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奇輝
摘要:樂高機器人是能夠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新型事物,它在讓學生感受歡樂的同時,引領大家“進入無限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用樂高機器人輔助小學科學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探究效率、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填充實驗材料不足,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樂高機器人;科學教學;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能力
樂高機器人,與其說它是一種教學工具,不如說它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學生一旦接觸它,就會迸發(fā)出無限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靈活多變的作品。教師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接觸樂高機器人,也就給了學生更多的思維發(fā)展空間,促使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大家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怎樣才能真正引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小學科學課堂本身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課堂,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課堂上如果學生不能動手,只是聽老師講,或者看多媒體視頻,學生的學習興趣恐怕難以維持。而樂高機器人不僅具有積木玩具的靈活多變性,還包含著電動機、傳感器、梁、軸等體現科學性能的配件,使其材料內容更新穎多樣,且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開闊了思維,成就高效“做中學”教學模式。
如在《電能和能量》一課中教學“電能的轉化”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材主要通過學生已有經驗等形式,讓學生了解電能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這樣做,雖然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濃。如果改用樂高器材搭建一個機器人來展示的話,教師通過對機器人進行簡單的編程,讓它通過程序完成不同的指令,如放音樂、點亮小燈泡、做一些舞蹈動作等,以此展示給學生。這樣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輔助教學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式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習方式。樂高機器人因其操作便捷、材料性能好、可塑性強等特點,能夠勝任眾多課堂動手操作內容,比傳統(tǒng)教學材料更加方便、靈活、有效。樂高機器人不僅大大縮短了學生的操作時間,也使學生的想象更容易呈現,幫助學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探究。
如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一課中教學齒輪的大小對自行車速度的影響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少數同學騎過變速車,清楚這一關系,可大多數的同學對它們的關系不了解。如果讓這么多同學一一騎變速車體驗,以此理解它們的關系,會受到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若選用樂高機器人為每組搭建一架由齒輪帶動的小風車,讓學生體驗、理解大小齒輪的這層關系,學生通過轉動、觀察小風車,馬上總結得出大齒輪帶動小齒輪時,轉動速度變快,且費力;小齒輪帶動大齒輪時,轉動速度變慢,且省力。從中,大大縮減了探究的時間。
輔助教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創(chuàng)新。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運用樂高機器人,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生瞬間迸發(fā)的思維靈感拼湊出來,使學生的想法不斷趨于完善,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如在教學《設計小賽車》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選取樂高機器人中的器材方便、快捷地完成自己的設計,并能夠及時對自己的設計做出驗證,以便于學生及時修正、完善。在觀察交流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對車的喜愛和認識超乎想象,很多小組在一定時間內運用集體智慧搭建出了他們心中別樣的賽車。在所展示的賽車作品中,車型有卡車、有賽車、有轎車等,車形寬窄不同,重心高低不同、輪胎大小不同等。在小組介紹中,筆者了解到同學們的每種不同設計都有他們的設計意圖,如輪胎大是為了跑起來更穩(wěn)更安全,輪胎小可以更靈活,啟動快;重心低開起來更快更穩(wěn);底座高可以跑山路;車形寬做起來更舒服……從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智慧火花被點燃、發(fā)散性思維被啟迪,進而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可填充實驗材料的不足
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科學教育”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而科學探究的有效進行離不開相應的有結構的材料做支撐。然而,小學科學這一學科開設時間較短,教學材料當前還相對貧乏。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樂高機器人教學,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材料,也給了學生更多的想象和發(fā)揮空間。
如在教學《光和影》一課時,讓學生探究影子和光源的秘密,教材中選用大小一樣的木塊來當遮擋物,雖然實驗效果較好,但由于儀器室中沒有配備這樣相應的小配件,導致只能由科學老師代辦,這樣就會花費代課老師大量的精力。如果改用樂高機器人中大小一樣的板材來當遮擋物,不但能達到木塊這樣的實驗效果,而且節(jié)省了時間。
樂高機器人走進小學科學課堂不僅使課堂教學材料更加豐富多彩,更是將科學實驗中遠離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與學生喜愛的“玩具”聯系起來,拉近了科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得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郝京華.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劉敬發(fā).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2001年.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東吳鎮(zhèn)天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