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錫光
古時(shí)一婦女被丈夫拋棄,哭著臉,傷心地在路上走。有鄉(xiāng)人問她:“你男人干嗎去了?”這位棄婦就悲憤地說:“那個(gè)喜新厭舊的臭男人,正忙著跟他的新歡尋歡作樂呢!”說罷,便捶胸頓足地唱起一曲棄婦的怨歌。《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收錄整理了這位棄婦的怨歌:“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yuǎn)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在往下的另四段中,又出現(xiàn)兩次“宴爾新昏”。這里“宴爾新昏”的“宴”“昏”,在古漢語中都是通假字,“昏”通“婚”,“宴”則同“燕”?!把鐮枴毕喈?dāng)于“燕爾”,都是快樂安逸的意思?!对娊?jīng)·氓》中有“言笑晏宴”一句,也是形容快樂無比的樣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兒的“新婚”并非指唱怨歌的棄婦,而是拋棄她另覓新歡再婚的丈夫與新夫人,其含義恰好與初娶的“舊婚”相對照,無疑是對舊夫“喜新厭舊”的一種怨恨與譴責(zé)。
因此,原生態(tài)的“宴爾新婚”或曰“燕爾新婚”“新婚宴(燕)爾”,無疑是對男人“喜新厭舊”的一種形象化比擬,這也是“新婚燕爾”這句成語的本義。
但從宋代起,這個(gè)成語的本義開始發(fā)生變化,其意已經(jīng)反用,泛指初娶新婚,成為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shí)的快樂。而且,出于慶賀者寄托新婚夫婦如燕子比翼雙飛的心愿,人們便用“燕”取代了“宴”,習(xí)慣用“新婚燕爾”。宋代學(xué)者洪邁著述的《容齋隨筆》卷八“談叢失實(shí)”中,曾經(jīng)指責(zé)“今人乃以初娶為宴爾,非惟于詩意不合,且義再娶事,豈堪用也。”洪邁批評時(shí)人用“新婚燕爾”道賀新婚夫婦是背離了它的本義。
但不管洪邁如何指責(zé),人們還是用“新婚燕爾”形容初娶,并沿用至今。
(摘自《聯(lián)誼報(b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