!惫糯毡救恕案詸鸦ㄗ员?,將那‘瞬間美’的觀念轉變?yōu)橐曌詺槿松畼O點的行為。他們的殉死,其意義也在于追求瞬間的生命的閃光,企圖在死滅中求得永恒的靜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閃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質。
然而,我們在對日本文化接觸的過程中,相信各位腦海里的畫面,除了紛紛凋謝的櫻花,便也就剩下,蒼茫的皚皚白雪,或者上面綴上不知誰留下的腳印。其實,日本人愛白色,是因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純潔,且雪容易消融,蘊含一種無常的哀感,與日本人的感傷性格非常契合。觸景生情而來的物哀,甚至都能在搖籃曲里尋到蹤跡。在搖籃曲《六本木ララバイ》里,“木枯しささやく、心を抱きながら”“寒風輕輕地擁抱心靈”。這句歌詞是一句典型的代表,這種‘物哀’的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總結
正所謂“物哀之于東瀛,亦如風骨之于華夏”。多少年來日本人??吹降氖敲郎钥v即逝,頃刻化為烏有。但他們仍然找到了一種彌補的方式,讓我相信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走到今天,必然有其適應自然之道。日本作為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散地之一,其“物哀”文化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同時擴散海外。而我們要博采眾長,抓住本質,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物哀_在日本文學中的美學意義 劉娟
【2】從日本愛情電影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情結 王文慧
【3】《源氏物語》和《紅樓夢》中體現(xiàn)的物哀美意識 胡泊
【4】陶潛田園詩自然之情與日式物哀 鄒露瑤
【5】淺析日本文化中櫻花的美學意義 李皓
作者簡介:戴鑫源(1999.02)男 漢族 黑龍江省鶴崗市 本科 日語專業(yè)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