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愈
裴娣娜教授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基于預定的課程教學目標,通過交流與互動所達成的有效果與有效益的教學?!?/p>
初中美術“有效教學”應是遵循美術學科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成功引起、維持學生積極主動美術學習,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
所謂的“美術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除學生的認知水平、個體差異、發(fā)展規(guī)律與教學活動自身的規(guī)律外,還要結合美術教學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
所謂“學生積極主動美術學習”主要指學生改變過去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發(fā)揮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實施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要途徑的學習方式。初中美術老師怎樣做課堂才能“有效”呢?
一、美術教師應具備教學反思能力
陳玉琨教授認為好教師所必備的素質是:“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關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明確地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關資源的能力;適應新情況的自我判斷能力?!?/p>
美術教師提高反思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寫教學日記??梢酝ㄟ^寫教學日記給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同時這些日記可以建成個人成長檔案,檔案建立的過程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評價的過程。
多同事間交流。教師的許多教學思想和方法是從同事那兒學的,而不是從專家那兒學的。同事與自己有著相同的教學環(huán)境,與專家的理論相比更具實用性;同事間的交流非常方便;彼此的教學風格了解,同事的教學亮點很容易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還要閱讀。教師可以從閱讀的大量信息中,為自己熟悉的事件提供新的解釋,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的可能。
美術教師,通過自身的實踐、同事的幫助,理論的指導對自己的實踐、先前知識等進行批判反思,努力擺脫各種束縛,使自己處于主動狀態(tài)。
二、美術老師應該巧妙提問讓所有學生思考
老師提問和學生回答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很多美術教師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提問會將課堂中的大量學生排斥在外。我們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提問技巧,增加有效的、所有學生都參與的提問策略。為此,我們應注意以下方面:
(1)目的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設置好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有目的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首先明白我為什么要設置此問題,此問題能解決什么問題。問題是為本節(jié)課的中心內容服務的,偏離了中心的問題不僅浪費,而且使一節(jié)課重點不明確。問題題目往往是本節(jié)課主體或子主體。
(2)開放性。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盡可能使所提問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所謂的“開放型”就是所提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話語權,問題不是為某些學生設計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簡單的“是”與“不是”。開放型問題是一種豐富的資源,能真正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
(3)難度適中。問題的難度必須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適應。換言之,即一方面問題不能太容易,學生無需多思考就能解決的問題沒價值,另一方面問題也不能太難,超出學生年齡段和能力范圍的問題,會使學生灰心氣餒,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老師要慎重選擇和提出問題,使學生既認真思考,又能夠有意見發(fā)表。這樣,學生之間才能夠展開討論、交換觀點、互相啟發(fā),達到解決問題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再次,美術老師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是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等待。學生因基礎、能力、性格、情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理解、領會能力的差異。等待可以使思維不敏捷的的同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等待也可以使思維敏捷的同學把問題考慮全面。等待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等待是教師的耐心和寬容,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遵循。
讓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教師在傾聽過程中顯示出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的欣賞,能夠極大地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教師的傾聽讓學生更加相信自己、欣賞自己、愿意展示自己。傾聽帶來的成就感和成功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動力。
面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面對回答錯誤的同學,教師不要急于打斷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錯誤的回答。這時老師要用充滿鼓勵、欣賞地眼神看著學生,實時給以提示,讓學生大膽說。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可能把本來吞吞吐吐的答案說出來,這時老師再給以肯定,學生從此有了自信心,也喜歡在美術鑒賞課上發(fā)言了。
為了中國明天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為了我們的孩子將來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美術老師們努力提升自己,用愛的眼神傾聽,設計的美術課堂讓所有孩子都暢所欲言吧。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06.
[2]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