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嬋娟
由于初高中思想政治課,在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也有所差異。但是教師不能因為初高中教學的不同分工,而把初高中的政治課程分割開來,而是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理清初中高中在政治教學上的承接關系及差異性,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進而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fā)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更加重視教育教學,通過政治教學,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相關學科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教師一味地講,學生只管聽的狀態(tài)。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改變傳統(tǒng)觀念、改進教學模式、打破過去初中高中教師“井水不犯河水”的界限,加強對初中與高中的課程教學聯(lián)系和銜接。為此,本文從課程銜接的角度去分析比較初高中的政治教學差異,不僅順應了新課改革形勢,而且對提升政治教學效益也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一、教學目標的變化
對于學生的政治教學,主要目的是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學方向是一致的,兩者是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關系。但是在具體到學生身上又是有很大不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接受能力逐漸提升,因此在教學的目標設置上,初中和高中還是有很大不同。
在初中政治的教學中,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政治知識的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教材內(nèi)容,通過科學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初中的政治教學內(nèi)容中,多以讓學生認知自我為主,因此其教學的目標,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提升自身道德品質(zhì)。而高中的政治教學則與初中教學目標有很大不同。教材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內(nèi)容包含著經(jīng)濟、政治、生活和文化等人的方方面面,其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效地提升自身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在具體的每一課程的教學目標上,初中主要是讓學生熟悉理論,而高中更加注重強調(diào)傳授技能方法,對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單純地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而是在充分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習能力。面對初中到高中教學目標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具體在處理教材時,必須充分理解具體課程的教學目標,然后再選擇適合的策略去完成教學。
二、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
初中和高中的政治教學在其主導思想上是相一致的,且兩者都是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具體的內(nèi)容設計上,高中政治教材內(nèi)容所達到的深度,是初中政治教材所不能比擬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高中政治教材在內(nèi)容上設置上,不僅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同時課程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更全面,也更加系統(tǒng)化。
初中政治教學內(nèi)容,在大致上是分為三個主題。一是“認識成長中的自我”,讓學生通過學習正確認識自身。二是“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學會與他人正確交流溝通。三是“認識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應學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到了高中政治教學中,其教學素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高中政治教學,主要分為幾個主要方面,即《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其系統(tǒng)有序地包含了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經(jīng)濟生活》中包含“生產(chǎn)與消費”“勞動與生產(chǎn)經(jīng)營”“收入與分配”“市場經(jīng)濟”等。《政治生活》則是以“權利與義務”“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國家利益”為主題,讓學生進行學習?!段幕睢穭t是包含了“文化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渡钆c哲學》是圍繞著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索、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選擇這幾方面開展,讓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通過教學內(nèi)容的深化和拓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三、教學模式的豐富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仍小,內(nèi)心還是對教師存在依賴感。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也都是一些適應學生特點的小游戲,教師引導和主導的作用明顯。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心理、生理迅速發(fā)生變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極大增強,對教師的依賴感下降,學習方法上也更傾向于自主探究。
對于初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不同,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初高中自然也有明顯差別。如在初中“品味生活”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就不能高深地進行引入,而是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建,以喜劇《小鬼當家》為導入,讓學生在課前觀看視頻片段,在歡樂的氣氛中,引入“笑看生活”的主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點,加深印象。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知識教學中,用時政論壇的形式,選取最新的熱點話題,以教材知識為切入點,讓學生上臺宣講時政要聞,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教學評價的創(chuàng)新
新課程改革要建立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不僅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還是關注學生潛能的發(fā)展,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有效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功能。
隨著新課改發(fā)展,在具體的教學評價中,初中教學主要形成了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兩種發(fā)展性評價,并且評價的方式逐漸從傳統(tǒng)的結果性評價轉化為過程性評價;從傳統(tǒng)的相對評價,轉化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但是在高中教學評價中,由于教學目標的變化,所以在評價體系上,高中又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是評價方法從量化到質(zhì)性的轉變。通過質(zhì)性評價,全面地描述評價對象的綜合素質(zhì),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二是評價題目從虛擬性向真實性、情境性轉變。傳統(tǒng)測驗中的測試題目追求難和偏,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統(tǒng)一性,而新的評價模式則注重設計具有真實性、生活性的問題。三是評價方式由封樸性向多元開放性的轉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是以單一的文化考試成績,對師生進行考核并下結論。但新課程評價則具有多元開放性,其教學評價方式,以教師和自我評價為主,再綜合學生、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進一步促進了評價的科學性發(fā)展。
總而言之,初高中的教學銜接一直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要想做好初高中的政治教學工作,教師就一定要清醒認識初高中政治教學的差異,從差異中去探索提升初中、高中政治教學效益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初中、高中政治教學的長效機制。
注:本文為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基于學科能力要求的初高中教學差異探究”(課題立項批準號:ZPKTY18059)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