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軒
群文閱讀就是多篇文章,同一主題,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篇獨立講解的模式??梢宰寣W生多角度、多層面,深層次的去理解,去搜集、去概括、去深思,以期獲得更廣闊、更深邃、更有見地的只是架構(gòu)模式。
從獨篇到多篇,群文閱讀的價值決不只形式上標新立異,也不僅僅是同類作品內(nèi)容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后,是教師對多文本閱讀更深、更細化的思考。
一、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涉獵
首先,要讓學生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要搜集什么材料。
“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wù),就在于使讀書成為每個孩子最強烈,精神上不可壓抑的欲望”(蘇霍姆林斯基語)
教學只有更新教學觀念,打破束縛學生的陳舊規(guī)矩,開展創(chuàng)新模式,放手讓學生大量閱讀:教方法、養(yǎng)習慣、勤閱讀、善思考,才能真正成為文字游戲的小能手。提升語文素養(yǎng),成為閱讀行家。
比如六年級上冊中的第一單元,為了解決關(guān)于“寫景”這一話題的文章,我選擇了《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山谷的“野”》這四篇文章來進行教學。這些文章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大自然的風光,讓我們領(lǐng)略了自然之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小生靈的勤勞之美,作者獨特的感受之美,都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作為教師,要善于開掘教材資源,把握教材各部分內(nèi)容的有機結(jié)合,讓學生有一貫的認識層次。
二、提高閱讀的速度,讓學生如沫春風
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儲備的時代,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搜集信息,快速作出反應(yīng),這就要求:講讀課文一個課時即可,略讀課文,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不需教師講解,點到為止。讓學生從閱讀中吸取精華即可。學生通過閱讀國內(nèi)外不同風格的文章,通過借鑒、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方式使閱讀多樣化。如六年級第三單元“人間真情”,在學習了《窮人》《別餓壞了那匹馬》《唯一的聽眾》》《用心靈去傾聽》這四篇課文之后,學生搜集到了杜拉斯的《情人》,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學生多方涉列、多搜集,來拓寬知識面,擴大閱讀視野。課堂的功能只相當于數(shù)學題中的一個例子、一塊科學研究的試驗田,開啟智慧大門的一把鑰匙,前行路上的一個火把······集中在課內(nèi),精彩在課外,可以更深長、更廣泛、更悠遠,更長久,這樣,學生有了課內(nèi)閱讀扎實的根基,又有課外閱讀生發(fā)出的躍躍欲試,可想而知,幼苗在茁壯的沃土上一定會生發(fā)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改變閱讀的策略,提高速度,教給閱讀技巧,挖掘其中的精華和深髓,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學生忙于閱讀、搜集、整理、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努力構(gòu)建大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簡化課內(nèi)教學,精煉教學課時,引入相關(guān)文本是當前多文本閱讀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三、教師閱讀水平的提高,是群文閱讀的催化劑
群文閱讀打破了一篇又一篇孤立教學的模式,變孤立為整合,變瑣碎為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不只是閱讀量的疊加,課堂形式新鮮化。它的背后,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語文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改傳統(tǒng)為創(chuàng)新,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她是一種良性互動。妙用群文閱讀,必將極大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煥發(fā)出青春的魅力。
群文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實踐起來,還需要教師設(shè)計、策劃,發(fā)揮群文閱讀優(yōu)勢,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能力更加施展。探討教學中的策略,以期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
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融會貫通,有章可循,選取寫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進行朗讀。如《詹天佑》、《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生通過朗讀,更細化地了解寫人的技巧。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讓學生明白,要寫真實地事情,它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力。抓人物的特點,用環(huán)境描寫作襯托,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才能將人物活靈活現(xiàn)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最后,多文本閱讀是當前教學的一劑良藥,需要每一個教師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把脈,才能對癥下藥。圍繞議題,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有力補充,熟悉了它的教學流程,更能得心應(yīng)手,讓學生做到觸類旁通。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引領(lǐng)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掌舵者。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合作,極大地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意識,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還何愁學生的語文不精通?我想,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的必將是一個陽光的語文大道。
本文系課題《小學高年級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研究》立項編號:dwbyd180217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