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
摘要:學校在示范校建設的同時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這樣的舉措,不管是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還是對學校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都有好處。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本文針對如何搞好集體備課展開闡述。
關鍵詞:集體備課;發(fā)揮優(yōu)勢;教學質量
集體備課的最終目的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博眾家之長發(fā)揮集體教師的智慧,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進度。集思廣益,揚長避短,有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降低老師的工作強度。
俗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而集體備課是提高每一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集體備課使教師及時學習其他教師先進的、積極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經驗,集中多人的智慧和經驗,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師教學主動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互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親密老師之間的同事關系。
集體備課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提高教師群體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是在教師認真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其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學中的一般問題,保證教學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種重要形式,因為其價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形式多樣,花開滿園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集體備課是指學校內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分析教材重點、難點,并確定突破方法,撰寫教案的過程。
為追求效果,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和反思,逐漸形成多種形式,讓教師們各顯所長,教育氛圍活躍積極,花開滿園。如“茶話會”式的集體備課就是教師在雙休或節(jié)假日自發(fā)組織茶話會,就一段時間內的教學心得體會進行交流探討的備課形式;“比學趕幫式”即組織老師們進行優(yōu)質課公開課比賽,聽評課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一方面是對老師們備課情況進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對老師們課堂教學水平進行考查,以此來提高老師們備課、上課的能力。另外還有單元分析式,典型課例式等備課形式。多種形式下的集體備課充分體現了“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和以人為本的精神,促進了教學相長,教師們互幫互助,同舟共濟,能更好地落實課改要求。
二、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集體備課有利于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彌補教師個人備課過程中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可以將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師在整體上把握課標、教材、重難點,設計好教案。
例如我校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組內說、講、評課及組織情況進行現場評價亮分,活動中本組人員評課后,其他參與的老師接著進行現場評。把集體備課的相關材料、教案、課件等放到學校教研組學科群內,作為教學資源讓老師們共享,不僅激發(fā)教師參與集體備課的動力而且讓集體備課和組內公開課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也確保了集體備課中集體智慧對個人成長的促進作用。
通過同科教師的積極討論,可以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通過集體備課活動的研究和探索,教師的學科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得以提高,對營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科成績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集體備課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促進作用不斷凸現。集體備課要求同科教師人人參與。通過相互交流與切磋,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既可以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過揚長避短,實現共同提高。同時,集體備課的開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熟起來,另一方面也讓老教師更加謙虛謹慎、嚴謹治學。
三、提高質量,高效教學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方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與個人備課相比,對教材把握更加透徹,對學情的分析更加細致。因此,集體備課的教案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提高了,就能讓孩子學起來感覺輕松,而且覺得自己在很短的時間AA里卻能學到很多,學生從學習中就能找到一種成就感,從而也就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會隨著集體的氛圍跟著積極地融入到討論的氛圍中去,能提高老師的積極性。
集體備課是對教學工作進行全程優(yōu)化的教研活動,使教師在教學的認知、行為上向科學合理的方向轉化。自我鉆研、集體研討、分工主備、教后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這既有利于教師的揚長避短,更有利于教師在高起點上發(fā)展,能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科學管理,有效推進
集體備課在實施中,由于有些教師思想認識不足、組織不當等方面的問題,出現了重形式而輕實質、重統(tǒng)一而輕個性、重參與而輕實效的局面。從教學實際來看,集體備課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效果。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不少教師并不缺少先進的教育理念,而缺少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機智。且集體備課常被空殼化,只限于部分教師參與和討論甚至是個別教師的空虛展示,談不上教師心靈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結晶。只是機械的剪貼、拼湊,表面上提高了效率,其實全然沒有集體備課本質意義的蹤影了。學校應以示范校建設為契機,建設新課程理念,深入扎實地進行集體備課的實踐與研究,以教學反思為抓手,以過程落實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的有效為落腳點,讓集體備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而提高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和學生技能水平全面提高這一雙贏目標。
總之,面對教育新形勢,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只有利用群體合力,才能彌補個體奮斗之短,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尋到立足之本。集體備課在教學實踐中顯示出的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決定了教育者只有通過這種互利合作方式,才能順應教育的革新和發(fā)展,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上與時俱進。完善集體備課的組織形式,摒棄一切影響集體備課正常進行的不利因素,是促進集體備課良性發(fā)展的關鍵
集體備課的建立要注重組織上的平行性與功能的協(xié)同性。在組織上,備課組成員應在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在職能運作上,最好推選一名熱心于教研,具有凝聚力的教師擔任組長。
集體備課的正常開展要求每位成員都有強烈的合作意識,避免成為教師的演講課和“一言堂”,更不應成為教師“張揚個性”發(fā)揮專長的桎梏。集體備課中的分工協(xié)作和資源共享把教師從繁重的課前準備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從容面對每一節(jié)課,更好地研究教材和學情,探討、學習、吸納新的教育教學思想。
參考文獻
[1]陳小鵬.從“集體備課”管窺“教學軟資源的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2).
[2]陳留庚.新課程背景下備課組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校管理,2008,(05).
[3]張立英.中學教學中集體備課的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5,(09).
[4]陳小鵬.從“集體備課”管窺“教學軟資源的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2).
[5]丁雷.網絡集體備課為何遭遇尷尬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 04.