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11月22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
(11月23日 新華社)
讓少年兒童健康茁壯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呵護,尤其需要教師做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但近年來,由于程序性規(guī)定不嚴密、不規(guī)范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教師對學生“不會管、不愿管、不敢管”。此次教育部出臺征求意見稿,直面相關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可謂非常及時。
?教師教育學生、管理學生,是其職責所在。學生良好的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教導,學生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更需要教師的維護。事實證明,教師一旦扔掉戒尺,對學生來說,弊大于利。因此,學生違規(guī)違紀,必須要管;屢教不改,就得懲戒。此次征求意見稿提出的“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無疑是將教育的戒尺重新賦予老師。
?當然,有了懲戒的“尺子”,教師可以合法合理懲戒,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體罰,懲戒的目的仍要服務于教學。因此,有了“尺子”也要有“尺度”,不能濫用。
?此次征求意見稿也給出明令禁止的諸般行為,如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行為,如辱罵或者以帶有歧視、侮辱的言行貶損等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等等。這些禁止性行為均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指向性,每一項禁令背后,也都曾有過沉甸甸的教訓。將這些行為單列出來,既是以往個別教師不當行為的警醒,更是為教師懲戒行為畫出了紅線,標明了“尺度”。
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說到底,戒尺的尺度應該來自于教師對學生的“溫度”,以愛為起點,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愛”上達成共識,這把教育懲戒的尺子將會助力孩子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